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屬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屬生薑瀉心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https://www.hetubook.com•com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屬四逆湯證。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屬大柴胡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屬調胃承氣湯證。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屬桂枝湯證。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hetubook.com.com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屬茯苓甘草湯。
發汗後,腹脹滿者,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和*圖*書。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屬桂枝甘草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與四逆湯。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屬m.hetubook.com.com真武湯。
發汗後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hetubook.com.com。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屬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屬桂枝加附子湯。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屬五苓散證。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屬五苓散。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屬調胃承氣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