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爭取國家領土和主權
二、外交鬥爭遭人暗算

國民政府曾宣布:凡東北境內的一切敵產,均為中國政府所有。對此,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竟然向蔣介石提出抗議:「史達林元帥對中國政府這一聲明很生氣,中國政府的聲明,既無根據,且無效力。」與此同時,蘇軍駐東北司令官馬利諾夫斯基向蔣介石聲明:「如果蘇聯能得到東北日本企業股份的百分之五十,則設備可以留下,否則,將拆運回國。」對這一無理要求,蔣介石當然予以拒絕。惱羞成怒的史達林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再也不顧忌什麼友好同盟的偽善面紗了,命令駐東北蘇軍將東北日本企業大批設備拆卸,裝運回國。
蔣介石在猶豫:不答應史達林,蔣介石自知腰板沒有那麼硬朗;但強大的蘇軍進入東北,蘇俄可憑其武力實現其全部願望,到時若賴著不走,自忖也沒有能力趕走他們。而美國則可能因為雅爾達協定而不予援助。離開美國的援助,我可就束手無策了。更可怕的是,萬一蘇聯把東北交給了共產黨,他們就有了強大的依託,更有恃無恐,蔣家王朝恐怕也會滅亡。想到這些,蔣介石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恐懼、惱火使蔣介石焦躁不安,但中蘇會談卻不容再擱置,他只得指示宋子文和王世杰準備在八月七日趕赴莫斯科。
其實,令蔣介石高興的還不止這些。美國早已將從「民主的偉大兵工廠」里拉到中國的武器交給了國民黨中央軍,看著那些用美式武器武裝到牙齒的自己的嫡系士兵們,蔣介石心花怒放。以此裝備去對付「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還不是小菜一碟麼?那麼,用不了幾個月,共產黨就得完蛋。從此,蔣介石反共內戰的底氣更足,以至眼中早已看不見渴望和平的全國民眾,這促使他悍然掀翻了談判桌,打響了內戰的第一槍。
抗戰即將結束,華盛頓火速援助蔣介石擴充實力;內戰在所難免,美國提前修築反共橋頭堡。
這並沒有消除蔣介石心裏的隱憂:蘇聯的承諾能否成為保險公司的擔保?毛澤東是否聽史達林的指示?不只是蔣介石,國民黨內其他人也懸著一顆心。
史達林是極不願看見蔣介石這個親美的集團主宰中國的。「友好同盟」終於揭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成為一紙空約。
一九四五年三月,蔣介石打算和日本單獨媾和。繆斌受託赴東京聯繫,繆對東京說:「重慶不願看到日本完全被摧毀,因為中國的自保依賴日本的繼續存在。日本是中國的防波堤。如果現在締結和約,我們也能阻止蘇聯出兵。」然而此次媾和因日本不同意放棄汪精衛政權和偽滿洲國而夭折。
赫爾利帶著這些成果回到白宮彙報,徵求下一步的行動意見。美國繼任總統杜魯門的態度是:我們已經接受的義務必須去遵守;對凡是由羅斯福總統作出的規定,我們都將採取這一立場。

信奉實力的史達林卻不為所動,他甚至不無譏諷的回敬道:「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能理解,但你要知道,今天並不是我求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克里姆林宮,史達林沉思著。中國東北對蘇聯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以「合法」的手段使蔣介石就範,盤踞中國東北的有七十多萬日軍精銳,向日本開戰不可避免。
一九四五年初,勝利的曙光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同時呈現。在德、日法西斯敗局已定的形勢下,美、英、蘇正策劃著召開一次首腦會議,商討早日結束戰爭,重建戰後秩序。
從一九四五年九月起,魏德邁就集中了中國和印度境内所有的美國軍用飛機與民用飛機趕運國民黨軍隊。
史達林、羅斯福相視一笑,留給蔣介石的只能是遺憾和憤慨,三巨頭撇開號稱四強之一的中國討論起中國的問題來。雅爾達成為美、蘇、英三強展望勝利的談判桌,但三強不約而同以中國的利益做起了交易:蘇聯要維護其在蒙古、滿和-圖-書洲的利益,英國決不放棄「東方明珠」香港,美國不願更多地犧牲自己國民的生命而又要維繫與蔣介石的關係。
雅爾達會議因為秘密的遠東交易而大失光彩,所以在會議上發表的公告中,對蘇聯出兵對日作戰的條件及相關內容隻字未提。


一九四五年二月,蘇、美、英在蘇聯簽訂《雅爾達協定》
蔣介石心哀莫大於美國拋棄了他。在赫爾利的提醒下,羅斯福似有所悟,他馬上派赫爾利為總統特使去和史達林、邱吉爾商量,看是否有彌補的辦法。但此事剛剛啓動,羅斯福於四月十二日突然去世。羅斯福的初衷是在共產黨和香港問題上,有美國出面斡旋以期對蔣介石做出補償。但是邱吉爾太精明了,美國總統特使赫爾利訪英得到的只是英國支持美對華政策的保證,在香港問題上,蔣介石再次被拋棄了。慶幸的是史達林和他的同志沒有為難他,赫爾利訪蘇時得到蘇聯不支持中國共產黨也不願中國發生內戰的許諾。
中蘇談判,舉世矚目。蔣經國憧憬著,必須使世界尤其是西方人知道,中國一顆政壇新星正在升起,而莫斯科就是他展露光芒的一方舞臺。可是他萬沒料到,史達林毫不客氣地給他上了一堂「什麼是外交」的課。談判一開始,史達林宣稱:「談判必須以這個東西為根據,這是羅斯福簽過字的。」他說的「這個東西」就是《雅爾達協定》。他說得坦白直露,毫無顧忌,令中國代表團的成員有些愕然。
十月二十日,外蒙全境十八個盟的成年公民在「辦理投票事務人員」的「引導」下投票表決,結果同意獨立。
蔣介石終於沒有與莫斯科建立親密關係,這不僅僅是由於在與共產黨爭奪東北的過程中被史達林給耍了。
據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有關考查團調查估計,蘇軍從中國東北拆運回國的工業設備價值達八點五八億美元,若加上損壞部分,約達二十億美元。
一九四五年二月初,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在雅爾達舉行了決定世界命運的「三巨頭」會議。會議有諸多公開議程,在私下進行的重大議程則是遠東問題。為了保密,三巨頭除了各帶一名能幹的助手外,沒有其他人參加對遠東問題的討論。遠在重慶的蔣介石對雅爾達會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致信羅斯福:「如果能夠安排我與史達林會談並與蘇聯達成協議,我將非常高興。如果討論中國的戰事而不讓中國戰區的司令官也即這個國家的元首參加,我將感到十分遺憾和無比的憤慨。」
兩人不歡而散。這次會談,史達林的形象在蔣經國記憶中留下很深的印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蔣經國在臺灣時,每想及當時的情景,仍不免感到憤慨!
六月十五日,這一天蔣介石心情特別沉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突然會見蔣,告之雅爾達協定的詳細內容,包括遠東秘密協定的一些內容,多日的謠傳終於變成了現實。站在悶熱、令人煩躁的辦公室裏,蔣介石陷入了沉思,他彷彿看到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得意的微笑,羅斯福迎合的目光,還有邱吉爾高傲而頑固的神情。

在莫斯科,史達林頗為得意地對蔣經國說:
蔣介石十分重視這次談判,不僅派出了身任外交部長的國舅宋子文,還把自己的兒子蔣經國也派去了。
儘管如此,美國還是覺得速度太慢,而蔣介石屬下的貪污成風及行動遲緩使得魏德邁不止一次地大發雷霆。我們是幫助你們,而你們竟這樣不負責任,那麼將來你們能指望什麼收復失地呢?其實,美國的真實目的,作為駐華美國司令官的魏德邁絕對是清楚的,就是害怕失去一個反蘇反共的中國,更害怕失去一個和_圖_書有利於自己傾銷商品的殖民地。於是,美國政府一面投入大量的海、空力量運送國民黨軍隊,一面直接派送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中國沿海登陸,「佔領並確保若干指定的港口和機場」,「以便利中國政府軍進入這一地區」,同時特別強調「在華佔領的各地只許移交給中國國民政府」
蔣介石從史達林處爭取來的,只是蘇聯在旅順建立軍港時,不用他所忌諱的「租借」詞,史達林為了表示對蔣介石損失的「補償」,許諾簽約後,蘇聯在處理跟中共及國民黨關係時,只支持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
「俄國軍隊一九〇四年在日俄戰爭中的失敗在我國人民的意識中留下了沉痛的回憶。這是我國的奇恥大辱,我國人民相信並期待著有朝一日粉碎日本,洗刷掉這一奇恥大辱。我們老一代等這一天等了四十年,而這一天終於來到了。」
七月四日,蔣經國拜唔了史達林,兩人談話一開始就陷入激烈的辯論和爭吵中。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日本投降在即,杜魯門總統通知駐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雷援助目前將繼續用於支持(中國)中央政府部隊為收復中國戰區現在被日軍佔領的全部地區所必須的軍事行動」。魏德邁立即派人通知在焦急等待的蔣介石,表示:「美國支持中國中央政府將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運輸中國軍隊至收復區。」
通過「友好同盟條約」史達林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所有一切:宣布大連為自由港,三十年無償租用所有港口工事及設備的一半;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蘇聯在規定地區內有權駐紮陸海空軍;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合併為中國長春鐵路,由中蘇共同所有,共同經營;由蘇聯境内到旅大往返的貨物三十年免徵關稅;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選擇合還是分。九月三日,史達林在慶祝日本投降的盛會上公開演說:
七月十四日,暫時休會,宋子文啓程回重慶,史達林赴波茨坦參加會議。
到一九四五年底,駐華美軍總數已達十一點三萬人。其職責包括「確保塘沽與秦皇島之間交通線的安全;確保唐山、林西地區開灤礦務總局所屬各礦及其設施的安全;為北平、天津、秦皇島地區運煤列車提供警衛;確保青島、北平和天津飛機場的安全;確保天津、秦皇島、塘沽和青島港口的安全。」這些職責其實質在於防止重要的交通線「被游擊隊切斷」,實際上是防止中共軍隊襲擊並佔領這些地區。
三月十五日,駐美大使魏道明密電詳細情況和此密約的具體內容。蔣介石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瞪著電文發了呆。羅斯福不是君子嗎?他怎麼能不顧自己在開羅宣言中對中國收回東三省的贊成和諾言,完全失信和背叛於前言?蔣介石作為全國抗日的領袖,其最高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的領土完整,如今領袖的面子和尊嚴將置於何處?日後,委員長何以服眾?這不是給了共產黨造反的機會嗎?怎麼能讓俄國人闖入中國呢?
談判原則既定,實質性談判開始,宋子文進一步遇到麻煩。蘇聯毫無顧忌地要求在滿蒙享有利益和特權,宋子文無力說服史達林,於是致電蔣介石請求指示。蔣介石第二天回電,表示反對,並指示蔣經國以私人身分去看望史達林,以轉告自己的看法。
蔣經國在蘇聯生活了十三年,讀過軍校,當過貧民和礦工,出任過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的黨支部書記和副廠長,並在烏拉爾娶俄羅斯女郎芬娜為妻。一九三七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史達林將蔣經國送回中國。蔣經國回國以後,蔣介石不計前嫌,設法繼續培養他,把他派往既是自己發跡地、也是共產黨影響最大的江西省,後任命其為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蔣經國果然不負父望,經營贛南,整肅民風官紀,肅清共產黨勢力,得到不少人的喝采,贛南被吹噓為「國民黨的樣板地」。
蔣介石早有預感雅爾達會議對他將很不利,二月八日,當他見到三國會議第一次公報時,便寫下和_圖_書這樣的日記:「今日見羅、邱、斯黑海會議第一次公報,一如所預料。其結果與英、俄協議犧牲我乎?」但他還是相信羅斯福不會遺棄他。「俄國對我交涉遷延……但余毫不動心,無論其態度好壞,必待羅斯福之來報,詳析其内容而後再定方針,此時不必臆測,更不必焦灼也。」可是,羅斯福更關心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他連協議的内容也懶得向蔣介石透露一點。
「你們中國人要明白,美國人想利用中國,作為滿足其利益的工具,必要的時候,美國人會犧牲你們的。蘇聯願意把本國生產的機器、汽車以及中國所沒有的東西供給中國,同時,也希望中國能把自己生產的礦物、農產品給蘇聯,蘇聯可以幫助中國在東北建立重工業,並發展新疆的經濟。但是,我再三聲明,也是我最大的一個要求,你們絕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去,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九月七日,美國第七艦隊的七十艘艦隻開進黃浦江及長江口,並在上海設立了司令部,接著,海軍陸戰隊在華北登陸,佔領了北平、天津、秦皇島和青島。由於煙臺已被中共軍隊佔領並且拒絕美軍的佔領要求,而且葉劍英代表第十八集團軍向美國總部提出抗議,美軍搶佔煙臺的計畫遂未得逞。
木已成舟,想推翻是沒有可能的。在此情況下,蔣介石和宋子文破釜沉舟,希望能把美國和英國拉進來以扼制蘇聯,於是要求美國政府、英國政府同意使旅順成為中蘇美英四國共同的海軍基地,希望美英加入中蘇談判,但美英並不想蹚這渾水。六月十八日,美國政府指示駐華大使赫爾利:美國對於旅順成為聯合軍事基地,對於參與中蘇協定,概不同意。
重慶,蔣介石焦慮不安。對即將召開的美、英、蘇雅爾達首腦會議,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可對此又無能為力,萬般無奈之中,他給羅斯福發了兩份電報,內容幾乎一致:懇請堅決制止蘇聯出兵遠東。他想起「狼來了」的童話。
史達林似乎覺察到了蔣介石的擔心,為了向蔣介石表達一點誠意,蘇聯在九月下令召回駐延安的三名代表,並連無線電臺也拆走,表示不再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同年十二月十日,史達林邀請蔣經國訪問蘇聯,表達了繼續增進兩國友誼的意願。
從一九四五年八月開始,美國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幫助蔣介石壟斷受降權,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上。為此,白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侵華日軍繼續抵抗共產黨軍隊的進攻,剝奪共產黨受降的權利。對此,杜魯門並不掩飾:「假如我們讓日本人立即放下武器,那麼整個中國就將會被共產黨人拿過去……因此,我們便命令日本人守著他們的崗位和維持秩序。等到蔣介石的軍隊一到,日本軍隊便向他們投降。」
歷史記下令蔣經國終身難忘的一幕:
「赫爾利此次訪英、俄徵詢其對華統一政策之同意,形式上雖能贊成,而事實等於徒勞也。赫爾利用意甚美,且出於助我中國之精誠,故為之深諒。但中國之獨立統一,自由民主政治之建立,而貴友邦勞心,且勞其徵求英、俄同意,殊為我國恥辱。國不自主,人不自強,宇宙之大,其尙有我民族生存之地耶?能不戒懼哉?」
宋子文此時也急躁不安。他實在不想再出這份苦差,可委員長有令有求,他無法推卻。既要出使,務必得到御旨才能使自己不淪為替罪羊。行前,蔣介石約宋子文商討最後方案,宋子文說:「依我看,內憂外患之際,共產黨才是禍根。若能得到史達林承認我政府的合法性和不支援共產黨的書面承諾,我看也是會談的一大成果。何況美國今天上午在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大大減輕了蘇軍出兵東北的分量。我們也可改退為進,或許能使史達林做出一些讓步。」他和蔣介石還是忘了,原子彈不是放在他的手上。八月十日的會談卻讓沾沾自喜的宋子文傻了眼。史達林拿住了他和委員長的要害:「中國政府最好同意達成一項協議,和-圖-書否則中國共產黨就要進入滿洲了。」第二輪談判很快就結束了,快得令記者們張口結舌,他們的總編還預計了好長日子的版面專門報導世界矚目的中蘇會談呢!從八月八日到八月十四日,短短的幾天就達成協議並簽訂了條約,即《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附件。
蔣介石為了消滅中國共產黨,搶佔地盤,也無所不用其極。用政治談判作煙幕迷惑共產黨人;利用自己是戰區最高長官身分命令日偽軍只向他投降,只服從他的命令,而不得向其系統以外的力量投降;要求日偽軍維持秩序,保持交通等待國軍接收;更令人注目的是下令自己的嫡系部隊「加緊推進」。除此之外,蔣介石還請求美國政府支持配合他搶佔戰略要地。對於美國政府來講,既然已經和蔣介石同坐一條船,那麼對於他的請求就再無拒絕之理。
與此同時,美國的軍艦也在夜以繼日地忙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從一九四五年十月中旬至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先後將國民黨的十一個軍運往臺灣、青島和東北。從一九四五年九月起至一九四六年七月止,美國共耗資六億多元,運送國民黨十四個軍、八個交警總隊計五十四萬餘人到各戰略要地,從而成為魏德邁炫耀的「歷史上最大一次的空運和海運」。
一九四五年六月末,中華民國就雅爾達協定問題組織代表團從重慶飛往莫斯科進行雙邊會談。中國代表團團長是剛從三藩市聯合國籌備會議趕回來的宋子文,蔣介石對他的外交才能頗為賞識和倚重。
四月廿四日,赫爾利返回重慶,向蔣介石報告一切。蔣介石黯然地握住赫爾利的手,默默無語。當晚,蔣介石為赫爾利舉行宴會洗塵,他真誠地感謝赫爾利,感謝他從蘇聯帶來史達林支持他而非毛澤東的承諾。四月廿五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記曰:
史達林這話令蔣經國羞愧惱怒,無異於告訴他:外交,是實力的角逐,強權不是真理,卻常常是萬能的通行證。國際舞臺上,倚憑的只是國家實力,盯著的只是國家利益,從來不會有「憐憫」二字。
宋子文回到重慶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辭去曾給他帶來無限榮光和恩寵的外交部長的職務,著名的洋博士王世杰接下宋子文卸下的擔子。而蔣介石這些天一直處在鬱悶之中。七月廿八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又拍來電報,催促國民政府派員速赴莫斯科繼續談判,真實含義是要美國敦促中國趕快答應史達林的要求。兩天前波茨坦第一次軍事會議上,俄國人表示準備在八月下旬開始進攻日本,確實日期要等與中國的談判結束後再行決定。
莫斯科談判,史達林極盡要脅之能事;以「放棄」中共得到東北外蒙,蔣介石果真成了「盤中餐」。
早在日本發出乞降照會以前,美國政府在駐華大使赫爾利的影響下,就過高地估計了蔣介石的力量,認為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有能力控制整個中國。華盛頓企圖乘日本投降之機,全力支持國民黨政權恢復和加強其對中國的統治,使蔣介石能以實力為後盾,逼迫共產黨就範。
德日敗局已定,美英蘇雅爾達密訂協約;中國利益再被犧牲,蔣介石橫遭盟友暗算。
用美國的飛機、軍艦為國民黨政府運兵,使之儘快搶佔各戰略要地和大中城市,美國在這一點上幫了蔣介石的大忙。因為一直戰鬥在敵後的共產黨軍隊,離這些城市的距離比國民黨軍隊要近得多。
有趣的是,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在此前六月十二日會見蔣介石的時候,已經向他通報了雅爾達協定中有關中國的內容,並提出了蘇聯關於進行中蘇談判的五項前提條件:一、恢復旅順港的租借,建立蘇聯的海軍基地。二、大連商港國際化,保障蘇聯原優越權利。三、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中蘇合辦,共同使用。四、蒙古現狀予以保持,外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獨立的國家。第五條是關於日本領土問題。
蔣經國曾於一九二五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和-圖-書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當蔣介石發動屠殺共產黨的政變的消息傳到莫斯科時,蔣經國慷慨陳詞:「我不再是蔣介石的兒子,革命的蔣介石已經死了,我是共青團的兒子。」他同年加入了蘇聯共產黨。
這樣,魏德邁的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就挾帶著達官顯貴及其家眷一批批地從大西南飛向收復區各地。到十月十五日,美空軍第十三、十四航空隊將國民黨新四軍廖耀湘部、第九十四軍牟廷芳部和第九十二軍侯鏡如部分別從湖南芷江、廣西柳州和湖北漢口運至南京、天津、北平。
二月十一日,羅斯福以中國利益為人情,答應了史達林的全部條件,表示願意幫助說服蔣介石。三巨頭簽訂了《雅爾達協定》,協定堂而皇之地寫道:
蔣介石越想越沮喪。當晚,他憤而記曰:「閱此,但有痛憤與自省而已,雅爾達果已賣華乎?唯如何可以斷定,此次黑海會議,俄國對日作戰已有成議。果爾,則此次抗日戰爭之理想,恐成夢幻矣。」「彼等不義,別怪我無情。」蔣介石恨恨地說。

六月九日,杜魯門向中國代表宋子文正式通報了雅爾達協定的有關內容。當宋氏提出若干保留意見時,杜魯門表示一旦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美國政府對雅爾達協定則不能不予以支持。
華盛頓,羅斯福避重就輕。獨立對日作戰,代價將很慘重,擔心美國與日本兩敗俱傷,蘇聯人坐收漁利。羅斯福決定:不惜犧牲中國,務使史達林答應出兵遠東。中國是秘密交易的籌碼,當然就不能讓中國政府參加雅爾達會議。
美國作家約翰.托蘭在《日本帝國的衰亡》一書,對雅爾達會議遠東問題的協議作了一句精妙的評說:「俄國人受賄去做一件他們本來非常想做的事。」
九月十四日,華盛頓給了蔣介石一根胡蘿蔔:「美國政府準備援助中國發展適度的武裝力量。」「承擔國民政府對中國解放地區包括滿洲與臺灣在內的有效控制。」基於此,美國海軍供給國民政府兵工器材、無線電器材等價值一千七百多萬美元,十一月初,又將一點五萬輛軍用車輛移交給國民黨軍隊。接著,七百餘架各種飛機也移交給國民政府使用,兩百七十餘艘海軍艦隻亦「贈予」國民黨政府。不僅如此,還以「收復中國淪陷區域的費用」的藉口援助二千五百萬美金,更為慷慨的是,給予中國價值八點八三億美元的剩餘軍需物資。這一次,可使蔣介石樂不可支,「美國人真夠朋友」。所以,他連忙派夫人去給那些「勞苦功高」的美國將軍們授勳,以感謝他們給中國送來了那麼多「有用之物」。
倫敦,邱吉爾難以入眠。他多麼希望蘇聯迅速出兵擊敗那些使大英帝國蒙羞的「黃猴子」,勝利後又悄然回到莫斯科,而把勝利的果實留給英國紳士和美國牛仔咀嚼。想起蘇聯人的貪婪,他不得不擔心出兵容易退兵難,史達林不會輕易放過東北的。可是想起香港這顆王冠上的東方明珠,他會心一笑,竟然有些感激起蘇聯人的貪婪了。
「蘇、美、英三國領袖茲協定,於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或三個月内,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如下:一為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二為恢復一九〇四年日本背信棄義的進攻所破壞的原屬俄國的各項權利,即:甲、將庫頁島南部及其全部毗連島嶼歸還蘇聯;乙、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這個港口的優惠權益,恢復租借旅順為蘇聯海軍基地;和甲、乙對應設立中蘇合營公司,對通往大連的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進行共管,並保證蘇聯的優惠權益,而中國保持在滿洲的全部權益。三為千島群島交給蘇聯。對於涉及中國領土和利益的問題是否需要徵得中國的同意,協定附言稱:三大國政府首腦同意,蘇聯的這一要求應在日本戰敗後毫無條件地予以滿足。蘇聯方面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以期用武力幫助中國達到從日本枷鎖下獲得解放的目的。」
蔣經國堅決要求維護中國的主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