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亦云消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也。
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穀,熱多m.hetubook.com.com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陽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痞,至四日,雖能食,以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雖不大便,但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二陽并病,太陽初www.hetubook.com.com得病時,而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栗,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裡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齊握熱。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www.hetubook•com•com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大便必復硬而少也,宜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跗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跗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和_圖_書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乾煩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
病欲吐者,不可下。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https://www•hetubook.com•com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病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本虛,攻其熱必噦。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屬甘草瀉心湯。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