《靈樞經》中論治療疾病時常云:「取之足少陰;取之足太陽」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經,而沒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調治這手足四肢之肘膝以下的穴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這hetubook.com•com
就說明了調治各髒、腑、陰、陽經脈的一切疾病,主要採取是在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個穴位,以調整十二經脈的陰陽氣機。所以特別的闡述於《靈樞經》的首位。
由於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都處於肘、膝以下,是陰、陽經氣交換的重要場所。根據筆者「胎息」時的體驗,手足四肢三陰三陽經脈最明顯的出、入運hetubook•com•com動機能,是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就認為陰陽經氣的交換重點是在於手足四肢。雖然頭顱之上,臟腑之內亦存在陰陽經氣相互交換,但是次於手、足四肢之處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調治五臟、六腑、各經脈的有餘或不足,是處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靈樞.本輸篇》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www•hetubook•com•com
之所留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歧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和*圖*書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靈樞.本輸篇》在論「十二經脈」的開端,就典型提出這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並詳細說明了手、足三陰經的井、滎、俞、經、合五穴,與手、足三陽經的井、滎、俞、民經、合六穴的位置,但對週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講,可證明五臟的「五俞和_圖_書穴」,與六腑的「六俞穴」,是調治陰、陽經脈的重要穴位,也是調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前面各章反覆說明了「十二經脈」的正、反運行機理,現根據這種陰、陽、正、負的機理,對前面有關「十二經脈」運行所提出的三個矛盾,就能夠取得合理的解釋。當手太陰經脈正運外出時,其經氣運行到「井穴」;手太陰經脈反運內入時,其經氣運行至「合穴」。手陽明經脈正運上行時,其經氣運行到「合穴」;手陽明經脈反運下行時,其經氣運行至「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