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時候中國國內的民意已經陷入激動與失控的狀態,國人一致認爲日本若是不先無條件撤兵,中國根本沒有與日本進行交涉的必要,激動的學生衝進外交部毆打外交部長王正廷;輿論對於政府的不抵抗與對日本的交涉,都當成漢奸般的嚴厲批判,造成整個南京國民政府幾乎爲之癱瘓。「不撤兵、不交涉」便成爲民意強迫政府所接受的政策方針,造成當時政府中沒有人敢再談與日本交涉的事,訴之國聯變成當時國民政府唯一能做的選擇。
因此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是確立不宣戰的方針(其實也無兵可戰),在外交上立刻兵分二路出擊,財政部長宋子文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進行接觸,同時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中國的緊急控訴。宋子文與重光葵經過密集談判之後,已了解日本政府也不贊成關東軍的行動,因此決定由中日雙方派員組織一個代表團,直接到東北監督停火,然後商議撤軍的問題,這個方案已經被日本外相幣原重喜郎所接受。和_圖_書www•hetubook•com•com
這時候,國民政府已經陷入重組的過渡狀態,沒有人能夠當家主事,所有的軍政負責人,光是要應付十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四全大會的召開,有關寧、滬、粤各派的內部紛爭,就已經分身乏術,加上輿論的強烈批評,根本沒有人敢去負責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十一月起,激動與絕望的學生不但進行罷課,而且到處衝擊國民政府的機關,強佔列車開向南京,向政府請願,要求「與日本宣戰」,蔣介石與國民政府高級首長出面對學生解釋政府的立場,只得到更爲強烈的嘲弄,十二月十
hetubook•com•com五日,全國學生的請願代表,極度不滿黨政首長的解釋,甚至在南京中央黨部,圍毆行政院副院長陳銘樞與教育部長蔡元培。
幣原的五原則是:一、中日雙方互不侵犯。二、相互尊重對方領土主權完整。三、中國禁止排斥日貨。四、中國負責保障日本在華僑民安全。五、中國承認與日本之間的一切條約、義務。表面上看起來這五原則還算合理,但是玄機就在於第五條——日本要想國民政府承認已經被宣告無效之「二十一條」的效益,這是中國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條件。
但是當時的國聯,雖然在表面上是一個超國家的維護和平國際組織,但是實際上確在幾個國際強權的操控下,只能做些不切實際的表面文章,九月二十一日,中國駐國聯的代表施肇基提出中國的緊急控訴,二十二日國聯就做出要求中日雙方停戰撤兵的決議,但是日本政府當時根本弄不清楚狀況,更控制不了關東軍的行動,反正日本政府發表了所謂「不擴大」聲明來敷衍國聯,因此這個決議根本發生不了任何的影響力。和*圖*書和-圖-書
在日本不但不能控制關東軍停戰撤兵,反而坐視關東軍擴大侵略的狀況下,國聯在中國的要求下,於九月三十日再度做出決議,要求日本撤兵,但是在日本的要求下,加人了『中國需要能夠確保日本僑民安全與南滿鐵路運輪』的前題,這樣日本政府就可以辯稱,中國無力保護日本在中國東北僑民與鐵路的安全,所以日本不但不能撤兵,還要繼續增兵以護僑與護路。最後國聯看到日本實在是胡作非爲、公然破壞和平進行侵略,才在十月十四日三度決議,要求日本撤兵,這時候日本政府只有設法做出緩兵之計,由日本外相幣原在十月十九日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五原則,以解決中國東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