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的唯一途徑

按古人有「治未病之說」以具兩種含義:一是在患者還未有感覺到有病之時,而醫者在診候中已發覺到患者有了陰陽經脈偏差而給予及時的調正。二是如肝木有病,知道易傳脾土,在治療上當注重實脾以防其傳。故曰:「治未病」。
故認為西醫如結合中醫理論之陰陽「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理,來配合藥方而治療,在療效上應當更為理想。只有將中、西醫理結合起來各取其長處、才是和*圖*書全面提高醫學發展的方向。因此,「十二經脈」之陰、陽、正。負運動的機理,是導引融合貫通中、西醫理的綱領。
筆者曾常見到有的病人到醫院裡通過各項醫科儀器檢察、化驗、都察不出任何疾病的現象,但患者本身又確實感到有病。經我通過「兩脈口及兩人迎」的診候,即能發現患者的陰、陽經脈不平衡,經過調治而到達陰、陽平衡之際,其患者即覺得自身的疾病消www•hetubook•com•com除。由此,才瞭解到,現代儀器檢察疾病,只能診斷出有形有質肌體內外的器質病變,以及有化驗數據的病變,但對一部分因「十二經脈」無形象之機理病變卻難以診斷出來。因此,能證明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是診療疾病的「本中之本」,而肌體內、外形質的疾患變態乃是「本中之末」。如果遺棄祖國醫學中「十二經脈」的本源基理,在辨證論治中就易於www•hetubook•com.com導致迷惑。
因為一些慢性疾病,皆由於臟腑陰陽「十二經脈」在長期偏差不平的運行中、所形成的疾病。按中醫治療,是辨別髒、腑、陰、陽經脈的虛、實之後,才立方用藥調治,所施治的原則,是轉化臟腑陰陽經脈的運動,使之走向正常,所以恰合糾正患者的病因及病症,故服藥雖然長久卻少有不良的藥物反應。
據現代醫學觀察人體之內亦有兩種相對立的結構,在運行生理形hetubook•com•com態及病理形態,而在生生化化衍變無息,卻不知皆發源於這無形無象之「十二經脈」正負機理的潛能。
這「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能聯繫中、西醫理使之在理性上互不矛盾,所以中醫之「十二經脈」的陰陽對立機理是促進中、西醫理相互協調的理性之一,實能促使研究中、西醫學理論而共同到達最高的醫學治療水平。
我們祖國醫學雖具備了這最本源最高深的中醫體系理論,但在利用科學化的現代醫療條m.hetubook.com.com件上又遠遠不及西醫。例如西醫的輸液、輸血、輸氧等,都是西醫治療最優良的療法,利於急性病及垂危病的救治。但西醫治療慢性疾病在療效上又遠遠比不上中醫,如長期服用西藥。甚至還有不良的藥物反應。
人體「十二經脈」的感應性非常敏感,如緩慢進展性的疾病,當病人本身還未感覺到有疾病症狀時,「十二經脈」先已生病而產生了明、陽經脈不平,在病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人體的感覺器官才感到自身有了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