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倒影回聲中的楚與秦
四、秦將楊喜的故事

楊喜的第五代孫叫作楊敞,活躍於漢昭帝時期,深受執掌政權的大將軍霍光的賞識,長期在大將軍幕府擔任長史,也就是秘書長。楊敞後來先後出任大司農(財政部長)和御史大夫(副首相),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丞相,被封為安平侯。
這就是歷史,王朝的歷史,侯國的歷史,家族的歷史,又一部史記。完全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面,這份標記楊家發跡的丹書鐵券,供奉在楊家祠堂的中央,楊喜手撫丹書鐵券,向兒孫們講述受封的由來,講述當年的事情。楊喜去世以後,兒子繼承了侯位,他同樣手撫丹書鐵券,向自己的兒孫講述老爺子當年的輝煌事蹟。兒子去世以後孫子接替,孫子去世以後曾孫接替,一代一代繼續將故事講述下去。
楊喜的一生中,最光彩、最值得回憶、最值得大講特講的事情,毫無疑問就是參加垓下之戰,追擊到烏江斬殺項羽的戰績,這是他受封的功勳啊!東城被項王嚇得人馬受驚,倒退數里,烏江岸邊目睹項王最後的雄武,聽到項王最後的呼聲,他都親歷現場,自然講述得活龍活現,虎虎有生氣。當然,在楊喜的講述中,耳聞目睹之外,被俘楚軍的口供轉述,戰友間的傳聞流言,都可能混在其中,都可能被添油加醋。不過,無論如何,楊喜的口述都是當事人的證言,第一手的史料,經過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加工編撰,寫成了第一流的史學篇https://m.hetubook.com.com章,堪稱古代口述史的經典。

在這次事件當中,楊敞膽小怕事,優柔不斷,楊夫人深明大義,果斷決絕,夫婦二人的識見個性恰成鮮明的對照。這位在事關楊氏家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站出來拿主意的傑出女性,與司馬遷關係甚深,《史記》項羽之死的精彩篇章,也與她有分割不開的關係。
史記有些記事太精彩,精彩得使人不敢相信,項羽之死就是其中的一篇。近代以來,不少嚴謹的學者懷疑這些精彩的篇章不是真實的歷史記事,而是太史公文學虛構的神來之筆。我讀《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敘述編撰《史記》的手法說:「我不過是敘述故事,整理世間的不同流傳而已,並非有意去創作。」這一段可靠而實在的披露,提示我們司馬遷口風緊人實在,不編故事,不過,他好奇心重耳朵長,喜歡聽故事。《史記》中的種種故事,需要尋找來源和版本。
夫人的話,點醒了楊敞,促使他拿定了主意。當田延年從廁所歸來時,楊敞與夫人一道,積極回應田延年的通報,表示堅決支持霍光廢黜昌邑王的方案,主動參與其事。昌邑王廢黜以後,霍光擁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楊敞因為擁立宣帝的功勞,不但保住了丞相的地位,而且得到了三千五百戶人家的新增封賞。
《史記》記敘這和*圖*書次戰事說,楚軍的突然行動,使漢軍猝不及防,隊列被打亂,軍陣被撕開,項羽趁勢斬殺敵將一員。就在這個時候,一名被稱作赤泉侯的漢軍騎士迎面與項羽撞個正著,被圓睜雙眼的項羽一聲怒吼,馬受驚,人失態,掉頭一陣狂奔,跑出幾里地外。
世界是舞台,歷史是戲劇。歷史的精彩,常常在於細節。
秦將楊喜是項羽之死的當事者,歷史見證人。楊喜的故事,是楊家代代相傳的口碑,一直傳到司馬遷的耳朵裡,由他加工編輯成文。《史記》項羽之死之所以如此精彩動人,讀來栩栩如生宛若身臨其境的秘密,就在這裡。
會面途中,田延年上廁所離開,這個時候,一直在廂房聽取談話的楊敞夫人走了出來,急迫地對楊敞說道:「這是國家的大事情,如今大將軍的方案已經決定,讓大臣來通報君侯而已。君侯如果不迅速響應,果斷地表示與大將軍同心協力,而是猶豫不決,必定首先被誅殺清除。」
楊喜的故事,一直講述到第五代孫楊敞。楊敞將這些故事講給夫人聽,當然,他也將這些故事講給老丈人司馬遷聽。司馬遷是漢政府的太史令,他正為寫《史記》網羅天下的放失舊聞,收集世間的傳言故事。言者也許無心,聽者定然有意。在與女婿同席的酒席宴間,司馬遷聽得津津有味,事後將這些生鮮的活歷史記錄下來,寫進書中m.hetubook.com.com
項羽之死,堪稱《史記》最精彩的名篇,我們由篇中的另一個細節,項羽烏江自刎前呼喚「故人」的一聲留言,牽引出了帝國秦軍的下落,也揭示了漢軍的主力是舊秦軍的秘密,將秦楚漢歷史的連續性彰顯了出來。
對於楊家來說,楊喜追殺項羽,是家族發跡的起點,也是楊家最引以為自豪的偉業。漢政府封賞楊喜為赤泉侯,頒發有丹書鐵券,用紅筆將封狀寫在鐵板上,與相關的檔案文書一道,做永久性的保存。丹書鐵券,是一分為二的合符,一半保存在漢朝宗廟,另一半保存在楊家,世世代代流傳。丹書鐵券結尾處有這樣幾行文字:「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說,即使黃河乾涸變成衣帶,泰山崩塌變為石,封賜之國仍將永存,綿綿不絕傳給子孫。
這位赤泉侯,是在東城之戰的記事中唯一實名出現的漢軍將士,他突然在項羽面前冒了一下,然後又一溜煙消失在數千追兵當中,失去了蹤跡。不過,這位赤泉侯,在隨後的烏江之戰中又出現了。我們已經詳細地敘述過了,項羽揮劍自刎後,遺體被五位漢軍騎士奪得,他們都因此獲得了賞金,受封為列侯,從此青史留名。其中的一位,就是赤泉侯,他姓楊名喜,內史華陰人,曾經是舊秦軍的郎中騎士,是一位全程參加追擊項羽的歷史親歷者,歷史事件的當事人。
楊敞大概生於武帝元光年間,www.hetubook•com•com他在武帝元封年間(前一一〇年~前一〇五年)結婚,娶司馬遷的女兒為妻,年紀大概在二十五歲前後。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他比楊敞大十三歲左右。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後元年間,他去世的時候,大概有六十歲了,女婿楊敞大約四十七歲。司馬遷與楊敞的交往,從元封年間兩家聯姻算起,到後元年間司馬遷死止,至少有二十年以上。兩家的往來,可謂是久遠而密切。
不過,千百年來,人們還忽略了項羽之死篇中的一個細節。垓下突圍以後,項羽渡過淮河,經過陰陵,來到東城。在東城境內一座稱作四潰山的小山坡上,項羽抒發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有名感慨,然後布置身邊僅存的二十八位騎士,潰圍、斬將、刈旗,打了一次堪稱經典的教科書式的漂亮仗。
於是追查楊喜這位項羽之死的當事人,他的祖上無跡可尋,他的後代卻是綿綿不絕,千古留名。原來,自從楊喜因為斬殺項羽封為赤泉侯以後,楊家從此發跡,世世列侯,代代官宦,成為兩漢以來,最有名的世家大族,東漢時期四世三公的楊震一族,開創了隋王朝的楊堅一家,都是這個家族的後裔。
楊喜這位當事人出現在項羽之死的歷史記事中,是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千百年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我整理這段歷史,常常有不可思議之感,為什麼司馬遷在精彩而簡潔的記事中會插上這麼一段,突兀而不著邊www•hetubook•com•com際,宛若放錯了地方的斷簡。另一方面,項羽圓睜雙眼一聲怒吼,赤泉侯人馬俱驚,狂奔數里這一段描寫,往往會使我想到《三國演義》,手持丈八蛇矛的張飛,長坂坡據水斷橋一聲怒吼,嚇得曹將夏侯傑墜馬而亡,五千精騎止步不前。兩相對照之下,一種疑慮應然而生,《史記》的這類記事,是歷史還是演義,是真實的記事還是虛構的誇張?益發不可思議。
原來,楊敞夫人是司馬遷的女兒,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司馬遷沒有兒子,他傾其一生所著的《史記》,完成後只抄寫了兩部傳世,副本一部收藏於漢朝政府的圖書館,正本一部收藏於家中,死後由女兒帶到丈夫楊敞府中保存下來。楊敞與楊夫人所生的兒子叫楊惲,是宣帝時期難得的博學才俊,他喜好歷史,熟讀《史記》,有外祖父司馬遷的遺風。
楊敞擔任丞相的第二年,漢昭帝去世,年僅二十二歲,沒有後代。霍光從諸侯王中選取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繼承了皇位。劉賀繼承皇位以後,行為淫|亂不軌,危及國家安定,霍光深為憂慮,與親信大臣密謀廢黜劉賀,另立新皇帝。這件事情,可謂是漢朝歷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不僅事關帝國的命運,也關係到參與者的身家性命。據史書上說,霍光主持制定了廢黜昌邑王的方案後,由大司農田延年到丞相府向楊敞通報。楊敞生性謹慎怕事,聽了通報後,嚇得汗流浹背,說不出話來,只是啊啊啊地一味連聲恭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