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君臣反目

自從中國社會建立封建帝王制開始,立太子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多少宮廷中的爭鬥謀殺,都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而引起的。岳飛身為一員武將,竟敢在朝堂之上公開請求立太子,這是犯大忌的。那麽,惱怒的高宗皇帝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岳飛上奏立太子,其實也是經過仔細考量的。雖然徽宗皇帝在金國被虐待致死了,可欽宗皇帝還在,如果他打敗金國,收復中原,金國就會想狠招、餿招。比如以欽宗為人質,把欽宗推到陣前,那怎麼辦?戰場上刀箭無眼,如果傷著先皇怎麼辦?如果金國再想一個狠招,立張邦昌不行,立劉豫不行,萬一把宋欽宗擱到汴梁做皇帝又怎麼辦?張邦昌是傀儡,劉豫是傀儡,可宋欽宗是正根天子,是宋徽宗傳位給他的。只要高宗立了太子,宋朝就有接班人了。其實這個時候,趙構已經得到了江南土兵、百姓和讀書人的信任。如果立了新儲,百姓也許就會忠於新儲。這樣,就算是金國立宋欽宗,也對南宋構不成威脅。所以岳飛這樣的主張,也完全是為了皇家考慮。
皇帝對岳飛不滿,但又要依靠岳飛抗擊金軍,而岳飛一心精忠報國,卻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正在此時,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因貪生怕死而放棄兵權,拿著皇帝賞賜的金銀財寶回家頤養天年去了。那麽,劉光世手下的五萬人馬,將會交給誰來指揮呢?
這一下宋高宗傻眼了,因為這時宋朝跟金國沒有和議,金軍隨時有南下的可能,而宋朝的大將裡面,岳飛確實最能打仗,是朝廷倚為柱石的人,現在他說不幹就不幹了,這不等於在要脅天子嗎?皇上不用他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有能耐,而且忠心為國;可是用他吧,皇上的面子又往哪裡擱呢?這個時候高宗對岳飛的恨大概已經達到了極點,但是又不好發作。岳飛後來的下場之所以那麼慘,可能在這個時候就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聽了岳飛的上奏,高宗心想,岳飛肯定有圖謀不軌的想法,覺得我窩囊無能、礙手礙腳,使他壯志難酬,沒法收復中原,所以他早早主張立建國公做太子,一定是想推翻我的政權。岳飛退下之後,高宗馬上把薛弼叫來,說你知道岳飛剛才跟我說了什麼話嗎?薛弼說,我不知道,岳宣撫他沒跟我說過什麼。高宗說,岳飛要我立建國公做太子。薛弼一聽,心想完了,馬上就跪下磕頭,說岳宣撫最近天天在家練小楷,那道摺子不是我寫的,跟我沒關係。薛弼趕緊先把自己撤清了。高宗又問,那是不是你們營中的幕僚挑唆的?薛弼忙說,絕無此事。高宗說,我知道你的忠心,這件事到此為止,以後誰都別提了。岳飛是一介武將,性格耿直,這點朕還是知道的。他剛才走時繃著個臉很不高興,你也回去勸勸他。薛弼連忙稱是,戰戰兢兢地退了出去。
岳飛對國家非常忠誠,也非常感激高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一心精忠報國,收復失地,並為此向高宗皇帝獻計獻策。君臣交談正融洽之時,岳飛又說了一些什麽話,讓高宗皇帝突然不高興了呢?
岳飛覺得自己既不貪圖富貴,又不想爭權奪利,都是一心為國家好,卻惹得皇帝惱怒,宰相生氣,因此十分委屈。那麼,岳飛身為一員武將,究竟為什麽要提立太子之事呢?



https://www.hetubook•com•com
除了收復失地,岳飛還想幹什麼呢?岳飛接著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甯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一聽這個,高宗的臉立刻沉了下來。因為岳飛說收復失地之後,除了要迎還太上皇和甯德皇后的棺木外,還要把欽宗皇帝也迎回來。這樣一來,高宗心情就不好了。而且岳飛還說,做到這一點之後,北方的威脅就解除了,天下再也沒事了,自己就功成身退,回家種地去。您當您的太平天子,我做我的盛世良民。如此剖白心跡,岳飛覺得皇帝肯定會很感動。高宗當時確實也表現得很感動,還親手寫了個御劄:「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惟敕諸將廣布寬恩,無或輕殺,拂朕至意。」意思是說,有你這樣的忠臣,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以後所有的戰鬥我都不會捆你的手腳,你想怎麼打就怎麽打。可是請你告誡底下的將軍們,不要濫殺無辜。上天有好生之德,能不殺的人儘量不殺。這番話更讓岳飛覺得高宗皇帝真是盛世明主,自己得遇良主,實在是幸運萬分。
下山之後,岳飛寫了一道奏摺向高宗請罪。高宗把岳飛召來,說我沒生你的氣。但是,估計高宗這句話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高宗接著又說,但是你這麽做很不應該,希望不要再有下次了。太祖皇帝曾經留下遺訓,要善待大臣,但太祖皇帝也說過「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你要是犯法,我的尚方劍一樣可以斬你。岳飛這才知道自己禍闖大了。高宗這時候說出這種話來,是以死威脅岳飛,肯定已經動了殺機。高宗的言下之意是說,現在我還用得著你,不能把你怎麼樣,但我真到用寶劍的時候,也絕不會手軟,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咱沒第二回了。岳飛唯唯而退,回去之後就整頓軍務,準備到前線立功報國,儘快扭轉一下皇帝對他的惡劣印象。高宗對此表現得也很大度,說收復中原之事「朕未嘗一日敢忘於心」,讓岳飛好好去打仗,只要能收復中原故土,仍舊是看重他的。這件事看上去就這樣過去了,但實際上,這對君臣的關係已經開始分裂了。皇帝已經拋出了狠話,換做誰以後這錯都不能再犯了,可就在當年的八月,岳飛又捅了一個比這次還大的婁子。
岳飛退下的時候,面如死灰。他也明白,這次自己跟皇帝之間的關係是徹底無法挽回了。在中國古代,立儲這種事是非常忌諱的,皇上即便問臣子誰合適承繼大統,聰明的大臣也應該馬上跪在地上磕頭,說這是陛下的家事,為臣不敢多言。您立誰都行,都是我的主子,我都會盡心伺候。岳飛這麽做,是干涉皇家的內部事務,犯了大忌,弄不好就會被安上結黨營私的罪名。

實際上,岳飛此時已經把髙宗逼進了死胡同,只是他自己沒感覺到而已。迎回宋欽宗這件事,高宗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答應的,只是他不能明說。像秦檜那樣的寵臣們,對此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去捅破這一層窗戶紙。但是岳飛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這個難題擺到高宗面前,這就讓高宗很為難。對於這樣的臣子,皇帝最好的選擇就是用高官厚祿來收買他。你想要名垂青史,我就讓你做宰相,做樞密,做太尉,還可以封你個郡王;你想要金銀財物,那就給你珠寶,給你房子,給你田地。只要你把手中的權力交和_圖_書出來,君臣就沒有矛盾了,各得其所,一團和氣。可問題是岳飛根本不吃這一套。他沒有爭名逐利的心,說天下太平之後,自己就回去種地,這種人根本沒法收買,所以對岳飛來軟的是行不通的。可你也沒法跟他來硬的,他手握重兵,是保衛國家的主要力量,而且從來沒人告發岳飛剋扣軍餉,他也就沒有短處落在皇帝手裡。就連他的士兵都無可挑剔,岳家軍恪守「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準則。高宗知道,士兵們都很敬重岳飛,如果把他惹毛了,自己肯定得不償失,所以拿岳飛一點轍都沒有。


如果岳飛明智的話,這個時候就別再提這事了,退下去妥為謀劃,然後把詳細的作戰計畫呈遞給皇上,採取迂迴戰術,或許還可以達到目的。可岳飛沒有那麼做,反而幹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他說既然皇上說話不算數,那我辭職不幹了。我母親去世,我應該守孝三年。第二天,岳飛就捲舖蓋走人,上廬山給母親守孝去了。

這一拖,岳飛就著急了:君無戲言,不是答應把那支部隊給我的嗎?怎麽現在沒下文了?既然寫摺子說不明白,岳飛想索性面君,有什麽話跟皇上當面說。於是岳飛就來見皇上,說您趕緊把淮西軍撥劃給我,我保證儘快收復中原故地。高宗就不陰不陽地問,你這儘快是多長時間啊?岳飛說,只要把劉家軍給我,由我統一指揮,保證三年收復失地!高宗說,你真的能三年收復中原?如果三年不能收復中原,你何以自處?岳飛一聽這話,沒怎麼想便說,三年之內我收復不了中原,我的腦袋給您!此刻高宗根本不想聽這些豪言壯語,說你打算怎麼幹,給我說出點實際的來。看到岳飛在那兒沉吟,高宗就冷冷地說,劉光世的部隊駐守淮西,淮西是臨安的屏障。如果我把這支部隊都撥給了你,你帶著部隊北上去收復中原,萬一中原沒有收復,又趕上金軍南下,朝廷就沒有了屏障,那臨安不就完了嗎?高宗把這話說出來,就等於是明確拒絕了岳飛。
岳飛越想越冤,我一心一意為你好,你居然這樣呵斥我。岳飛心有不甘,認為可能是因為自己當時只顧念摺子,然後風一吹,念得結巴了點,皇上當時也生氣,所以沒有把話說清楚。可怎麼才能把話說清楚呢?當著皇帝的面是沒法說了,乾脆上疏吧。於是岳飛又給高宗上了一道奏摺,把前因後果說了一遍,藉以表白自己的心跡。可是奏摺呈上去之後,卻是石沉大海。實際上,這個時候皇帝的雙眸已是殺機湧現,只不過時候未到而已。

南宋中興四將中,宋高宗明明知道劉光世怕死,張俊貪財,卻對他們十分信賴。劉光世拿著皇上的賞賜回家頤養天年,張俊官封郡王盡壽而終,唯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最後竟以謀反罪被處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剛開始宋高宗還是非常欣賞岳飛的,畢竟岳飛英勇善戰,是保衛南宋的主要力量。但作為一員武將,岳飛不懂得揣測皇帝的心思,他無意中在兩件事上觸怒了宋高宗,為自己此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那麼,岳飛是怎麼觸怒宋高宗的,他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實際上,岳飛跟宋高宗之間,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岳飛平定偽齊、收復襄陽六郡,宋高宗非常高興,封他為節度使和武昌開國子,此時岳飛才三十二歲。中國古代皇帝之下是王爵,王爵之下是「公、侯、伯、和*圖*書子、男」五等爵位。岳飛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雖然爵位不高,但標誌著岳飛已經從一個農夫進入到了國家貴族的行列。當時有人尊稱岳飛為岳侯爺,其實侯爵是後來才封的。現在很多書上,包括評書演義,都稱呼岳飛為岳王爺,而王爵則是他死後幾十年才追封的。岳飛三十五歲那年,宋高宗加封他太尉銜,封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太尉最早是三公之一,與丞相平級,到了宋朝已經是一個虛銜了,但也是武將的最高級別。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是宰相一級的官員,像前面講過的文官張浚,他出任地方官時才封的這個銜。可見岳飛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官位已經跟宰相平級了,這是相當了不起的。
我們可以看到,岳飛這件事情不僅得罪了皇帝,還得罪了宰相。岳飛這個人忠直,有勇武之氣,但是不會做人,更不會做官。他忘了如果不在這個位子上,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主張根本就實現不了。他辭職上廬山給母親守墳,可這麼一來,當年立下的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誓願,靠什麽來實現呢?岳飛沒明白一點,他如果不帶兵,就是平頭百姓一個,上哪裡去指揮十萬軍隊呢?
岳飛勇猛過人卻謀略不足,毫無宮廷爭鬥的經驗他只想著得到劉家軍可以壯大隊伍,從而能夠一舉恢復中原、迎回二聖、平定戰亂,卻不知宋高宗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絶無迎回二聖之心。所以岳飛越下保證,高宗就越不會把劉家軍交給他。那麽,此時的岳飛採取了什麼行動呢?
薛弼退下之後,高宗召見了宰相趙鼎,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告訴了他。趙鼎是一個主戰派的忠臣,堅決反對跟金國議和。他一聽就急了,說岳飛也太不自重了,這樣做不符合他武將的本分。皇上您甭急,我去跟他說。於是趙鼎就先找到薛弼,聲色俱厲地跟他說,岳飛現在是個大將,而且領兵在外,應該懂得避嫌疑,朝廷上的事他不該多說,難道他連這都不懂嗎?薛弼不敢搭言,只是唯唯諾諾。趙鼎接著說,你回去告訴岳飛身邊的幕僚們,以後不許再挑唆岳飛犯這種錯誤。否則的話,別說皇上那關,我這關他就過不去。

高宗在無奈之下做出了讓步,不過也不便親自出面去請岳飛,他讓宰執給岳飛下了一道手令,意思是讓岳飛趕緊回來,結果岳飛拒不執行,執意要給母親守孝。岳飛這時候就有點意氣用事了,因為皇上不能親自跟你道歉,下了個手劄,讓宰執一級的大臣給你道歉,要是個明白人就該趕緊找臺階下,可岳飛就是不肯。最後,高宗沒辦法了,又派岳飛手下的一個參謀和一個部將到廬山上去請岳飛,結果岳飛居然閉門不見。這兩個人等了整整七天,就是見不著岳飛的面。參謀很著急,因為見不著岳宣撫的面,他們就沒法回去交差,於是這兩個人只好硬往裡闖,才終於見到了岳飛。參謀義正詞嚴地跟岳飛講,您不該不服從朝廷的命令,倘若朝廷怪罪下來的話,這是www.hetubook.com.com給自己招禍,這個道理您應該明白。您原來是一個農夫,皇上不嫌您出身微賤,大力擢拔重用您,您這樣做對得起皇上,對得起朝廷嗎?而且您不是一腔壯志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嗎?就這麼住廬山上待著,什麼時候才能施展滿腔壯志啊?我倆追隨您多年,現在奉上意來請您下山,您堅決不肯,我們哥兒倆怎麼回去覆命?皇上是不敢殺您,可我們倆的腦袋現在是寄存在那兒的,隨時有丟掉的可能啊!岳飛一想,這話說得對,君憂臣辱,君辱臣死,再怎麼著也不能跟皇上嘔氣,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的部下,所以就跟著兩個部下下山了。
聽了薛弼的話,高宗這才放下心來。既然不是文人挑唆,就證明那只是岳飛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岳家軍,那就好對付了。高宗最害怕的,是岳飛後面站著的那一撥人。如果岳家軍十萬人馬一致呼籲立太子當立建國公,那就麻煩大了,等於是要逼宮。這種事,苗劉兵變時高宗是經歷過的,當時將士讓他禪位,讓太后帶著三歲的小孩做皇帝,他最怕的就是這個。
更關鍵的是,當時做宰相的張浚本來是主戰的,這個時候卻和主和派的秦檜出奇一致地站在一條戰線上,堅決反對岳飛合併劉家軍。張浚和秦檜,一個主戰,一個主和,兩人為什麼會站到一條戰線上呢?因為兩人都是文官,他們絕對不願意看到武將的勢力擴大,所以他們跟高宗講,絕不能讓岳飛合併劉家軍,否則他的勢力就太大了,全國七分之四的軍隊都給了他,萬一他哪天有變怎麽辦?這話不用往下說,高宗也知道什麼意思了。他越琢磨越覺得這話說得有道理,所以這事就拖了下來。
岳飛秉性耿直,意氣用事,恃才傲物,不知輕重。他覺得宋高宗身為皇帝,言而無信,竟因此和皇帝賭起氣來,卻不知官場暗流湧動,更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那麽,忠直的岳飛後來又因為什麼事觸怒了皇帝,使宋高宗動了殺機呢?

劉光世退休以後,高宗一開始想讓岳飛接收這支劉家軍。岳飛知道後非常高興,岳家軍已經有十萬之眾,是五路大軍裡人數最多的一支,如果再加上劉光世的幾萬人,兩軍一合併,簡直如虎添翼,這支人馬可以占到當時宋朝兵力的七分之四,收復中原、迎回二聖就指日可待了。可高宗卻遲遲不肯下令。岳飛急不可待,生怕皇上變卦,一而再、再而三地給高宗上摺子,懇請高宗把劉家軍撥給他,還一個勁地跟高宗曉以利害,提醒高宗說話得算數。他在摺子上是這麽寫的:「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内騒動七十萬家。豈止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意思是說,養兵打仗太花錢了,人吃馬餵得要多少錢啊?您把劉光世的邰隊給我之後,我立刻就提勁旅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事成之後,就不用打仗了,部隊也就可以遣散了,這筆軍費就省出來了。這事在岳飛看來多好啊!但是在宋高宗看來卻完全不一樣。高宗本來可能心裡還在犯嘀咕,考慮到岳飛確賓是百戰名將,想把部隊給他,可是一看到這封上疏,高宗的信念就很堅定了:又是收復中原、迎回二聖,怎麼又來這套啊?絕不能給他,給誰也不能給他。

岳飛有一次要去面君見駕,去前他跟他的參謀官薛弼邊走邊說,這次見皇上,我要啓奏一件大事。薛弼說,明公要啓奏什麼事?怎麼沒跟我說啊?您的文稿奏摺應該由我代筆,怎能勞大和*圖*書帥自己寫摺子?岳飛說,我要建議皇上立儲。薛弼一聽這話,差點嚇暈過去。這不應該是統軍大將操心的事,而且誰都知道,皇帝沒有生育能力。且不說要照顧皇家的尊嚴,趙構三十多歲,正値壯年,大庭廣眾之下提這事,這不是成心侮辱皇上作為男人的尊嚴嗎?皇上也知道自己不會再有後代,所以收了太祖皇帝的兩個後代做養子。因為太祖皇帝傳位給弟弟即太宗皇帝後,太祖一支凋零,而趙構本人是太宗皇帝的後代,太宗子孫在靖康之變中,基本上被一網打盡到金國去了,所以只能找遠支的皇族做養子,太祖皇帝的後代自然是首選。薛弼定了定神,說千萬不可。可岳飛卻很堅決,說你甭管,這事兒我說定了。我提這事是為皇上好,君臣一體,上下同心,皇上應該感激我才對。
岳飛知名度高了,就有人問他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飛回答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宋高宗聽後擊節讚嘆,就把岳飛請到自己的寢宮,問如何才能收復中原。岳飛回答說:「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實懷捐軀報國、復仇雪恥之心。幸憑社稷威靈,前後粗立薄效。而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意思是說,靖康之變以來,我從軍的目的就是要一雪國恥。我原本是一個老百姓,蒙皇上天恩,把我提拔了起來,使我不到十年就做到了太尉,已經跟三公二府平級了。不僅如此,您還讓我做了節度使和宣撫使,這是曠古未有的恩典啊。「臣一介賤微,寵榮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軍馬,使濟恢圖……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這是岳飛在為宋高宗謀劃這場仗應該怎麼打,以及他跟韓世忠、張俊應該怎麼分工。岳飛的規劃是自己負責中原,從湖北出兵往北;江南地區則交給韓世忠和張俊,這樣就很容易把失掉的領土收回來。岳飛後來的一系列戰功證明,他說這番話絕不是在吹牛。宋高宗聽到這裡也是心花怒放,但是岳飛後面的話,卻讓宋高宗不高興了。
進了皇宮,岳飛先跟皇帝把該說的事兒說完,然後就掏出奏摺來念,建議皇帝立建國公為太子。這時,一陣冷風襲來,把岳飛的摺子吹落在地。岳飛內心一驚,渾身顫抖,明顯感覺到了皇帝身邊的殺氣。高宗聽了岳飛的話,頓時氣得一隻眼睛噴火,一隻眼睛噴冰,但氣到這程度,高宗也拿岳飛沒轍,因為他沒法跟岳飛公開撕破臉。所以高宗只好說,這種事不是你這個領兵駐外的大將應該管的,你退下吧。最後那幾個字,像是狠狠地砸在岳飛身上一樣,聽得岳飛如芒在背。
其實立儲本身就有很多弊端,所以到清朝的時候便不預立太子了,皇帝將即位人的名字直接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這樣一來,每個皇子都覺得自己有希望,大臣們也就無從結黨營私了。如果提前立下太子,太子是儲君,幾乎是鐵定要繼位的,只是要等皇帝死了才能接班而已。如此一來,太子就會琢磨一個問題,皇帝要是不死的話,自己就接不上班了。特別是有的皇帝在位時間特別長,太子都三、四十歲了,鬍子一大把了還是當不上皇帝。這種情況下,太子心裡就不免會打鼓,想自己是否熬得過老爹,甚至想辦法幫老皇上早點歸西。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