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敵西犯,確保武漢,依據馮副委員長建議,決於趙口和花園口兩處施行黃河決口,構成平漢路東側地區間的對東氾濫,該軍擔任趙口之決口,限兩日內完成。」
在軍事上有所獲益的背後,卻是代價極為慘重的損失。日軍固然斃命水中,更多的平民百姓亦是難逃厄運。水勢所至,盧舍蕩然,生靈淹斃。據後來的統計,大水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四十四個縣,面積達五點四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一千兩百五十萬,其中淹死人口達八十九萬,並造成了連年災荒的「黃泛區」。花園口決堤拒敵,留給三省四十四個縣老百姓的,是一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噩夢和慘絕人寰的大災難。
趙口和花園口均在河南南岸,河堤寬約八米、高約十米以上,平素是通洛陝的公路,比較堅固。六月四日,斜雨如線,天地混沌。劉和鼎三十九軍在中牟縣趙口河段掘堤,無奈趙口堤外沙灘阻隔,水流不暢,進展很慢。對此蔣介石心如火燎,斥責說,這次決口有關國家民族命運,沒有小的犧牲,絕沒有大的成就。在緊要關頭,切忌婦人之仁,必須打破一切顧慮,克竟全功。

一九三八年六月,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
在台兒莊大捷的鼓舞下,蔣介石原本想調集大軍準備在徐州擴大戰果,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卻敏銳地發現日軍集結重兵在魯南和蘇北,企圖南北夾擊徐州在該地與中國軍隊主力決戰。為了避免被圍殲的危險,李宗仁說服蔣介石,果斷做出了放棄徐州的決定,以分段抗擊的方式向豫東和皖北撤退。這時日軍也以三個師團的兵力,從正東、東北、東南三個方向加強了豫東攻勢,以期截堵中國軍隊的後路,並攻佔開封和鄭州。
蔣介石一眼就瞥見了電文中「決口黃河大堤」的字樣,一種異樣的和_圖_書感覺在心頭騰起。利用江河之水淹斃敵軍,乃是前人已有先例的戰法,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蜀將關羽在襄陽堵口放水,將魏國於禁統率的七軍淹得七零八落。雖有先例可循,蔣介石依然不敢造次。那畢竟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事了,這一千七百多年時間裏真可謂是改天換地啊,決口黃河水淹日軍還會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嗎?大水一放,六親不認,所淹並非敵國,而是自己家園呀!他陷入冥思苦想中,不能大意,這不僅是關係著千萬人的身家性命,也關係著自己千古名聲啊!
對於這一巨大災難,蔣介石也深為恐懼,不敢承擔。緊接著,他在六月十一日給程潛發一密電:「即到洛陽程長官〇四四八,密,須向民眾宣傳敵機炸毀黃河堤。」接著,中央社就發出消息,說日本飛機違反國際公法,炸壞黃河堤岸,使洪水氾濫,造成豫、皖巨大災難。同時還偽裝被轟炸現場,請外國記者前來報導。
六月一日,伴隨著主力部隊的撤退轉進,第一戰區長官部懷著沉重和失望的心情轉移到豫西古都洛陽。
蔣介石對於自己十五萬精銳部隊卻未能殲滅被圍的二萬敵軍之事,十分震怒,謂此「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他迅速將丟失蘭封、商丘的第八軍軍長黃杰、廿七軍軍長桂永清撤職查辦,將擅自撤出蘭封的第七十一軍八師師長龍慕韓處決。
蔣介石今天的表現出乎意料,他沒有繼續發洩心中的怒氣,默默地接過電報,他正惦記著河南的戰況,況且他一向器重陳布雷,也不願意拿他當出氣筒。
「報告委座,一戰區陳長官急電。」陳布雷碰見蔣介石發火的次數夠多了,他當然知道現在最好別打擾怒氣未消的委員長,但是這份電報的確事關重大,不然自己就不會親自來呈交了。
五月廿一日,日軍發動攻擊,雙方爭奪十分激烈,中國軍隊曾一度將二萬多人的土肥原師團包圍。但到廿九日,中國軍隊攻勢無甚進展。這時,由東南向西北進攻的日軍第十師團攻佔商丘,土肥原師團得到接濟,也轉守為攻突出包圍,沿隴海線直撲蘭封。中國軍隊被迫後撤,轉向開封方面和圖書的防禦。
決口黃河以水代兵並不是晏勳甫的首創,其實,早在此之前,就有陳果夫、姚宗、何成璞、劉仲元、羅仁卿等人上書建議掘堤放水以阻敵,據說最早是在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的時候。
花園口決堤,暫時擋住日軍西進之勢,緩解了軍事危機,使日軍不能實現北攻鄭州、南取武漢的企圖。它形成了百餘公里寬的黃泛區,迫使日軍改變了沿平漢路直下的戰略,而繞道合肥、安慶一線沿長江實行仰攻,並且只能將輔助攻擊線放在大別山北側。這就讓日軍本來有利作戰的主力線變為不利,在越來越長的戰線上漸漸力不能支,使中國軍隊贏得了時間,轉移和準備新的戰力迎擊敵人。
六月三日,日軍第十六師團攻陷杞縣、通許、陳留,與沿隴海線西進的土肥原第十四師團形成合攻開封的態勢。同一天,一戰區長官部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禦敵大計。
蔣介石的意圖是先將北路土肥原第十四師團消滅,挫敵銳氣,然後逐一將進犯豫東之敵擊退。為此,他調集了十三個精銳師近十五萬人參戰。
北方戰況不利的時候,南方也沒有什麼起色。從一九三八年五月起,相繼佔據徐州、安慶、九江等要地的日軍,以三十五萬兵力沿長江南北兩岸五路西進,為攻取武漢做準備。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徵詢大家意見,然而誰也不說話,激憤的人空著急,畏懼的人繼續悲觀。見此情景,參謀長晏勳甫思索再三,主動打破了沉默。
不少高級將領也曾經耳聞過,現在再次由人提出,即使知道此事的人依然聞之動容。與會者誰都知道這是效法壯士斷腕之舉,但這畢竟非同兒戲。水與火歷來是兵家慎用之物,雖然打起仗來槍炮也不長眼,但是一定程度上人還是可以控制的,水和火蔓延之處卻是任何的生靈都得遭殃。遲滯日軍的攻勢是可以達到的,但是犧牲有多大,卻沒有人能說清楚,誰能保證這個犧牲是值得的呢?弄不好,不僅要挨國人的罵,還會成為千古罪人的!
此時,開封已失陷,日軍又進攻中牟,零星的炮彈不時在趙口附近爆炸,眼看決口計畫無法完成,長官部便下令西撤,把黃河決口的hetubook.com.com
希望寄託於六月七日起在花園口掘堤的新八師身上。
鄭州地處平漢、隴海兩路的交匯點,歷來為中原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鄭州如果失陷,日軍不僅切斷了平漢、隴海鐵路,還可以沿平漢路南下,直接威脅當時的政治軍事中心武漢,摧毀國民政府的中樞機構。為保鄭州、武漢和平漢路南段的安全,國民政府軍委會決定發動蘭封會戰。
隨著豫東戰事的發展,日本大本營擬訂了北方日軍攻佔鄭州後沿平漢線南下,配合南方江西日軍夾擊武漢的計畫。自從陶德曼調停失敗以來,惱怒的日本人一心想懲戒頑固不化的蔣介石,瘋狂叫囂軍事滅亡中國,攻佔徐州使華北和華東兩個戰場聯結起來後,他們更是得意忘形。日本大本營認為攻佔漢口作戰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狂妄地宣稱,「只要攻佔漢口,進一步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內閣舉行御前會議,決定進攻武漢和廣州,以便徹底打擊中國政府。
鄭州再也不能失陷了!鄭州失守,日軍就可西進威脅西安,南進則威脅武漢。最頭痛的還是日軍會選擇南進之線,從鄭州到武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如果日軍機械化部隊沿平漢路南進,武漢不僅必定會失陷,就連爭取轉移的時間都不可能!抗戰局勢到了危急時分,各線的軍民都在苦戰,蔣介石對豫東的戰事深感不安,多次過問,電令第一戰區從速拿出阻敵西進的方案。
這時,蔣介石比第一戰區的將領更加著急。眼下東邊轉移來的人員、工廠雲集武漢,阻擋不了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怎麼去後方建國,又怎麼堅持抗戰啊?蔣介石更氣憤的是自己的部隊,想起蘭封會戰時十五萬中國軍隊竟然沒有圍殲兩萬日軍,他的牙就癢癢的。「一群廢物,統統都是飯桶!」在辦公室踱著方步的蔣介石突然怒火中燒,把剛進門來的秘書陳布雷嚇了一跳。
一戰區負責制定作戰計畫的參謀長晏勳甫自是心急如焚,日夜與幕僚們商議對策。第一戰區不乏文臣武將,然而,誰都清楚,敗軍之將,豈能言勇。況且,徐州戰場撤出的數十萬軍隊還沒有來得及進入新的陣地,事已至此,www.hetubook.com.com
最好是早點考慮後事。
然而,形勢不等人,開封陷落在即,南路日軍也在逼近鄭州,想同開封方面的日軍夾擊鄭州。第一戰區長官部一天數個電話催問請示。蔣介石踱來踱去,為向國人交代計,為個人名節急,他都要想出一個既能貫徹以水代兵方略又能同時保全自己名節的兩全之計。他忽然眼前一亮,想到大個子馮玉祥曾建議過掘堤放水。對,就把他推到前臺去!想到此,他坐回案前,匆匆在請示急件上批了「同意」二字。然後,在給第三十九軍軍長劉和鼎的電文中寫了這樣一段至關重要的話:
晏勳甫的提議不僅打破了長時間的沉默,而且震驚了所有在座的人。晏勳甫語氣低沉,他說,是否可以考慮在必要的時候,將鄭州完全付之一炬,使敵人即使佔領鄭州也無可利用。如果要保全鄭州而且阻擋日軍的攻勢,是不是可以挖掘黃河大堤,雖然不可能將圍攻日軍淹斃,卻能把他們隔絕在豫東一帶,滯緩敵軍的追擊。
與會的文臣武將心裏都在盤算,這也不失為一個救急的對策,卻不急於明確表態。商震沉不住氣了,表示同意決口黃河的提議。程潛鑒於目前形勢,也附和晏勳甫和商震的話,並命晏勳甫組織人草擬決堤放水方案,立即呈報軍委會,待蔣委員長批准後即著手實施。
國民黨新八師師長蔣在珍回到駐地,立即挑選了八百多名身體強壯的士兵,開到花園口堤段,分兩班輪換掘堤,晚上用卡車燈光照明,連續作業,蔣在珍與幾個團長輪流到現場監工。
與會的將領默默地聽著副參謀長的陳述和分析,一個個眉頭緊鎖,愁容滿面。他們何嘗不知道形勢的嚴峻,何嘗不希望在危急時局中能力挽狂瀾呢,可是在這無險可守的茫茫大平原上,火力微弱士氣被挫的中國軍隊怎能擋住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呢?對於自己的戰鬥力,各人心中有數,就在幾天以前,二萬日軍還硬生生地從十五萬中國軍隊的包圍中安然脫身了呢。

黃河決堤後逃難的老百姓
和_圖_書會議由參謀長晏勳甫主持。副參謀長先向大家介紹了目前面臨的危急形勢,他說:「若我軍不能確保自黃河南岸起經鄭州到許昌之線,日軍不僅可以切斷平漢路鄭漢段的運輸和聯絡,而且此後南進可以威脅武漢,西犯可進逼洛陽和西安,那樣的話武漢不保,西南的門戶也大開。任由戰局照此發展,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六月九日上午開始放水,後因水勢不夠大,又調來兩門平射炮轟擊,將缺口轟寬約兩丈,剎那間河水洶湧而下,造成河堤自行崩潰,次日大雨滂沱,河水流量驟增,滔滔黃河水似萬馬奔騰一瀉千里,洪水漫淹而下,豫東、皖北、蘇北數十縣一片汪洋。侵入豫東的日軍機械化部隊被淹於洪水之中,陷入水中,輕重彈藥損失重大,紛紛東撤,北渡。被困在中牟、尉氏的土肥原第十四師團,中島今朝吾第十六師團,依靠空投糧秣、藥品等給養以維持生命。我軍在此時出動飛機轟炸土肥原兵團,予敵重創。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源自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喇山脈,東流經過川、甘、內蒙、陝、晉、豫、魯等省區,全長五四六四公里。其上游流經高原峽谷,水質清澈;由内蒙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孟津一段,穿行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水色渾黃;進入華北平原後,地勢平緩,水速減緩,泥沙淤積日甚,經常造成洪災。下游兩岸人民為抗禦洪水,不斷加固和增高河防,以至形成河床高出地面的地上河,有的地段高出地面十多米。鄭州東面的花園口和趙口就是屬於這一類地區,一旦堤防崩潰,黃河水就會洶湧而下,給下游人民造成滅頂之災。
蔣介石最終決定「興水兵」以阻日軍,選擇在花園口掘開黃河大堤;黃泛區形成,日軍西進之勢受阻,戰線被迫拉長,黃河沿岸百姓橫遭水災之苦。
蘭封會戰失利,鄭州危在旦夕,蔣介石心急如焚;第一戰區苦思制敵良策,建議以水代兵掘黃河,遲滯日軍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