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在一九三〇年代,大力的推展交通建設,隨著國民政府的軍政力量,開始進入西南地區之後,中國主要的交通幹線以及通訊設備,才開始有了初步的發展,國際列強也才開始願意在中國進行大量的投資。中國直到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才終於達成粗略的交通幹道,勉強地完成連接中國主要的戰略要地。國民政府基於未來戰略設計的需要,因此將交通建設的重點,放在拓展西南與西北的交通路線,以及連結華南與華東的鐵路運輸,並且打通中國與蘇聯以及緬甸的陸路交通,成爲抗日戰爭中,最爲重要的對外聯絡生命線。
七七事變的爆發,使得中https://www.hetubook.com.com國根本在還沒有完成準備的狀況下,被迫與日本進行歷史決戰。假如再給中國五到八年的時間發展,讓中國的農業能夠改造,工業能夠建立基礎,社會能夠產生更大的國家共識,現代化的軍隊能夠整編完成,那麼中日戰爭應該就會出現極大不同的發展。當然日本更爲了解這一點,因此先發制人,提早引爆中、日全面戰爭,以摧毀中國剛剛開始的凝聚力,也就成爲日本在戰略上的政策了。
對於國民政府的軍政領導人而言,抗日戰爭是一件相當逼不得已的選擇,由於在滿清時代,一些日本軍政人員,都曾經支持www.hetubook.com.com
國民黨(當時的同盟會)進行推翻滿清的革命活動,而包括孫中山、蔣介石在內的國民黨重要領導人,都與日本有著相當深切的關係,因此他們極力希望日本能夠在中國的復興與發展上,給予助力而非阻力。他們也希望能夠給予日本和中國合作的特權,以東方民族的團結,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無奈日本乘人之危的野心太大,竟然扮演比西方帝國主義還要凶殘的角色,決心滅亡中國,因此多數的國民黨領導人,除了抗日之外,也就別無選擇了。
總之,中國從一九三六年以後,才由國民政府解決了多年內戰的問題,中國有了較爲穩定的中央政和-圖-書府之後,理財練兵與教育建設,才有全面的規劃及復甦的活力,這樣的國民政府才有了一個中央政府的架構,中國各地也才逐漸的在實質上與精神上,形成一個國家整體的連繫與運作。中國這時才能勉強拼湊出與日本進行民族戰爭的架勢。但是中國這個統一與現代化的發展,實際只推展了二年左右,中日關係就走到了最後關頭。
國民政府先後成立農業復興委員會以及農本局,以推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協助建立產銷體系,並且鼓勵普遍設立減輕農民借貸負擔的農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數目從一九三三年的五千三百三十五個,增加到一九三七年的四萬六千九百八十二個,相當改和_圖_書善了農民沈重的金融負擔,與增進了農業的生產。雖然中國主要的糧食與衣服等原料,仍然需要進口,但是到了一九三六年以後,進口數量已經明顯的減少,中國的農產品開始接近自給自足的目標。
清朝以來,中國的工業發展,只是局限於沿海通商的港口,以及內地幾個交通要地而已,在中國五億多人口之中,眞正的勞工人口,只有一千多萬。當時中國工業結構的主體,主要是勞力密集的輕工業,就連多數的民生工業產品,都要依賴進口,連自給自足的條件都不存在,至於與國防有關的重工業,更是只有零星的發展而已。因爲要發展現代化的工商業,主要條件是需要安定與統一的政治環
https://m.hetubook.com.com境、幣値穩定的貨幣、受過基本教育的勞工,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系統。這往當時的中國,不是剛剛開始具備條件,就是還在形成條件之中。缺乏工業化的生產力,中國就無法在與日本的正面作戰中,取得戰爭與後勤的供應。
民國以來,中國的農業仍然處在傳統的架構之中。由於人口眾多,農民平均的耕地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根本不足以養活農家,因此農民收入有限,農村經濟凋敝。在沈重的農村借貸利息壓力之下,農業現代化的投資幾乎不存在,而農村過多的勞動力,成爲軍閥部隊以及地方性叛亂的主要根源所在,直到一九三〇年代,國民政府才能開始有能力針對農業問題,進行實際的投資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