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中日戰爭的最大後遺症,就是在政治煙幕影響之下,歷史的眞相受到扭曲與變造,因而給中國人民帶來集體歷史失憶症的危機。雖然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一切的力量、忍受過所有的煎熬、做出重大的歷史貢獻,但是目前多數的中日戰爭歷史敘述,實在是離真相仍有著極大的差距。所以目前中國人與世界都不清楚,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所擔任的角色與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人在這場人類歷史決定性的戰爭中,所有的貢獻與犧牲,大都遭到了政治力的抹殺、扭曲與淡化。中國人於是成爲一個患了嚴重歷史失憶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道路上,艱難地掙扎前進。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當時中國所面對的歷史危機,並非只有日本的侵略而已,就連所謂的盟國,竟然也在一面依賴中國抵抗日本,一面就在算計如何出賣中國。此外,中國自己內部,也沒有停止過內訌與戰爭。因此這場中、日的歷史大決戰,之所以有其空前重大的歷史地位與意義,是因爲中國在這段時間之內,面臨了下列三方面的嚴厲考驗:
雖然如此,共軍仍然在黃河南北,長江兩岸,各種大大小小的游擊戰中,與日軍進行非常艱苦的對抗,八路軍抗日的犧牲,也是非常的慘烈,共軍有自己一套非常難纏的游擊作戰能耐,讓日軍與僞軍遭到嚴重的牽制與可觀的損失。但是這些抗日的行動,終究是戰略的牽制,而非戰略正面的主動對抗。
而過去海峽兩岸的政府,竟然各自因爲本身的政治利益與立場,不敢正視抗日戰爭的史實,當然更無法要求國際社會拿出應有的正義,共同聲討日本的野心動機。日本人這種扭曲甚至抹殺歷史的政治手法,實在令人感到不安與反感,而中國人自己對於抗日歷史的光榮事蹟與不朽的貢獻,同樣缺乏了解(甚至有許多錯誤的刻板觀念與印象),豈不是更爲可悲嗎?
作者非常感謝多位歷史學者前輩,在中日戰爭史上所做的重大貢獻,他們盡其畢生之力,爲搜集與保留抗日戰爭史實,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作者要特別感謝梁敬錞教授、蔣永敬教授、吳相湘教授、李恩涵教授、劉鳳翰教授、黄仁宇教授、郭廷以教授、張玉法教授、王輔先生,從他們的著作中,建立了可敬的抗日歷史資料與論述,這些史料對於作者寫作本書給予極大的幫助與影響。這是一本爲社會大眾所撰寫的歷史書籍,因此避免學術的論證與眾多的註解,希望能夠引起讀者對於中日戰爭的歷史,有進一步去了解的興趣,與閱讀更爲專門與普及的著作(請參看作者的參考資料書目)。
而國共戰爭所造成的兩岸分裂,則是抗日歷史事實被遺忘與扭曲的國內因素。國民黨政府退到台灣,在政治與經濟上需要依賴美國與日本才能生存,因此不願大量公開與深入發表抗日歷史真相,而影響到與日、美的關係。目前台灣的主政者,更是有著極強的親日情結,甚至公開反對日本爲侵華的暴行而道歉,這樣台灣的官方如何會重視中日戰爭的史實?
歷史千真萬確的事實是,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東方的猶太人,或單純的「受難者」,只能完全無助地受欺等死,或只有等待盟國的大軍來拯救。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對日本的戰爭是一場無比英勇、無數犧牲的大戰,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是導致同盟國獲得勝利的主要因素。
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是這個民族集體人格的記憶主體,假如影響這個民族命運的重大史實長期受到嚴重的扭曲與壓抑,就容易產生可怕的民族歷史失憶症,這種失憶症當然會造成整個民族集體人格的變形,甚至是變態。這樣的民族,在刺|激與誤導之下,很可能會出現極其恐怖與違反人性常態的異常行爲,最終會導致無法想像的歷史悲劇。
必須忠於歷史的基本立場
從這些強權狹窄的國家利益觀點看來,他們會認爲,假如中國在戰後真的興起,她會成爲比日本更爲難以對付的東方國家,甚至會進而影響到亞洲其他的民族,起來抗拒西方殖民主義而尋求獨立。如此一來,西方殖民帝國主義支配全球的時代,就此將要完全結束了。另一方面,當時的蘇聯正設計一個以共產主義爲意識形態的新興全球勢力,也要藉著中國歷史巨變的機會而發展。所以國際強權一面在與日本作戰,一面就在開始設法如何削弱與防範中國的發展,這就是盟國兩手策略的運用。
在中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之中,中國的民族近乎永無止境的內鬥劣根性,是整個中國現代史危機不斷發生的問題所在。但是源自中國民族主義認同的力量,卻在戰爭爆發之後,克服了一切的問題,在絕對劣勢的作戰條件之下,仍然能夠全始全終地完成對日抗戰,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戰爭歷史上近乎前所未有的奇蹟。
「中日戰爭是那個黨打的?」並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事實是,當時中國所有的黨派與全體的軍民,都參加了這場中日的歷史性決戰。與其歸功是哪個政黨的功勞,不如回歸歷史真相的記錄,大家可以心平氣和的從真相記錄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中日這場國力處在不同時代而實力懸殊的戰爭中,中國可以說是腹背受敵而且險狀萬分。不過由於中國以其長遠歷史所累積的民族主義力量,加上擁有廣大的戰略空間,以及人民願意付出無比犧牲的代價,中國終於通過了這個最爲嚴格的考驗,不但爲自己民族在歷史上爭取到繼續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爲二十世紀全球結束西方殖民主義歷史,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因此在寫作歷史之時,難免會針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爲,來發掘其事實的真相以及作出褒貶的評價。但對於這些已經成爲歷史的人物,作者並無任何的個人恩怨與利害可言。對於歷史事實的敘述,一樣必須抱著歷史就是歷史的態度,無意(也不會)討好某些政治立場或利益的觀點,否則就會再度扭曲了歷史。作者全書的立論觀點是,在人類最爲關鍵的一場歷史決戰之中,中國人爲全人類的正義與自由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中國人不朽的榮耀。歷史的真相不能永遠地被扭曲。
在二次世界大戰反抗法西斯的同盟國中,中國是最早挺身與軸心國裡的日本展開全面戰爭的國家。在這場全世界的大戰中,中國犧牲最多、獲得援助最少、對盟國勝利的貢獻卻最大。中國在大戰中英勇的表現,是使得同盟國陣營能夠勝利的非常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中國的這些犧牲、貢獻,與最後贏得的勝利,在戰後卻使得中國失去了領土、主權、統一與尊嚴;最後,連中國在抗日歷史光榮的記錄,還要被主流歷史扭曲與抹殺。中國爲什麼會遭到這樣的結果?難道所有的中國人就不會質疑許多歷史明顯受到扭曲的疑點,並渴望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嗎?
每次看到有如秋海棠葉般的中國地圖,心裡就不自覺的感到陣陣的刺痛,久久不能釋懷。因爲我很淸楚的知道,這幅地圖已經不能代表眞實的現狀,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領土,早已經離中國而去,這就是中國完成抗日戰爭勝利的代價之一。事實上,沒有向曰本索賠或要求日本認錯道歉,與國共內戰及台海分裂,都是源自中日戰爭後遺症的歷史傷痛。
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國抗戰禦侮
若是分析中日戰爭的成敗因素,我們可以說日本是應勝未勝,中國是應敗未敗。以兩國整體的國力,或是直接交戰的軍力而言,日本都是居於絕對的優勢,因此以力而言,日本應該可以擊敗中國。但是在政略與戰略的運用而言,中國卻能以民族主義的熱血,充分運用對抗的智慧,使得日軍無法施展其力的絕對優勢而擊敗中國。日本竟然陷入欲戰不能盡其全力,欲和又不能拿出決心的困境,因此日本的「力」優於中國,但是「智」卻輸給了中國;在「理」上面,日本更是站不住腳,因此最終日本還是失敗了。
歷史絕非單純的「過去」事件而已,而是決定現在,以及影響未來發展走向的「過去」。由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戰後責任處理等等遭到https://m.hetubook.com.com其它同盟國家之刻意扭曲,造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一直徘徊在歷史的暗角,甚至正在以一種變體的方式,開始快速地發展滋生。這對於日本、東亞甚至於全世界所有的國家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潛在威脅。日本至今仍然設法否認侵華戰爭的責任與罪行,是日本恢復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心理建設基礎。
近年來,部分的中國人,特別是海外的華人,特別熱衷「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宣揚,還進而暗示將中國人與猶太人的遭遇做對照。這種做法當然是有事實的支持與其特別的觀點。但是過度強調南京大屠殺單一事件,又沒有全面抗日歷史的掌握,反而會出現一種偏差,就是把中日戰爭的英勇抗敵歷史,僅僅濃縮成爲南京大屠殺的面貌,結果會造成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另外一種被曲解的形象。好像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是受害、無助的「人質」,而非英勇抗暴的「戰士」。這點對於抗日戰爭歷史的真相而言,是極其不公的。
許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爲什麼德國不斷要對其二戰的責任而賠償道歉?但日本卻可以含混地推脫其罪行?」其中之一的答案是,「因爲中國」。以英、美、蘇爲首的西方國際強權集團,在共同擊敗納粹德國的挑戰後,這些國家爲了制止德國的再起,當然設計了一系列的方法,要德國人永遠記得過去錯誤的歷史。
因此作者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所有的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的歷史真相。依照歷史事實的記錄而言,中國是英勇奮戰的戰士,而不是人質,中國在二次大戰中,對於全世界的人類,共同追求歷史的正義與和平,有著極大的貢獻。但是中國在歷史上應有的光榮與權利,卻都被強權的政略所出賣了。
作者希望藉著這本書,來回答一個非常嚴肅的歷史問題:『當全人類參予二次世界大戰之時,中國人在那裡?』答案是,中國人率先挺立在反抗法西斯暴行的戰場中,成爲貢獻最多、犧牲最大的戰士。人類在二次大戰之所以會有戰勝軸心國的成果,中國人的貢獻最多。歷史不應忘記中國人的光榮與貢獻,她所有的犧牲不能被扭曲與遺忘。對於列強聯手出賣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應當有所警戒與提防。而在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發展上,中國也要出更多的力量。否則中日之間的衝突,可能又要歷史重演了。
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國與全球反法西斯國家結合,共同對日本作戰。中國在形式上結束了孤軍的態勢,但是由於盟國對於中國戰區,是採取極端歧視的戰略資源分配次序,蘇聯又已經切斷中國的對外聯絡通道,因此造成中國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但沒有得到更多的援助,反而還要分出已經不足的軍力與資源,以維護緬甸的戰略地帶安全。更糟的是,由於企圖分裂與弱化中國的國際勢力,藉機滲入了中國戰區之中,造成中國戰區內部的紛爭不斷遭到引爆與擴大。但盟國只是空應許中國大量的外援,讓國民政府有如望梅止渴般的還願意繼續撐下去,卻始終沒有實際得到所需的大量援助,於是中國的戰力逐漸枯竭。結果使得中國在一九四四年,在日軍最猛烈的攻勢下,遭到一連串嚴重的作戰失利,一度幾乎在亡國邊緣掙扎。直到一九四五年,中國戰區的局勢才出現好轉,但是已經伏下了中國將遭到出賣的悲劇命運了。
因此,最先利用中國牽制、消耗日本的力量,然後再反手削弱中國的,就是蘇聯。蘇聯不但在中日戰爭進行到重要關頭時,承認滿洲國、中斷了對中國的援助,而且還不准美國援華的物資借道蘇聯,造成中國的戰力耗竭;同時設法分裂中國的新疆,最後更設計了雅爾達密約,分裂中國的外蒙古,以及深入中國東北、控制遠東的戰略利益,並且直接支持、鼓動中國的內戰。另外一個「盟友」英國,則是誓死不將香港九龍歸還中國,同時不肯提前反攻緬甸以打開援華的命脈通道。美國則是對於中國最爲友好以及援助最多的「盟國」,但是美國竟然也曾經有將東北與台灣,交給國際共管的戰略規劃,以及負責強迫中國接受雅爾達密約的做法。
當然,中日雙方是從七七事變之後,才進入全面戰爭的階段。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又三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鬥(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三百六十萬人,日軍傷亡了一百一十萬人,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人民的財產損失估計,超過六千億美元。另外中國無數的文物與古蹟,都遭到日軍大量的摧毀與劫掠。日本最後在中國戰區共有一百二十萬部隊向中國投降,六十萬的關東軍向蘇聯投降,日軍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陷在中國的戰場。這就是中國對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無與倫比的貢獻。這些數據就是一個駁不倒的事實,也就是爲什麼中國會成爲聯合國四強的根本原因。歷史的敘述可以受到觀點的扭曲,但是數字仍然會說話。
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達半個世紀以上了,目前全球主流的歷史,甚至包括中國人的歷史在內,仍然無法公正地記錄中國人曾經在這個人類史上,最爲悲壯的大戰中所有的表現。三千五百萬中國人的犧牲,一億多人民妻離子散、九死流離的悲劇,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遭到戰火摧殘的浩劫,中國以最大的犧牲,消耗了日軍的主要力道,同時粉碎了軸心國會師合流的戰略企圖。中國力戰不懈的焦土戰略,與絕不屈服的抵抗意志,導致日本戰略佈局的一錯再錯,最終讓盟國能夠戰勝法西斯軸心國的侵略。
作者個人認爲,日本人基本上是一個危機感很深,相當崇拜「力」的民族,同時有著很強的集體群性,對於細節非常認真與講究,但是卻缺乏真正的遠略與心胸。日本人對於能夠打敗他的超級「強者」,有著無限自卑感式的尊敬。反過來,日本人對於弱者就有近乎殘暴、凌虐的反常表現。日本人是一個「知恥」但「不知錯」的民族,對於挫敗的反應是極端地敏感,但對於是非善惡卻沒有深刻分辨的勇氣與智慧。而日本只要輸得徹底,它就會百依百順,如果它嬴得意外,就會盛氣凌人而忘了原則。
在中國對抗日本侵略之前,蘇聯早於一九二一年,就首先侵略中國的外蒙古,又在一九三九年派軍染指新疆,製造了一系列的暴動,最後連「東土耳其斯坦」的分離名號,都在蘇聯的策畫之下出現了。同時,英國始終沒有放棄在西藏策動分裂的活動,以及繼續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從十九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想盡辦法,以各種不平等的方式與藉口,侵害中國領土、主權與利益,強權之間甚至爲了霸佔在華的利益而大打出手。最後由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1899),成爲國際強權共享對中國侵略與壓榨之利益的「方程式」。只是後來日本基於「抗蘇」、「防美」的戰略考慮需要,率先打破了這個遊戲的規則,企圖先「獨呑」中國的利益,以獲得對抗美蘇的資源與戰略空間,因而破壞了國際強權的利益平衡,最終引爆了人類歷史中最大的決戰。所以就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處境來看,盟國與敵國的概念其實是非常複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所面對的又豈只是日本的侵略而已?
因此中國在所謂的「盟國」與「敵人」之間,有著既聯合又鬥爭的歷史矛盾。這全都來自一個結構性的歷史問題——西方的國家無法接納一個迅速崛起與富強的中國。一旦中國以其土廣民眾與優秀文明的基礎,完成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勢必成爲亞洲甚至世界歷史的重心,亞洲各國多數都要成爲中國的衛星國家。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際強權是既要「抗日」又要「防中」,而中國則是既要與日本進行決戰,最後又要給日本留下復興的餘地;中國既要與蘇聯、英國合作抗日,但是中國又不能不提防這兩個國家侵略中國的陰謀。就連美國,因爲其決策者對中國在戰爭中的實況與貢獻被嚴重誤導與蒙蔽,也差點使中www.hetubook.com.com國的抗日戰爭,在最後關頭面臨崩潰的危機。
扭曲與淡化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貢獻,原是世界強權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中國的手段之一。因爲唯有淡化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犧牲與貢獻,才能「合理化」地遮蓋國際強權所有對華的權謀。當然中國人自己也同樣在國共戰爭的政治禁忌之下,由於政治立場的考慮而扭曲歷史的真相。由於這兩個因素,使得中國人與全世界,直到戰爭結束的半個世紀之後,仍然無法正確了解這個史實的真正原委,所以至今中國仍然成爲這個大歷史真相被蓄意扭曲的犧牲者。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是展現對於強者崇拜,對於弱者暴虐的心理,甚至在日軍侵略中國之時,也有這樣的表現。對於誓死反抗、造成日軍重大傷亡的中國作戰英雄,日軍甚至會表達出敬意與愛慕,但是對於不戰而逃的對手,日軍是沒有任何的憐憫與好感,甚至會以殘酷的手法來發洩心中的鄙視。中國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近鄰,當然要有更多的了解與對策,但是基本的原則是,中國絕對不能示弱,是避免中日歷史再出現決戰危機的基本原則。
抗日戰爭對於近代中國的重大歷史意義
事實上,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成爲全球第一個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參戰的時間最長、犧牲最大,得到的援助更是最少。最後中國不但沒有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遭到盟友的出賣與打擊。
最後,謹以本書獻給作者的先父、家慈,與曾經歷抗日戰爭所有的中國人,是你們的奮鬥與犧牲,才讓中國擺脫歷史的挫敗與羞辱,使得全世界追求自由與正義的人類,得以戰勝法西斯的侵略者。我們以你們的貢獻爲榮,世界與中國絕對不能忘記你們。我也可以很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中國人,在這場決定人類歷史的大戰爭中,中國人是最爲英勇的戰士,中國人的不屈不撓,對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最爲重要的貢獻。中國人如此重大的血淚與犧牲,應該永遠留在歷史鮮明的記錄中,成爲人心世世代代的一個感恩與警惕。
作者對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歷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簡單歸納如下:假如單就兩國之間的關係而言,中日的全面戰爭,原來是不必一定要發生的,或是可以避免發生,因爲在長達二千年的歷史之中,中日間親善與互不侵犯的時間,遠比矛盾與衝突的時候,長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日關係出現衝突的發展,雙方也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絕對必要。但是日本在錯估中國民族主義力量的前題之下,冒險發動了這場戰爭。其實日本也曾經過幾度掙扎,希望避免與中國進行全面的決戰,也多次希望能夠早些停止對華的戰爭。因爲日本知道,當時日本真正的敵人不是中國,而是蘇聯與美國;與中國進行決戰,絕對會是日本決策所造成的歷史悲劇。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日本是公然侵略中國,蘇聯是要在幕後宰制中國,英國設法弱化中國,美國則是陷在左右爲難之中,與中國既合作、又發生摩擦和矛盾,最後也加入了出賣中國的陰謀。當時的中國是個弱國,又有著嚴重的內鬥,因此敵國也好,盟國也罷,都沒有在這場歷史的戰爭中,放棄打擊與分裂中國的設計。
本書不是一本抗日戰爭全史,沒有巨細靡遺地記載抗日戰爭中所有主要的戰役與事件,它只是設法從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中,挑選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國在這場歷史大決戰中的貢獻,以及點出歷史曲折與變化原委的所在。本書更是不諱言地指出中國在國際強權的運作下,在歷史中遭到出賣的掙扎。本書絕對無意去醜化日本所犯下之暴虐的戰爭行爲,也不想挑撥盟國對中國出賣的是非爭議,更不想要爲哪一個政黨的形象而辯護。本書只想設法將抗日戰爭歷史的真相,告訴全世界與所有的中國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做出了多少的貢獻,以及最後如何遭到出賣與陷害。
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絕對不是國際強權,因爲中國人被日本戕害或屠殺而贈送的一個安慰或是補償,唯一的原因,實實在在是因爲中國血戰不屈的功勞。沒有中國對日軍的奮戰到底,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結局可能要完全改寫。就是因爲中國是戰勝法西斯不可或缺的主要一員,她才會得到這個國際社會崇高的地位。(想想看有多少國家想要這個極其重要的國際地位,中國若是沒有重大的歷史貢獻,誰會把這個崇高的地位「送給」中國?)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無法舉出自己在抗日戰爭中,到底締造過那些重大、光榮的戰役之真正原因之一。平型關作戰只是太原會戰中的一個戰役,共軍在這埸戰役中,也只擔任了敵後游擊戰五分之一的責任,成功伏擊到一個日本的補給運輸隊而已。百團大戰也是一系列游擊戰的統計總數,個別的作戰規模,連戰鬥都算不上。假如中國抗日的真相,只有平型關與百團大戰(兩場作戰加起來,日軍的死亡人數只有三千人不到),再加上一些游擊戰,那麼中國就真的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沒有貢獻可言了(幸而這不是抗日戰爭的事實)。假如中國在盧溝橋事變後就是是「這樣」對抗日本的侵略(僅有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根本就別想成爲創立聯合國的四強,恐怕在戰後連台灣、東北都要被國際共管了。
抗日史實需要肯定
在最後定稿之前,作者也衷心感謝徐耀寰先生在百忙之中,仍詳細地校對全書的內容與文字,而及時糾正了不少的錯誤。這種感人的熱忱是現今中國人力量團結的一個很好的象徵。
從歷史全方位的角度而言,這場戰爭不只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決戰而已。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主要戰場,也是終結西方帝國主義對外侵略與殖民歷史的開端,更是國際共產主義興起的歷史起點,因此這場戰爭的複雜性與影響力,都是超越了當時的時間與空間,而成爲影響世界人類歷史的重大事件。
本書的初稿,曾得到史學先進李恩涵教授的過目,承蒙李教授提攜後進的推荐,其實李教授更大的用意是鼓勵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設法了解這段歷史的真相,以學到歷史的鑑戒。個人也非常高興看到李教授在序文中,對於相關史料的介紹,足見兩岸的學術界,的確在努力建立這個歷史真相的史料。像李教授這樣窮其一生心力,研究中日歷史的學者,著作等身,更是令人感佩。
國共內戰導致抗日歷史失真
所以無論中、外,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史實,都有著自己難以告人的政治利益考慮,因此對於中日戰爭史的真相,都有扭曲與淡化的做法,造成了整個歷史事件缺乏有深度與廣度的記錄與報導。一個失真的歷史記錄,是無法解答歷史問題的,而且是產生歷史失憶症的遠因。總之,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勝利了,但是中國人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權益,甚至連他們自己在戰爭中的歷史真相,也被出賣與遺忘了。中國人對抗日戰爭歷史的失憶症,成爲了現代中國問題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際強權對中國的欺凌
這本書比較著重歷史事件原因的探討,與歷史教訓的反思。因爲作者認爲,目前離開中日戰爭歷史發生的時間,已經有半個世紀以上了,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歷史就不能只滿足於事實的考證與收集而已,更要能從實際的資料,發掘、思索其意義,才能發揮歷史教訓真正的價值。作者認爲,歷史的因要比歷史的果更爲值得思考,而設法分析歷史當時的情況,找出相同狀況之下的不同佈局與選擇,也是一種提供瞭解歷史教訓意義的重要思考方式。
而作者認爲,中國嚴重的內訌與分裂,也是她會遭到日本侵略與盟國出賣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的中國人,幾乎永遠不會停止自己內部的惡鬥與分裂,因此才給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有了更多侵略中國的機會與藉口。中國人甚至在抗戰期間,仍然進行各種的內戰與內鬥,坐視日軍消滅不同政治觀點的軍隊,或是自己軍隊互相進行火拼,而放過日本人。今天的中國人能否從歷史的血淚中,學到團結合作的教訓呢?
翻開近兩百年的中國歷史www.hetubook.com.com,就是一部中國人奮鬥掙扎、忍受屈辱與付出代價、企圖追求國家富強與進步的血淚記錄。而當時中國一再遭到失敗與挫折,主要是由於她太受限於封閉與內鬥的傳統歷史架構之影響,導致了各種片面救亡圖存的改革,不但無法出現立竿見影的正面效果,反而產生了不斷矛盾與內戰的歷史悲劇。中國要面對先付出極大破壞的代價,然後才能獲得有限進步的歷史發展定律。
國民政府主導與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七七事變之後,中國雖然沒有完成準備,但是被迫全面應戰。日本是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以優勢的兵力,擊潰中國的抗戰意志。不過中國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作戰,在三場關鍵性會戰的導引下,以重大的軍民傷亡,成功地使日本陷入中國的戰略泥淖之中。在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企圖改用「以戰養戰」的戰略,扶植漢奸政權,來搜刮中國作戰資源,並且迫使國民政府最後因爲力竭而放棄抵抗。此時中國採取長期「戰略相持」的方式,消耗日軍的作戰能力,迫使日本在戰爭資源面臨耗竭之前,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奪取南洋的戰爭資源。
中國人是英勇的戰士而非人質
二、中國在與盟國合作中,一直是全力配合同盟國做成的戰略決定,但所得的回報,卻是一直遭到相當程度的欺凌與漠視。中國所真正得到的援助是杯水車薪,但是她所付出的代價卻是無比的重大。中國幫助盟國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卻被盟友聯手陰謀出賣。
當全世界在探尋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之時,多數的中國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重大歷史裡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國做了那些重要的貢獻。多數人也不明白,爲什麼在贏得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反而會喪失領土、陷入內戰?直到現在,多數的中國人,還是不能知道自己光榮歷史的實情。這些嚴肅的問題的答案,當然包括了中國人要負起自己民族不爭氣的責任,但是國際強權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上下其手,用盡了各種破壞與出賣的做法,也要負起同樣的責任。
中國共產黨當然有參加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當時最爲重要的政治路線。但是中共的終極革命目標,是要推行「無產階級專政」,而日本的右翼軍閥政府,正是這個革命要推翻的重要階級敵人之一,所以中國共產黨會抗日。但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並非把抗日當成必須全力出擊的首要目標,因爲它的歷史使命,是要打倒一切的反革命勢力、壯大自己的革命隊伍,所以中共只是把抗日當做達成革命成功的一個環節而已,當然不會主動盡全力去與日本拼戰。
以當時歷史的狀況而言,中國沒有能力挑起這場戰爭,日本也沒有能力結束這場戰爭。中日戰爭對於參戰的兩個國家,註定是沒有贏家只有輸家,而真正獲利的大贏家,反倒是蘇聯。不過日本卻是在恐懼它將來與蘇之歷史大決戰,以及未來與美爆發衝突的戰略思考下,決定要設法在中國擴大日本的戰略空間,與增加決戰籌碼,而悍然侵略中國。日本誤以爲很快就能結束中日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竟然成爲拖垮日本的歷史決戰。雖然中國付出近乎無法承擔的代價,但是中國也獲得浴火重生之最大突破與發展,假如不是蘇俄、英國聯手發動另外一種對付中國的「侵略」,中國現在歷史的發展會非常不同的。
歷史真相遭到扭曲
本書將第二次中日戰爭的時間,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與一般的抗日戰爭歷史,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開始,有所不同。因爲日本是從九一八,開始第二次正式地侵略中國。假如抗日戰爭是從七七算起,那麼如何能夠解釋,在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淪陷,五千萬人民被奴役的事實?歷史大事件應該注意其發生之因,所以作者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變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論述。
爲了忠於歷史的資料,本書一些人物與事實的描述,有可能會與一般人現有的歷史印象,有些出入,不過這是對歷史負責而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歷史很清楚地表明,每個偉人都有弱點,每個英雄都有畏懼,每個領袖的能力都有其限制,好人有其缺點,壞人也有其特點,那是一個非常的時代,當時許多歷史性的決定,不能僅以現在的常理來做評斷。
一、中國以一個在軍備、科技、經濟、政治乃至於社會文化都落後的架構,竟然能夠抵抗日本絕對優勢的侵略,實在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以無法想像的毅力與犧牲,所得到的成果。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興其國,先興其史。歷史的形成與演變,就決定了國家民族的特性與命運。既然目前中國人,多數都不清楚,這個影響自己半世紀命運最深的抗日戰爭歷史眞相,當然也就很難掌握自己的現在架構,以及面對未來的考驗與挑戰。一個失去歷史真相與歷史觀念的民族,是很難掙脫歷史悲劇宿命之考驗的。
因此作者對於中、日、美、蘇、英等國裡的主要歷史人物,沒有刻板的成見,對於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日本的軍政決策人士,英美蘇的領袖,不同政治派系的抗日部隊,都儘量以事實與是非加以評論,有時給予正面的肯定,有時則給予負面的評價。看過這場人類史上最大的戰爭,更能感覺得到,歷史人物的功過,不一定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當然也不能以國籍黨派來分善惡。二次世界大戰的確是一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大清箅,既是英雄人物輩出的時代,也是梟雄縱橫的時代,更是無名小卒不朽的時代。寫完這本書,對照現今的時局,真有一種「後英雄時代」的寂寞感慨。
歷史必須還原它本來事實的真相,否則歷史將會繼續出現嚴重的不公,也會導致歷史悲劇的重演。中國人曾經爲維護人類免遭法西斯暴政的侵略與蹂躪,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但當時中國人的血淚、犧牲與貢獻,到如今還是幾乎完全地被歷史所遺忘與抹殺,難怪中國人在自我認同上,常會遭遇到非常重大的困難。
中國的地理與結構,是如此之龐大與複雜,她絕對不能採取封閉的政策,否則容易會造成內部嚴重的鬥爭與分裂,也就會產生中國與國際的歷史危機。現代的國際社會,一直不能妥善面對中國復興之後的世界局勢,因此她總是容易遭到孤立與誤解。從歷史的事實中,全世界都應該清楚了解,尊重中國應有之生存與發展的權利,讓中國成爲富強與穩定的大國,這樣亞洲與世界才能安全與繁榮。國際上任何曲解與孤立中國的做法,都可能會造成世界新的危機與問題。而中國人也要從歷史的苦難中,記得中國必須團結進步,並且永遠不要成爲霸權國家,把侵略造成的痛苦帶給別的民族(因爲自己曾經忍受這種無理的飛來橫禍超過百年之久),這樣才能從歷史中學得教訓。
三、即使在面對這場事關中國生死存亡的外患考驗時,中國內部仍然出現嚴重的分裂與鬥爭,因此一直讓外力有機可乘,抗日的力量因而經常被分散與消耗。
政治干預導致的歷史失憶症
檢討中日戰爭的歷史,日本是在中日爆發全面的戰爭之後,才知道錯估了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反抗力量,因而陷在中國的戰略泥淖之中。而反法西斯的同盟國,一方面只想利用中國來困住日本的軍力,一方面設法防止中國利用抗日勝利而進入現代化,因此只願意以「最低限度」的援助,來維持中國繼續抗日所需的戰力,同時還要設法分化中國、介入其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蘇聯最爲狠毒,英國最爲陰險,美國則是徘徊在正義與權謀之間。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爲世界而戰,但是世界卻出賣了中國。當然中國人自己的內鬥,也是造成中國無法保障自己權利的主要原因。和-圖-書
整個中日戰爭,大體可以分爲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是中國孤軍奮戰的時期。在這個長達十年的時間中,先是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是想盡辦法步步蠶食中國的東北、內蒙與華北,中國是忍辱負重、設法爭取時間、完成統一與建設,以凝聚國力來面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歷史決戰。
說來相當的諷刺,在中日全面戰爭正式開始時,侵略中國最早、最爲凶狠的蘇聯,竟然是首先支持國民政府抗日的國家。這是因爲蘇聯知道,只有支持中國長期抗日,以戰爭拖住與消耗日本,蘇俄才能坐收中日決戰的最高漁利。在中日戰爭擴大爲全球的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變)之後,美國先是支持中國抗日,以牽制日本的軍力、減少美國所受的壓力,讓美國有時間佈署反攻,同時減少美軍可能遭到的重大傷亡。但是當反軸心國戰爭已經勝利在望之後,強權們就開始了壓制中國興起的戰略佈置。如何擊敗日本,與如何分裂、弱化中國,就成爲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盟國對付亞洲戰場的最高政略指導原則。
例如中國與日本兩個民族,都曾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歷過幾乎不可言喻的歷史災難(原因則剛好完全地相反),但是中日兩個民族,至今都沒有實在地面對歷史的真相與關鍵。這種對於歷史真相的逃避與壓抑,當然會造成嚴重的民族集體人格缺陷,及其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在面對激烈的競爭與快速變遷的新世紀挑戰之下,文化會嚴重地失調,共識會輕易地破裂,整個國家與社會,很可能會出現極大的不穩定危機。
盟國「抗日防中」的策略
鄭浪平
一九九九年五月於洛杉磯
這就是爲什麼中日兩國的人民,要了解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真相的迫切原因。中國人要知道自己歷史的光榮與犧牲,以建立民族應有的自信與共識。日本人需要知道他們在歷史上犯下的錯誤與暴行,以建立悔過的良心與從歷史鑑戒中學到警惕。
另外一個在華人團體中,也非常普遍的問題是:抗日戰爭究竟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打的?這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問題,也是抗日戰爭歷史至今無法顯出真相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據歷史的事實,無論是國民黨、共產黨以及全體的中國人民,都有參加這場中日戰爭。但是以戰場的表現而言,國民黨是當時領導政府的政黨,當然是負起領導全局戰爭的主要歷史責任,而共產黨則是以游擊戰方式與日軍作戰。
但是沒有人能夠完全超脫自己的環境、身世與觀點的歷史敘述,由於涉及到歷史人物與黨派的批評,或者應該透露一點作者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先父諱璟青(原名浪萍、礎堅),爲了早日投身抗日,曾經參加過共產黨抗日的軍事訓練活動(當然不是共產黨員),因此了解共產黨的抗戰策略。雖然先父很快地脫離共產黨團體,而積極參與國民政府軍隊的抗日工作,最後成爲國軍的陸軍上校軍官。但是在退到台灣之後,只因爲過去這點的「紅色」記錄,而成爲台灣「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後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監視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場是,看清共產黨,也看輕蔣介石(典型的粤派軍人觀念)。先父當初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爲了在抗日戰爭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結果,導致了後半生失去自我發展與貢獻國家的機會。這也許是作者內心之中,永遠感到不平與遺憾的地方。
但是對於日本戰爭罪行的處置就變得複雜很多。由於這中間包括了盟國出賣中國的權謀,以及冷戰時代的戰略對抗佈局,所以在國際社會的歷史中,就採取嚴重扭曲中國抗日歷史真相與貢獻的手段(單是比較日本東京審判與德國紐倫堡大審,就可以知道盟國對日本有多寬大了)。現在既然連侵略中國的歷史實況都還被故意弄得含混不明,日本在戰爭責任的問題上,也就難以清楚追究了。既然連盟國都儘量避談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那麼日本更是有理由推卸自己曾發動凶殘侵略的責任了。
這本書能夠寫作出版,當然要感謝舍弟紀倫與紀陽的幫忙與鼓勵,紀倫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得以方便的提供大量豐富的歷史資料,並且耐心的閱讀我的初稿,給與個人許多非常重要的指正與建議,他豐富的歷史資料記憶,常令我感到佩服。紀陽在內容與編排方面,給我極多的幫助,作戰地圖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更是一位非常有價值的原稿讀者,許多的內容經過與他的反覆討論,才有更深入的敘述與更正確的修正。事實上,這本書中一些的內容與見解,有著他們的貢獻與影響,當然書中若有錯誤與偏見,則是屬於作者本人的才學有限。另外,立法委員謝啓大女士,優秀作家嚴曼麗女士,對於本書也有熱誠的幫助,在此特別致謝。
但國際強權爲了保障它們在華的既得利益,對於中國採取各種的欺凌與侵略,並設法破壞中國的革新的努力,介入中國的分裂與內戰,當然更加深了中國改革瀕臨失敗的危機。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更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命運發展到危機之頂點,在這場人類歷史曠古未有的大戰爭中,中國真正面臨了百年落後歷史危機的總清算,這幾乎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嚴酷考驗。
許多人非常奇怪日本不能以史爲鑑,直到如今,日本人還不肯對侵略中國的罪行,以行動與誠意對中國表達真心的認錯與道歉。其實,這個背後有著國際強權謀略的支持,與日本人缺乏正確歷史真相認識之問題存在。但假如連中國人自己都不能了解這個歷史的真相,那麼日本人又怎麼會面對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呢?假如中國人繼續要日本人「以史爲鑑」,日本人可以反問,中國人自己知道歷史的真相嗎?
中國面對這樣三重的鬥爭,但是仍然能夠支撐到底,贏最後的勝利,這是因爲中國的民族主義在遭到存亡挑戰時所迸發出的堅忍與毅力,實在強韌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推而廣之,作者的三叔鄭永平(現居澳門辦報)也曾在廣東參加抗日的游擊隊,大舅李承鼎是東北軍的騎兵團團長(爲國犧牲),二舅李北光是國民黨東北的抗日地下工作人員,在被日軍逮捕後遭到嚴刑拷打與監禁。單是作者這個小小的家族中,就與抗日戰爭,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曾經歷過中日戰爭時代的五億多的中國人,以及三千五百萬同胞爲之犧牲的事實,更是讓這個抗日戰爭的歷史,成爲與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關係的事件,他們都應該是歷史上不朽的英雄。單是爲了這些無名英雄的血淚犧牲,我們就不能讓這個歷史被有意地遺忘與扭曲。(哪個中國人有這種權力呢?)
作者對於歷史反省後的想法是,中國是一個人口、資源、地位都極其重要的國家,因此強大與團結的中國無可避免地必須負起大國的責任,東亞與世界才能得到穩定與發展。假如中國處於歷史性的衰弱期或是發生內亂,必然會引發全球戰略與經濟的不穩與失衡,甚至造成全球性的衝突與災難。也就是說,世界人類要想在現在與未來過好日子,就要希望中國能夠穩定、統一與富強。
日軍擁有火力與戰技的優勢,以及現代化的工業與社會組織,中國在這些方面,是全面的落後。中國人只有以比鋼鐵還要強韌的意志,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在中國壯麗的河山之中,不惜一切的犧牲,築成一條又一條的血肉長城,最終能夠擋住日本的攻勢,贏得最後的勝利。最爲遺憾的是,和-圖-書在列強的陰謀支配下,這個重大的歷史性勝利,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反而引爆了中國更大的內戰。中國就在戰後,失去了建設與發展的機會,不但不能走上勝利的富強之路,反而陷入了更大分裂與內戰,在這種情況之下,所有中國抗日的英勇事蹟,也就被政治掩埋與忽略了。
中國能與美、蘇、英並列,成爲創建聯合國的四強,是源於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負擔力抗日本的重責,而有重大貢獻的結果。中國在經歷這場嚴酷的考驗後,已經出現了復興與統一的歷史發展契機,但這卻引來了國際強權打壓與出賣中國的陰謀,當然也是導致日本「必須被」西方強權原諒與扶植的動機所在。西方對於日本能在明治維新之後,竟然只以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能挑戰歐美強權數百年的基業,大感震驚;它們對於中國能在抗戰時期,孤軍奮戰的優異表現(華軍的潛力實質上超越了西方軍隊的作戰能耐),更爲憂心忡忡。國際強權「圍堵」與「分裂」中國的策略,不是出在後冷戰時代,而是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事實。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常不自覺而追念先父,曾在抗日時代,爲了愛國犧牲一切,一介文人投身戎馬,成爲所有抗日無名英雄中的一位,最終半生坎坷,也是爲了這場戰爭,他所付出的血、汗、淚,其實就是這部不朽的中國歷史裡的一個小縮影。當然家慈亦復如此,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在那個被遺忘的時代,她是歷史巨變過程的見證人之一。因此作者與兄弟們,從小也就從父母的言談中,建立了最初對於抗日戰爭的印象。
改朝換代歷史的結論,可能是由成王敗寇的邏輯所支配,但是用千萬中國人民的血淚寫成的歷史記錄,卻不能因這樣的邏輯,而予以歪肋與抹殺。中國人絕對不能認爲許多國民黨的領袖們,有著留日背景與日本關係,就斷下結論,認爲國民黨媚日或是懼日。事實上,多數國民黨領袖是很傳統的中國人,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支配他們的主要力量。只要看國民政府最後會採取「聯蘇容共」的抗日政策,就可以知道,爲了準備抗日,蔣介石甚至放棄自己所一向堅持的政治信念與原則,而尋求蘇聯的援助與允許共產黨參加抗日。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國民政府肩負了巨大的責任與壓力,而終於將中國從次殖民地的卑微地位,提升到聯合國的四強。
這些盟國既以這樣可怕的手段出賣了中國,要想有一個合理化的交待,就是設法抹殺或是扭曲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在西方國家的通俗史書中,捏造一個歷史上極其荒謬的謊言,就是設法用暗示或是抹黑的手法,在二次大戰中把中國說成根本沒有、或是僅僅少有貢獻。這樣西方國家就可以比較合理化地辯解,既然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真正的貢獻,中國自然沒有權利得到戰勝國應有的待遇;同時爲了顧全大局的戰略安排,中國被犧牲「一些」權利,也是可以接受的處置。正如盟國犧牲了所謂沒有「貢獻」的東歐國家人民之權益一樣,根本沒有考慮東歐人民的意願,就把它們關進鐵幕達半世紀之久。
本書既然把這次的抗日戰爭,稱做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當然有其特別的用心。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展開的抗日戰爭,事實上,是可以上溯清朝時代的甲午戰爭的「未完成之戰」。本書的目的之一,也在對日本示警,由於日本至今仍然不能面對它自己的戰爭責任,同時繼續推展新軍國主義政策,企圖控制釣魚台與幕後支持台灣「獨立」,那麼或者就會有「第三次」中日戰爭衝突的可能。而目前,中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已經覺醒、國力已經增強,中日雙方若是再有第三次的軍事衝突,恐怕日本會受到更大的打擊,這剛好與第一次中日戰爭之時的情形與狀況相反。
中國四面受敵的處境
原本中國應該有權利,與所有在二次大戰得到勝利的國家一樣,於戰後分享歷史光輝一頁的新開始。但因爲國際強權陰謀運作,以全力防止中國的興起,使得她在戰後不但領土遭侵佔、主權被出賣、外國勢力直接介入而加速內戰的擴大,連帶著整個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事實,也遭到有意的遺忘與曲解。甚至連絕大多數的中國百姓,都不清楚中國在對抗法西斯主義的侵略大戰中,有過這個歷史性的、不朽的光榮與偉大的勝利,更不知道同盟國的國家,共謀出賣與算計中國的凶險程度,其實並不下於日本的侵略。
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因爲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最大受益人,因此不願對於抗日歷史真象,做太多的報導,與深入的教育,以免讓蔣介石與國民黨領走了抗日歷史的光榮。當然,最近中國大陸對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觀點,也開始有了調整,在「不動聲色」的狀況下,已經可以在學術研究的觀點下,有系統地撰寫了一些立場超然的抗日戰爭歷史。但是整個推廣、大眾化的努力,仍然相當不足,對於整個中國社會與人民,擴大宣揚與教育抗日戰爭歷史的真相,還是有著政治上的禁忌。
事實上,在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前,西方強權對於中國能夠獨力對抗日本長達十年之久(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一),簡直是不敢相信。中國表現出如此強韌的內在民族生命力,因而造成國際強權的驚恐,擔心一旦中國通過戰爭的考驗,她再以全球最多的人口與極廣的領土,完成現代化的復興之後,這不正是西方國家千年以來的「黃禍」之惡夢成真?這些短視的西方強權謀略家,卻沒有考慮到,假如中國走上衰敗與分裂,或被外面的威脅逼到要全力反抗,對於亞洲與世界會產生多大的損失與危機。
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決定整個中華民族存亡的歷史之戰,也是世界能夠戰勝法西斯暴政的關鍵所在。可是從戰爭結束到現在的半世紀,中國人對於抗日戰爭歷史的真相,仍然有著太多的問題與謎團存在。真相到底在哪裡?答案又是什麼?我們當然可以假裝地迴避問題,或是拿經過政治變造過的歷史來加以搪塞,但這就會造成中國人集體性的重大「歷史失憶症」。假如歷史中,有著太多的疑問,虛假的答案以及扭曲和掩飾,那麼這個民族的歷史失憶症,就會造成社會性的精神問題,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集體人格心理狀態的正常。
有一點必須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在抗日戰爭之中的戰場表現,中國處於失敗的局面居多,但是這絕對不能說,華軍不善於作戰,事實上,由於中國軍隊的訓練、裝備、後勤都太過於落後,所以戰場上常常失利。在中日戰爭之中,假如換成日軍擁有中國的裝備狀況,華軍擁有日本的裝備,恐怕日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了。只要檢驗接受美援之華軍的作戰表現,就可以發現,當中國軍隊的裝備與訓練,接近日軍水準之後,日軍就被華軍打得無力反擊了。
西方強權驚恐中國的復興
中國團結自強乃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