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了替滿洲國粉墨登場進行掩護,希望能夠在上海挑起事端,以分散國際注意力。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的半夜,日軍進入上海市區,對中國守軍發動了攻勢,十九路軍立刻加以還擊,「一二八事變」就這樣在上海開打。雖然十九路軍的裝備落後,而且當時的糧餉不濟,但是一種基於民族主義熱血的精神,激發著這些軍人決定與日軍進行一場血戰。因此當日軍還以為「支那兵是太監兵」之時,華軍就以陳舊的武器、有限的火力、但是旺盛的士氣與無畏的热血,給予入侵閘北的日軍,迎頭痛擊。日軍指揮官鹽澤幸一作夢也沒有想到中國的軍隊會進行浴血抵抗,迫使日軍面對逆勢的包圍,因此他只有下令陸戰隊在吳淞登陸增援,在中國守軍猛烈的反擊之下,而無法登陸成功,另外一支的日軍在江灣竟然遭到圍殲的命運。
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軍官,在中國東北悍然抗命而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居然能夠贏得日本多數民意的支持,因而促成日本的政治結構發生激變,少壯派軍官從此實際上掌控了日本的政局發展方向。而由於關東軍極欲無中生有的完成「滿洲國」獨立大業,不希望國際社會過於集中注意力,觀察其粗劣炮製一個傀儡政權的技倆,因此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聯繫在上海的日本特務機關,設法在上海大都會,製造事端,以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
7.1 日本在上海製造衝突事端
而早已等待機會表現的日本海軍,當然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大興問罪之師,一方面調派更多的海軍與陸戰隊前往上海,一方面對上海市政府提出極其無理的要求。這時上海市長吳鐵城,在中央政府已經陷入不知誰在當家的狀態之下,只有設法委屈求全的答應日本所有的要求。不料日本方面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求中國懲凶、賠償、道歉,和圖書而是要想找個軍事攻擊中國的藉口,希望能夠在上海挑起事端,爲滿洲國粉墨登場進行掩護;另一方面也要給海軍機會來扮演「膺懲暴支」的英雄角色,不能老讓其陸軍專美於前。當時日本海軍認爲,說不定上海的中國守軍,又是來個「不抵抗」,那麼海軍也就可以撿個大便宜了。
在板垣的指令之下,由日本駐上海的武官田中吉隆與投靠日本的特務川島芳子,操縱日本浪人共同設計一個中、日的民間衝突。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在上海的三友實業社門口,發生日本和尙遭暴徒攻擊的事件,日方立刻歸罪爲中國工廠自衛隊的暴行。這個消息傳出之後,日本在上海租界的僑民(有許多是後備軍人與浪人),馬上組織了自衛隊與後援會,擅自攻擊與火燒三友實業社,並且要求日軍立即動員前往上海,對中國興師問罪。m.hetubook.com.comm.hetubook•com.com
這時日本的海軍,對於陸軍順利的攻佔中國東北,贏得大筆的軍費以及全
和*圖*書國的民意擁戴,相當羨慕,當然也希望能夠藉機表現,以扳回一些顏面與利益。因此海軍對於在上海發揚皇軍神威,特別感到興趣,而日本的犬養毅政府,已經完全受到軍方與軍國主義的民意牽制,對於上海的緊張局勢,只有完全信任與授權海軍來處理。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中國的主要都會地區,在學生與工人階層,都發動了極強的反日運動,https://m.hetubook.com.com最令日本感到壓力的,就是抵制日貨的民間活動。在九一八事變的三個月後,日本輸往中國的產品,減少了近六〇%,使得日本經濟陷入更大的衰退危機之中;中國人民對於在中國境內耀武揚威的日本人,也都表示憤慨與敵視。此時在中國境內的日僑與日本產品,都成爲中國人民排斥與攻擊的對象,所以要想在國際的都會上海,製造中日衝突的火苗,是非常容易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