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戰爭的結束,勝利的代價
38.5 對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的回顧

成立中國戰區,竟然變成盟國陰謀打擊中國的大設計(中國一直以為是為了盟國與中國並肩抗日而成立的)。蔣介石兩次允許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更是抗日戰爭中,最大的歷史錯誤選擇,因為由史迪威所發出的惡意中傷中國的「情報」,正好可以配合英美蘇反華的西方勢力,扭曲了中國戰區的價值,削弱美國對於中國戰區的戰力支援。
就中日之間的戰略而言,日本表現最差的是,在漫長的八年全面戰爭中,日政府明知一天不能解決中國事變,它就一天不能脫困。可是結果是,日本決定「戰」,又不能徹底動員主力,而在中國的戰場上以集中的絕對優勢求勝;日本決定「和」,又斤斤計較於所侵呑的小利。最後日本是費盡心機,無論是和或戰的策略,都沒有辦法解決中國事變,它也就無法與其的大敵(美、蘇),進行傾力的一搏。在最後決戰中,日軍更虛擲兵力到華南,只給蘇聯創造了侵略東北的歷史機會。也許這就是這個島國的文化與心態,沒有大開大閤的心胸與眼界吧。
若是以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角度而言,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衝突,又不僅止於是中日之間的戰爭而已。國際強權雖與中國成為反法西斯軸心的盟國,卻一樣沒有放過對中國的算計與欺凌。蘇聯始終就和-圖-書沒有停止利用中國與侵略中國的策略,英國也是始終一貫提防中國的發展壯大,美國則是受到馬歇爾、史迪威等人與美國左傾官僚、媒體的影響,對於中國既有幫忙,也有出賣。
反觀日本念茲在茲的「敵人」蘇聯,原是日本皇軍創始者山縣有朋一再擔心的日軍「終極決戰者」,日本參謀本部更是將蘇聯當成建軍備戰的假想敵。但是在史達林巧妙地展現硬碰硬的作風之下,日軍竟然不敢冒然對蘇聯採取斷然的行動,甚至不敢利用德蘇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全面大敗的歷史良機,攻擊蘇俄,反而選擇中國與美國進行作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與美國都希望能夠以和談與退讓的方式,換取避免爆發戰爭的機會。結果被日本誤解為「示弱」的表現,最後彼此之間的戰爭反而不能避免。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炮製了滿洲國,擴大對中國領土與主權的侵略。這個侵略,刺|激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復興,開始凝聚了中國百姓準備抗日的力量。雖然由七七盧溝橋事變引爆中日全面的戰爭,可以說是有些意外與突然。對於中國來說,被迫在一九三七年抗日,實在是早了三年(國民政府的建軍正剛開始進展有望)。但是當時的局勢變化到連蔣介石也壓不住民意要求決戰的壓力了。日本軍方的https://m.hetubook.com.com擴大派,更是以為這是徹底解決中國問題的歷史良機,結果七七反而成為日本無法結束中國事變之「夢魘」的起點。當時西方國家眼見日軍公然侵略中國,不但不能出而主持正義,反而繼續大量出售作戰物資給日本。假如國際社會保持真正的中立,停止供應戰略上必要的物資,中日戰爭根本就不會打到如此慘烈的地步,日本也未必敢發動太平洋戰爭。
回顧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的確是一個歷史的悲劇與浩劫,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場歷史的決戰原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從古至今,中日之間原本並無歷史的深仇大恨,當時又無絕對的利益衝突,反而是中國的文明與強盛帶給了日本極多的幫助和影響。在日本西化成功之後的二十世紀,中國方面,既無能力招惹日本,也很希望能夠與日本合作,以發展經濟,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日本當時所迫切需要的,一是中國廣大的資源與市場,以支持其工業化的發展,二是需要中國協助抵抗蘇聯與國際共產主義對日本的戰略壓力。這兩點在當時都是中國願意提供合作的地方,因為她的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都需要日本的參與,中國抵抗蘇聯的侵略,也要日本的後援。中日兩個東方民族國家的合作親善,原是互補互利的。和-圖-書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所做得犧牲與付出,無論在生命、財產與時間上,都超過任何一個反軸心國作戰的國家。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若是處在中國當時的失利狀況,早就放棄抵抗而投降了。但中國就是在面對山窮水盡之時,仍然想盡辦法支撐下去,絕不向日本屈服。因而分散了日本的國力與軍力,為盟國的勝利,奠定了戰略上勝利的基礎。
在戰爭決定性的關頭,蘇聯乾脆切斷對中國援助的西北通路,英國則在打通援助中國的西南通路上,不斷製造事端,破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結果是,中國在整個大戰中,根本得不到應有的援助,反而促成了中國內部的鬥爭加劇。而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中國被迫將決定勝負的戰略預備隊,派到緬甸原始森林中進行無關大局的遠征作戰。卻使得中國戰區因面臨日軍的全力出擊,而幾乎遭到全面的潰敗。當中國正從重創中復員之時,已是日本力竭而準備投降的前夕,中國因為已經沒有國力與軍力做為後盾,也就使得強權在雅爾達秘密協定中出賣中國,成為不能避免的結果。
若以戰力而論,日本假如和圖書在正確的戰略指導下,能夠全力投入作戰,它應該是可以在戰場上擊敗中國的。但是日本始終沒有進行這樣全力一擲的總攻擊。日本一再誤認,「中國即將崩潰與投降」,結果讓中國竟然能夠撐到最後一刻,而終於拖垮了日本。
而在整個中日戰爭之中,最難令人接受的事實是,日本軍隊經常所展現出來那種毫無軍紀、燒殺擄掠的行為。由於日軍在中國境內,普遍地對於戰俘與平民施加暴行,使得日軍在不少的時候,不是軍隊作戰的樣子,更像盜匪在劫掠與發泄獸欲。由於中國軍隊沒有化學武器的能力或是防護的裝備,二次大戰中惟有日軍,在中國對華軍部隊大量恣意地施放毒氣。還有些特例(如南京大屠殺等等),顯示出日軍的行為更惡於禽獸。所以中國所忍受的戰爭傷害,要比其他的國家與人民在二次大戰所遭到的傷害,還要嚴重許多。抗日戰爭不只是中日之間的戰爭,根本就是對中國全面和-圖-書的浩劫。
但是,日本這個極度缺乏歷史安全感的海島民族,對於力量有著高度的崇拜。在二十世紀初年,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分裂與衰弱的時期,在國力落後的狀態下,故對於日本一再的侵略,一直抱著「以和為貴」的立場,對於日本的侵略與欺凌是百般的忍讓,結果反而激起了這種海島民族「吃硬不吃軟」的侵略凶性。日本在少壯派軍官的誤導與把持之下,對中國進行了沒有止境的分割與蠶食,企圖要將中國羞辱、分割、滅絕後才準備罷手。
九一八事變對於中日兩國政府而言,多少算是事出突然的意外。當時雙方的政府,對於關東軍的謀畫,全都處理不當;加上史達林手法的高超,故意因勢利導,擴大中日衝突,才使這個事件成為中日歷史決戰悲劇的起源。中國的不抵抗政策,剛好給關東軍的冒險出擊,提供一個致命的誘惑。日本政府糢糊軟弱的不擴大方針,更讓關東軍敢於突破政府的約束。
假如當時中國在東北佈置了全面就地反擊的準備,日本政府又能斷然處置關東軍抗命的行為,那麼九一八事變,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了。當然,假如史達林拿出行動的決心,堅決的要保護蘇聯在北滿的利益,日本政府勢必只有果決地制裁關東軍的抗命行動。那麼關東軍也就沒有辦法在日後,逐步將日本捲人戰爭漩渦的機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