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秘密組織起源考
屢戰屢敗屢戰 不屈不餒不撓

有關上段記載,自有不實不盡、誇大渲染之嫌。查諸清史,自然無法證實,甚至其他的人、時、地等旁證,亦難以找到一點半滴。這些屬於手抄的紀錄,輾轉傳流後世,其真實性自然大打折扣了!
天佑洪軍陷重圍,勇戰不退,至受重傷,被韓龍、韓虎的左右兩軍拼死救護,殺出重圍,而「女軍統領」關玉英亦擒獲奸細符、田二人,凌遲處死。殘餘「洪軍」退守白虎山,苟延殘喘。不幸天佑洪傷勢惡化,終於不治,遺命由蘇洪宇、林烈二人主持一切,並囑今後洪門當以「四」、「七」兩數目字為戒,定為忌用之列。
這還不只,蘇洪光「還陽」之後,對部眾宣佈,蘇洪光是真的「死」了,但崇禎帝的侍宦王承恩(也就是陪崇禎帝一起上煤山的),由於「陽壽未盡」,閻王許其「借屍還魂」,附托於洪門香主蘇洪光軀體之上,再幹一番「反清復明」的「豐功偉業」。
清兵自然不會給這些「叛逆」苟延殘喘,於是下令圍城。但「洪軍」雖敗,士氣猶存。也許知道襄陽是最後據點,再退一步,即無死所。於是在百姓協力襄助之下,堅守城池,竟達三個月之和-圖-書久。清將屢次投書招降,均為陳近南等拒絕。但守城力量,已到再衰三竭的地步。再加上傷患日多,糧草不繼,於是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殘餘部眾分成五股,分路突圍,以保存僅有實力。倘能突圍脫險,則分散於各地潛伏,伺機建立洪門山頭,作長期抗清之計。至於這五股突圍人馬,除陳近南本人率領一股外,其餘四股,係由何人率領;突圍之後又下落如何,文字上並無記載。此後的二十年内,可能是「洪門歷史」的「空白時期」。不過,五股人馬分頭突圍之前,由陳近南留下一首詩,使各人牢記心中,以作他日聯繫之用。這首詩,便成為洪門史上頗為著名的詩句。詩曰:
按照實際情形推測,這首所謂「詩」,應該是盟主陳近南之作。但陳近南曾官拜「翰林院學士」,竟會寫出如此不倫不類,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法也弄不清的詩嗎?抑或因為當時的部眾,都是湖海豪雄,粗魯不文之輩,所以故意寫得較為通俗,以便容易記憶呢?這是弦外之音,一筆掠過,不必進一步推敲了。
「紅花亭」聚義m.hetubook.com.com之後,香主陳近南,乃與一眾主腦人物密謀武裝起義,由會眾捐出資財,毀家紓難者不計其數。集中財力物力之後,便派專人分頭到各地招兵買馬,陸續集中於襄陽一帶。實則清廷鷹犬,對洪門組織的行動,早已偵查得一鱗半爪;八旗勁旅,也陸續集中於湖北省各重鎮。洪門組織雖說頗得民眾擁戴,但到底是烏合之眾,戰略戰術的認識,亦頗為有限,憑藉的只是個人胸中熱血及有限的武功而已。因此,就當前形勢而論,洪門組織的武裝起義,一開始便注定難有成功的希望。它跟亂世的農民暴動有所不同。因為洪門組織起義時,淸廷早已取得全國各地的嚴密控制,一般人亦頗有「亂極思治」之想。若干士大夫階級,此時亦逐漸忘卻前明,反向新朝效力,故而雍、乾年間,倒也呈現「太平盛世」景象。至於較後「太平天國」所以獲得「局部成功」,那是滿清皇朝已開始腐朽,帝國主義勢力亦已開始入侵,和雍、乾年代已大大不同了!本文僅是報道洪門組織的起源,並非對其成敗有所評述。閒話到此為止,回頭再述正文。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https://m.hetubook.com.com,陳近南認為諸事就緒,乃發號施令,登壇點將。任蘇洪光為「先鋒」,吳天佑等為「中軍」,吳天成等為「後衛」。向北遥祭崇禎,然後揮軍指向湖北心臟的武漢地區。
不料此時的洪門組織,又有「神來之筆」的發展。那便是「香主」蘇洪光(繼陳近南的後任),忽然「病逝」。部屬正準備發喪,不料停屍二日,竟然「死而復生」。這其中必然又有「花招」存在。一個人,死了四十八小時,如於夏天季節,屍體早已開始腐爛了。還能夠「死而復生」的,在今天看來,那是絕無可能之事。
五人分開一首詩 身上洪英無人知
此事傳與眾兄弟 後來相會團圓時
乾隆初年(遍查有關文獻,並無確實年份記載),天佑洪(蘇洪光之化名)認為兵精糧足,羽翼已豐,於是又誓師北伐,一路倒也順利。「洪軍」連戰皆捷,迭克名城,且由兩廣貴州等省直逼「天府之國」的四川。轉戰途中,又得到「紅燈照」首領關玉英(女),史可法之侄史鑑明,以m•hetubook.com•com及各江湖組合首領韓龍、韓虎、李昌國……等率眾歸附,聲勢浩大,西南半壁震動。軍中以史鑑明為「軍師」,關玉英為「女軍統領」,並尊在武昌戰役失踪的朱洪竹為「先皇」,戰死的先烈萬雲龍、鄭君達、郭秀英、鄭玉蘭等為「先元帥」。
此外,又在長江流域,另組一分支派系,奉「達摩」為祖師,廣收門徒,並故意投入船幫,偽向清廷效力,暗中則控制清廷的漕運(即運糧的工作)權力,必要時便可掌握清廷糧食生機。此一分支派系,先後稱為「船幫」、「糧幫」及「安慶幫」等。其後便蛻變為「清幫」,以長江下游各縣為根據地,發揚光大。當然,不論「洪幫」也好,「清幫」也好,後來都蛻變成為各地的惡勢力。不過,當時「死去還陽」的天佑洪,竟然會進行「間諜」工作,較諸創立初期,確是大大的跨進一步了!
進軍之初,倒也「勢如破竹」,攻下若干州縣市鎮,到九月初旬接近武昌時,卻遇上了 「八旗勁旅」。清將于成龍,頗具大將之材。一經接觸,便將「洪軍」擊敗。被捧為「皇孫」的朱洪竹在亂軍中失踪,大將萬雲龍亦力戰身亡。於是,「香主」陳和*圖*書近南下令撤退。沿途復為各地清兵截擊,殘餘力量,退入襄陽死守。
原來上述分為五股突圍的洪門人馬,都先後集中於廣東惠州的高溪廟。但第一輩組創洪門的主要人物,絕大部分均已死亡,僅存的「先鋒」蘇洪光,便成為當時的領袖,惟亦已英雄遲暮,年逾花甲了!
清廷的「四川總督」王春美,怯於「洪軍」聲勢,乃以詭計應付。派遣帳下符四、田七二人詐作歸降。天佑洪見二人文武雙全,乃委為「副軍師」,並給予若干調動「洪軍」權力。在蜀省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中,符四及田七二人與清兵裏應外合,並故意將部分「洪軍」調入絕境,於是招致慘敗。
其後直至乾隆之初,才再有洪門組織的活動消息。
此訊傳出,各地洪門組織信以為真(其實不信的也不便公然指出),認為係天賜洪門中興的大好機會,於是又密謀武裝起義。蘇洪光既係由王承恩借屍還魂,自然應該改名換姓,以符「天意」。於是改名為「天佑洪」。推廣組織,並在洪門之下加上「三合會」名稱,名為「洪門三合會」(下文仍稱「洪門組織」)。意者以天為父,日為兄弟,月為姊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合」之意。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