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關東軍的威脅日盛之時,張學良卻將大軍主力調入華北,以協助南京國民政府平亂,東北留守的兵力實在不足,部屬又不斷的發出告急的請示,造成他極度的不安,他原本想要趕回瀋陽,處理對日本的交涉。但是張學良在五月底因爲傷寒住院,七月底病癒之後,又因爲華北的局勢,出現日本策劃的反南京政
和-圖-書府的兵變,造成張學良進一步增派五個旅的兵力入關平亂。雖然華北的兵變很快的就被平息,但是局勢仍然緊張,軍隊無法抽調回防東北。最後,張學良準備九月五日返回瀋陽,不過在行前,又得知關東軍可能會對他進行刺殺,因此打消回瀋陽處理危機的計劃,這時候,關東軍準備在東北
和圖書發動軍事行動的準備,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況了。
而當時在東北守土有責的東北邊防軍,其實只是奉系地方軍閥所改編的部隊,根本沒有現代化的作戰編組、訓練與作戰能力,同時又不接受國民政府直接的號令與支援,全是「土法煉鋼」、自求多福的獨立發展與運作,以軍事的標準而言,和*圖*書只是改編的民團而已。多年以來,對於日本與蘇聯在境內擁有現代化裝備與訓練的的駐軍部隊,一直是採取忍氣呑聲與息事寧人的做法。
一九二九年,張學良企圖配合中央政府的清共政策,準備強行收回蘇聯在中東鐵路的各種特權、搜査哈爾濱蘇聯領事館,結果激怒了蘇聯,史達林立刻調動大軍反擊。張學良事前根hetubook•com.com本沒有想到會遭到紅軍部隊如此強大、迅速的反應,故沒有動員足夠的兵力。蘇聯紅軍以現代化的作戰威力,在極短時間之內,就圍殲了東北邊防軍在中東鐵路上的守軍。當時在南京的國民政府,正在忙於對付內戰,而無力支援(其實就是要支援,恐怕也是一樣的慘敗),張學良只有忍辱簽下城下之盟,這就是「中東路事件和-圖-書」。這次的經驗,讓張學良覺得自己的維護國家的主權行動受到出賣,也讓張學良了解到,南京的國民政府根本自顧不暇,無法有任何的能力支持東北對抗強權,而東北軍的實力,眞的還只是地方部隊而已,根本沒有力量與日蘇世界級的軍事強權單獨作戰,因此張學良清楚的知道,假如東北軍與日蘇爆發任何的衝突,一切只有由東北軍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