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國主義
2.6 少壯派軍官把持日本決策核心

總之,在當時的日本政局,可以說是政府控制不了軍部,軍部控制不了駐軍部隊,駐軍部隊控制不了少壯派軍官,日本的少壯派軍官,已經逐漸的成爲國家步向軍國主義命運發展的主控者。日本又是一個群體性極強的民族,大家只要一參加組織,很容易現出完全盲目服從的本能,而缺乏個人獨排眾議的能力與膽識。日本的社會意識是最怕破壞和諧,因而許多怪異行爲都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出現的過度反射動作。
雖然日皇、軍部與政府發現少壯派軍官秘密結社的危機,曾經在一九三〇年正式頒佈法律與軍令,不准日本軍人參加秘密結社組織,但是這個法令對於少壯派軍人而言,根本是形同具文,他們照樣半公開的進行各種秘密結社,公然的在政治與民間團體中,發表他們的立場與主張,甚至公然的批判與反對政府的政策。少壯派軍官的言行,往往誘導著日本民意產生強烈的反應與支持,造成少壯派軍官認爲,自己代表著日本人民的主流意志。因此,日軍少壯派軍官,不在乎做出任何違法亂紀的行爲,只要能夠獲得「民氣」支持,他們並不把法律與制度放在眼裡,而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最後大不了切腹自殺m•hetubook.com.com
因此這些保守派的人士與軍方的將校,開始提倡日本對内應該推動強硬的軍國主義政策,壓制共產主義的巔覆,對外推動疆域的拓展與資源市場的掠奪,日本才能走出發展的危機。而日本軍方的少壯派軍官,就成爲這種理念的實際推動者,軍方出現了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對立,少壯派軍官又成立各種的秘密團體,其中又以「樱會」與「一夕會」最爲著名。
更糟的是,日本軍方系統的結構,是典型的外重內輕,通常在內閣中的陸軍省長官,只要有師團長的資歷就可以出任,海軍省首長的地位也與艦隊司令平行,https://m•hetubook•com.com就算是參謀本部的總參謀長地位高些,也不過是相當於戰區的司令官地位而已。皇軍直接隸屬日皇,軍部也只是日皇的軍事參謀,不能直接對軍隊發號施令,因此,日本在外統兵的將校,並不會把中央軍部的意見,真正的放在眼裡。
而日皇對於軍部一致的意見,通常很少會提出質疑,更別說是反對了。這就出現日本的少壯派軍官,可以實際把持軍部決策的現象,這些在軍部與參謀本部的少壯派軍官們,自己組成的小團體運作,戲稱「秘密參謀本部」,他們與海外駐軍以及右翼激進的團體,都有直接連繫的管道,而右翼團體的看法,又主導著日本的輿論媒體,造成日本軍部少壯派軍官,對内可以普遍的以下剋上,對外隨時都有支持他們各種做爲的「民意基礎」。因此在當時,真正領導日本國家政策走向的,不是日本人民民意選擇的國會,不是神聖崇高的日皇,或是政治元老重臣以及高級將領,而是日軍的少壯派軍官。當然這不能說日皇、元老、將領在日本的戰爭罪行上,沒有責任,因爲他們至少是「誘導」、「認可」、「知https://www.hetubook•com.com情」與「夥同」等的共犯,他們對於所有的戰爭罪行,至少是犯了「應注意而未注意」,「應阻止而未阻止」的責任。
事實上,軍部與政府也拿這些少壯派軍官毫無辦法,因爲他們的果斷言行,會激起人民的民意支持,平常他們互相照應、敷衍應付上級的命令,假如真的逼急了,不是有人切腹自殺以示警抗議,就是乾脆對他們所不滿意的政府首長與上級軍官,進行刺殺行動,甚至發動真正的軍事政變。這種製造成民氣可用假象的民粹主義,逾越一切法律制度與制衡力量的體制,表面上,一切的決策都有所謂的「民意基礎」,但是,實際上不過是獨裁集團操縱民意的手法,在當時的日本,有誰敢向這種鐵血的民粹主義挑戰?但是這正是造成日本最後亡國的主要原因。因爲當時日本的大政方針,竟然任由這些沒有能力考慮國家全盤利益與責任的少壯派軍官們,強迫政府事後追認與接納他們褊狹的看法與血氣衝動的決定,終於誤導國家步入滅亡的絕境,當然也給其他國家,帶來無法承受的戰爭浩劫。
因此,日本有著過多的群體服從壓力,以及強烈的模https://m.hetubook•com.com仿能力,卻是極其嚴重的缺乏領導與創新領袖,當時的日本,走不出明治維新時代軍國主義的發展格局,在國家發展一旦遭到困境,日本上下就希望政府能夠模仿明治維新時代的整軍經武,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以解決或是轉移日本的問題。所以少壯派的軍官,就是一群敢以行動做出決定的小團體,他們缺乏深謀遠慮卻是敢違法亂紀,一旦他們以行動開創出方向,而且獲得重大的勝利,就會在一夜之間,贏得日本社會上下一致盲目支持與跟從。
但是因爲日皇對於日軍而言,其地位有如神明一樣的極其崇高,軍部不到真的不得已,絕對不敢也不願在日皇面前,展現不同立場的爭執,而讓日皇陷入裁決的苦惱之中。因此中央軍部對於在外統兵的將校,多半是用「交情」來牽制其行動,所以在軍令運作的過程中,經常是由次官、參謀與部隊中的長官進行意見溝通,等到大家建立共識之後,才正式帷幄上奏的請旨行動,而軍部的參謀與部隊的長官,當然都是同屬希望能夠以戰爭來建功立業的少壯派軍人,因此他們的意見,事實上就決定了軍部的意見。
所以當時日本的軍部,表面上好和-圖-書像是由高級將領在指揮,實際上他們經常聽任部屬參謀自行獨立運作,而會接受參謀所達成的一致意見,雖然這種意見不一定符合事實或是他們的想法,但這些高級將領不願也不會公開的反對屬下所達成的一致意見,以免破壞和諧的共識。
而中央軍部唯一能夠節制統兵將校的法寶是,請求日皇發出敕令,這種敕令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式經由帷幄上奏之後決定的日皇命令,一種是經由日皇授權參謀本部,在一定的指導原則內,以日皇名義代行的「臨參命」。無論是那種形式,都是以日皇名義發出,在形式上,對於日軍的行動,有著最高的控制權威。
參與秘密結社的少壯派軍官,事實上,主導著日本軍部的決策。因爲日本的社會運作體制中,領導者很少會主動的展現自己的決心與企圖,以免捲進直接的決策選擇、衝突之中,日本社會集體心理最怕的,就是內部意見的分裂,所以日本社會中,有著極強的從眾行爲壓力。因此它的領導者多半是以暗示與誘導的方式,被動的等待部屬達成一致的共識之後,然後接納這種共識成爲正式的決策。(當時日皇與政府和軍部的關係如此,現在日本的企業運作也是如此。)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