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以來對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少有人診,只見到仲景醫聖論及。故在各「脈學」書中也未見到對「人迎脈」的診察方法。因此,貧道為了驗證落實「十二經脈」的道理通過多年的探討,歷經反覆的驗證,現確定對「兩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與診察方法。今提供出來以供中醫界同仁,在臨床中試診。
2、關於緊脈經言:「急者多寒」,診得脈象緊急,即知為寒邪所傷,大凡寒邪必先侵表,「寒主收引」即熱脹冷縮之理。如果身體感寒其脈搏即會出現緊象,故言:「緊者多寒」。
實踐證明利用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實是調治陰陽經脈的「指南方向盤」。但是若遇到以上數種特殊異常的脈象,所以還必須運用髒、腑辨證和望,聞、問辨證來綜合診斷,才是祖國醫學完整的診斷規則。
1、足太陽脾經:「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由於「十二經脈」的道理不明而阻擋著中醫前進的道路,因此貧道不自量力,雖然學識有限,文字表達能力甚差故勉強著書立說,也將研究「十二經脈」的心得體會貢獻出來,以供愛好祖國醫學的同仁們參考驗證,以共勉前進,唯此貧道真誠的希望中醫界的同仁,本著實際出發,用科學的態度,來證實這「陰陽雙診」的優越性。
3、發現一部分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其頸部的「人迎」動脈逐步增強;而手上的「寸口」動脈逐步減弱,是否與衰老和血壓升高有關,有待研究。
將近中午,太陽當空,氣溫高昇,此時見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發現粗繩上的雨水亦被陽光曬乾,其粗繩已變得鬆緩弛長了。
3、論手足厥陰少陽的經脈:起於手厥陰心包絡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少陽;由手少陽下行至頭交足少陽;由足少陽上行至足|交足厥陰;由足厥陰上行至腹。這從體上到體下循環陰、陽、表、裡一周而形成了第三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因脈診部位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中間隔著第二道陰陽環周,故脈波傳感更遠,所以手足的厥陰少陽受病,是隔離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一倍的脈象以診侯厥陰少陽的疾病。
(四)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
2、論手足少陰、太陽的經脈:起於手少陰心經的心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太陽,由手太陽上行至頭交足太陽;由足太陽下行至足|交足少陰;由足少陰上行至腹。這由體上到體下循環陰、陽、表、裡一周而形成了第二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由於脈診部位是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少陰太陽受病、是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二倍的脈象以診候少陰、太陽的疾病。
(三)關於人迎脈的診法
4、比較單純的病疾,易於用一倍、二倍、三倍明象辨明,如肝臟患病可按一倍的動脈顯像診斷,如果肝臟患病,而肺臟又生病;或是脾臟有病、而心臟又患病,由此,在脈診中易產生混淆。
手足十二經脈太過不及表手肺足脾太陰 | 太過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
手心足腎少陰 | 太過寸口大二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
手心包足肝厥陰 | 太過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
手大腸足胃陽明 | 太過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
手小腸足膀胱太陽 | 太過人迎大二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
手三焦足膽少陽 | 太過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
m.hetubook•com.com2、有個別先天素質太差的人又與大眾有別,其脈象似有不明,微澀難辨。還有肌肉豐厚特殊體胖之人的動脈被肌肉掩蓋,特別是頸兩側的「人迎」動脈、難以辨別。
現以大、小脈而論:如診得「人迎」的陽脈大而「脈口」的陰脈小,便可確診為「陽經的能量盛、陰經的能量衰」;若診得「脈口」的陰脈大而「人迎」的陽脈小,便可確診為「陰經的能量盛、陽經的能量衰」。如果診得「脈口、人迎」兩方皆呈現盛大的脈象,只可診斷為「陰陽的經氣皆盛」,就不能確診陰、陽兩方而誰勝誰負了。因此故「大脈」若失去「小脈」來相互比較,亦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以確定其為「大脈」呢?所以「脈口的陰脈」若失去了「人迎的陽脈」來作相互比較,也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來確診陰陽兩方而「誰盛誰衰」呢?所以,必須有對立面,才能有完整統一的辯證方法。
3、醫者站立於患者的左側,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醫者轉換方位站立於患者的右側,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能無形無象,何以醫者診察陰、陽脈象的往來虛實,而可以確診「十二經脈」的陰陽盛衰,甚至兩足部的「太溪穴動脈」還能見到它的「動脈搏動。」既然說:「十二經脈」是無形無象不可得見何以又能摸得著和見得到呢?因為無形無象的「十二經脈」之陰陽對立運動的能量,鼓動了人體之有形有象的「氣血」,故而就形成了人體陰陽動脈的「脈搏顯像」。所以醫者才可以摸得著而見得到。這猶如大地上吹起東、南、西、北風一樣,而東西南北的風是「無形」的能量,亦難以見得到,但可以從大地上之有形的物體如「樹木的擺動」及「水面的波浪」而測知。所以診察「脈口與人迎」動脈,即是診察人體三陰三陽之正負運動所促成的「氣血脈波」,故陰陽動脈的盛衰與十二經脈的盛衰,是同源相感的。
關於這三道大循環運動的聯繫,是依靠三條分支經脈:
但後世的脈學診候,均只論診察兩手上的「寸口動脈」,並有言:「左手動脈為人迎;右手動脈為脈口。」因此,也很可能是這種立論,而失掉了真正的「人迎脈診」,但這種立論貧道認為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五臟與六腑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一道在於右側,這左、右兩手的「寸口動脈」部位,全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故兩手的「寸口動脈」只能代表五臟之陰面左、右、正、負。往來的脈象,它不可能代表其頸兩側胃經的陽面之「人迎動脈」。
由於脈現不遲不數的寒熱甚多,就需用緊緩脈象來分辨寒熱,故能辨證明確,今特將此過程敘出,願同行亦能受益。
脈診規則:先診寸口動脈以候五臟之裡陰,後診人迎動脈以候六腑之表陽。就能取得八綱辨證的陰、陽、表、裡四綱。《靈樞.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靈樞.五https://www.hetubook.com.com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充分說明兩手的「脈口」屬五臟之陰、主裡;頸兩側的「人迎」屬六腑之陽、主表,明確分清了陰、陽、表、裡結合辨別緩、急、大、小、滑、澀六脈,更以浮、沉、遲、數參合診斷,並又能診斷出寒、熱、虛、實的四綱證候,其診法雖然簡單、亦能運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診斷。《靈樞經》論脈診:提倡兩種簡要的診斷方案。
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
附:緩脈典故
(一)對脈口人迎動脈之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
《靈樞.經脈篇》論手太陽的肺經脈云:「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再如論手陽明的大腸經脈云:「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這說明古聖們診脈,全是用陰、陽兩方的脈象相對照,按大、小、盛、衰以確定陰陽經氣的虛實。所以貧道遵守古人聖法診察「脈口、人迎」的陰陽動脈,在診斷治療上療效甚高,故認為應承繼先聖的診法,即可減少誤診。
《靈樞經》對五臟、六腑的脈診診斷,沒有按「脈口、人迎」的寸、關、尺部來分配髒,腑定位,卻只區別一倍、二倍、三倍的陰陽兩面性以對照盛衰,以決定陰經、陽經的虛實,筆者按這種陰、陽兩面性的診斷治療,效果滿意,並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有如下幾種脈象情況:
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由此,對「古聖經典」中所倡導的診斷方法不能盲目遺棄,應在繼承的同時,再結合現代新認識加以提高,如此將會使祖國醫學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也將對古醫文化中所蘊藏著的至高無上的醫理,醫術有新的發現。若逐步總結經驗,將會準確無誤的運用於臨床,何愁我國的「中醫水平」不超越世界的醫學水平呢?
1、關於緩脈經言:「緩者多熱」凡顯現鬆弛形象的緩脈,就知體內存有溫熱的陽氣。正常人如診得陰、陽雙方的寸、關、尺三部的動脈往來均勻都現緩象,可為陽足神全,確是陰陽交泰健康長壽之脈。如果診得緩脈在左、右、陰、陽寸、尺不均即是病脈。緩脈出現在尺部、熱在下焦;在關部,熱蘊中焦;在寸部、熱炎上焦;在脈口、主髒;在人迎、主腑、在左、屬在;在右、屬右。其六脈診候以此類推。所以如上所述:諸疾患若顯像「緩脈」者,可證明體內有陽光熙照。故言:「緩者多熱。」
按《靈樞.經脈篇》論手、足太陰陽明的經脈:起始於手太陰肺經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陽明;由手陽明上行至頭交足陽明;由足陽明下行至足|交足太陰;由足太陰上行至腹。這從體上到體下循環陰、陽、表、裡一周而形成了第一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因為「寸口、人迎」脈診部位都在這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太陰陽明受病,是受直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三倍的脈象以診候太陰、陽明的疾病。
2、在脈診中,辨別緩、急、大、小、滑、澀之六種脈象以診斷人體的寒、熱、虛、實及氣、血盛衰。《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急(緊象脈)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足以說明診此緩、急、大、小、滑、澀六脈便可診斷體內的寒熱虛實及氣血多少。
(五)脈診中的現實情況
在停牛收繩的瞬間,突然醒悟到《靈樞經》中的「緩者多熱,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熱張冷縮之理。這和圖書一深刻的啟發成為我後來治病診斷寒熱的依據。
關於一倍、二倍、三倍的動脈顯像、是論陰陽動脈正負運行之「寬、窄」度的脈波差別。何謂病在手足的太陰陽明脈三倍,病在手足的少陰太陽脈二倍,病在手足的厥陰少陽脈一倍?
這種直截了當的陰陽脈診為何棄而未用。貧道認為:《靈樞經》雖然未有將「十二經絡」的道理詳盡述明於書,但在古聖師徒之間,定有心傳口授。例如《黃帝內經》中的雷公、少師、高伯等,即是傳人,很可能在後來一代代的傳承中,因保守醫術或時代變遷等原因而造成真理失傳。
初習醫時,由於從事農活,常借耕鋤之隙學習,既沒上醫校,又未拜師,加之文化知識有限,學脈理時:對《靈樞經》中診察「緩脈」的誤會,卻是在犁地時始明其理。因脈學中有遲脈一息三至主寒,數脈一息六至主熱,這兩種相對的脈象道理甚明。《靈樞經》言:「緩脈多熱」,由於開始學醫,認識膚淺,自以為緩脈的「緩」定與遲脈的「遲」字是同意詞,為何卻說遲有寒而緩脈又多熱呢?就這個疑問一直存於大腦,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將犁地的工具置於田野而牽牛歸家,當日晚上風雨交加降了數陣大雨,次日天氣晴朗,我又牽牛去耕地,依舊將耕牛套上軛頭繩子內,卻發現粗繩子縮短了七八寸,(因寒濕雨水入浸所致)隨手即將粗繩放長七八寸驅牛耕地,對這種日常遇見的事物也未介意。
貧道多年以來在研究探討中體會到,人體患病其「十二經脈」的運動有所變化,其手足三陰三陽經脈,也並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狀態,所以在診、療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調治人體十二經脈的疾病,首先就必須要通過診察陰、陽脈象的虛實之後,才能根據陰陽兩方脈波的虛實現象,來決定出應該調治某經脈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表現,以確定施行或補或瀉的調治外法,即是遵守古聖人診療結合的正確治療規則。
附:緩脈典故
1、論色、脈相應、相剋、相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說明如肝木生病,其色當青,其脈象當弦,為色脈相應的常規現象,可按陰陽的盛衰調平即愈。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診得輕浮而毛的肺脈,是肺金克肝木之象,為不吉而預後不良。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診得沉石之腎脈為腎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於全愈。如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仿此理類推。
6、關於澀脈經言:「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脈顯澀象,可測知體內的血液中缺乏陽氣運通血脈,例如溝渠內本自有水,卻因不能得到暢流,其內在的運行道理是與「滑脈」恰恰相反。放言:「多血少氣」。其水常流者不易結冰,是水流生溫之故。然而澀脈的血液並非不能流動,只是在流行之中尚缺乏一點陽氣促使通暢即顯澀滯不利。故經言:「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經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又云:「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這以上說明的種種有「原則的施治」,全要依靠診斷「脈口和人迎」以權衡三陰、三陽經氣的盛衰之後,才能胸有把握的去施行調整陰、陽次第的補瀉針法,即是正當的診、療規則,否則就遺棄了古聖先哲們的正確診療規則。因為不是依和-圖-書據「脈口、人迎」的陰陽脈象盛衰而施行補瀉針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補瀉」,故失去了「人迎脈」的診斷是十分可惜的。
醫者診療疾病應根據這「簡捷的診候」,以診察出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來確定出調整陰陽的方法,而促使「十二經脈」再回復「還原和平」的運行狀態。
4、關於小脈經言:「小者血氣皆少。」小脈者:乃細小的脈象,可證明氣的張力與血液的流量而共同運行不足,故診得「小脈」為陰、陽平衡衰弱其氣血雙虧。故言:「小者血氣皆少。」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說明將在用針之前,醫者必須首先診察脈象,根據脈象所呈現的虛實以及病症的輕重情況,才可以相應地決定出調治方法。《靈樞.終始篇》云:「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據經上所論述的「人迎脈三盛」。當補足太陰脾經而瀉足陽明胃經;「脈口脈一盛」,當補足少陽膽經而瀉足厥明肝經。這就充分說明了未經過診察陰、陽脈象盛衰之前,而預先就決定出所取治某經某穴的處方是不符合古聖治法的。
2、關於「人迎動脈」的診法:醫生可採取兩種診候形式。1、令患者坐式,醫者立於患者的背後,其診脈動作,也與診候兩手的「寸口」動脈同樣,以三指並齊,先下中指(以中指頭接觸高突喉節骨位時再向後退至「人迎動脈處」診之)於「關部」;次下食指於關上「寸部」;再次下無名指於關下「尺部」。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靈樞》經是針灸療法的鼻祖經典,其中具備著天、人合一的道理,真正是道合太虛,理應人體,實乃舉世無雙的「中華瑰寶」。如能遵守古訓診療治病可起沉痾,其利樂人類功德無量。
《素問》《靈樞》乃古聖人創立的醫學之綱,而後世的醫學是從這綱中化出的目,筆者畏繁求簡,認為《靈樞經》中的緩、急、大、小、滑、澀六種病脈的診斷甚為簡要。對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如下:
5、關於滑脈經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診得滑脈能證明體中的氣、血通暢流利。氣無血不附,血無氣不行,前賢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依氣運行、氣靠血濡養、若氣血運行和平相宜,其脈象定不快不慢從容不迫。所以脈顯往來流利的滑象知氣必旺,故言:「陽氣盛」,因滑脈的運行較速,雖然不能稱為數脈而將接近於數脈,故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各針灸書籍雖然也論及脈象診斷,多只論述了兩手的「寸口脈象」而已,故後世以來的「針灸書籍」中論脈象,僅只有「陰經方面」的脈象診侯,卻沒有「陽經方面」脈象診斷,因而就形成不周全的陰陽診斷。
談到緩脈,借此講我誤解「緩脈」的故事。說出來雖屬無知可笑,也許借鑒真實的物理能有益於脈理。
《靈樞.終始篇》云:「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接診候兩手的「脈口」動脈屬陰,猶如地道,診候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屬陽,猶如天道,故陰、陽動脈雙診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根據貧道的多年體驗,應遵古法診候「兩脈口與兩人迎」動脈,才是左、右四方陰、陽兩性的全面診察。如果只診察屬陰的「寸口動脈」之一方面的診斷,尤其是在陰、陽運動的極化之時、其「脈口」與「人迎」穴和-圖-書處顯像特殊,不是在明面隱形藏相,就是在陽面隱形藏相,若從脈口診候五臟的裡陰;從人迎診候六腑的表陽,其脈象藏形於陰面,必顯形於陽面。脈象藏形於陽面,必顯形於陰面。若如此雙診陰陽經氣的太過不及,明昭易辨,準確少誤,是既明瞭、又簡單,在治療中才能辨證明確,療效亦佳。
參閱後世各針灸家的書籍中,皆缺少陰、陽兩個方面的脈象診斷,都只著重於「某類病證」即預定有「某些經驗穴位」的組方,並倡導各個穴位的「經驗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卻總結了很多經驗。
人體的營、衛之氣,就是通過以上三道大陰陽環周,行陰二十五度;行陽亦二十五度,終而復始,傳往周流,循環不已。
故貧道於研讀之前,必虔誠敬意稽首頓首以致禮,亦望未來同仁不可輕視。如果用針灸調治疾病,定要恢復古聖陰陽對立的「脈口、人迎」診法,所以必須將陰、陽脈象診斷與「十二經脈」的道理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的辯證施治而運用於臨床。
(二)對陰陽動脈的認識及陰陽雙診的優點
1、關於「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在前頸(廉泉穴下)喉節骨最高突處(而向兩傍後退至人迎動脈搏動處診之)為關部,關部以上為寸部,關部以下為尺部。
關於人體之內這個「氣血脈波」的現形現象,歷代的前賢創作了很多脈學著作是各立已見而說法不一,等等複雜的「脈象」立論,但各有自己的理論心得體會。據貧道研究《靈樞經》認為:歸根到底卻只有「兩類歸納」性質,即「平」與「不平」的兩類性質脈象。《靈樞.終始篇》云:「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代也,本末之寒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如以上各類脈象正常相應,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和平公式」。再如《靈樞.終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如以上種種有陰、陽,盛衰差別的脈象,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不和平公式」。
1、由於兩寸口的脈診部位,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兩人迎的脈診部位,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路線。
3、足厥陽肝經:「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2、足少陰腎經「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3、關於大脈經言,「大者多氣少血」脈顯粗大,可知體內氣有多餘。若是體內的氣、血平等相宜,其脈象必顯出不大不小的中和之脈象。所以脈大者為血液配備氣運而不夠所需,故言:脈大者多氣少血。
1、關於診候「脈口、人迎」的一倍、二倍、三倍現象,是古聖人對眾人的大體概括,並非是所有人都以同樣大,小之一倍、二倍、三倍的脈波出現,而是根據各人自身的生理及其動脈的現象再分別以大、中、小的比差、而確診病在何髒、腑、經脈、才是因人制宜的脈診規則。貧道經過測試:如脈診十個健康無病之人的動脈現象,而各有內、外、陰、陽、左、右、上、下不同的脈象差別,因此就不可能取得統一的脈波現象。所以《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論五五二十五種人的生理,各人有所不同的特生理征或缺限,故在脈診中就不能得到統一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