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香港黑社會組織發展的三個階段
省港大罷工 黑幫乘時起

當時的香港總督是史塔斯(傳說當時的港澳同胞稱他為「屎塔士」,以示痛恨),竟下令查封一張刊登罷工消息,及通過社論譴責帝國主義的報紙(恕筆者忘卻此報名稱)。封報之外,還要拿人。這一來,各界同胞的情緒便如黄河堤崩,火山爆裂,各行各業的工人店員(包括政府僱員及外商僱員),紛紛響應。連當時居於重要地位的電車公司員工,也自動不再上班;一向接受殖民地教育的「皇仁書院」也跟着罷課,而各界商人也紛紛罷市。於是,整個香港立時成為死城一樣,完全癱瘓了!
後來,眼見英軍港警只顧彈壓罷工,對偷搶劫掠不大理會,於是更為猖獗。「和安樂」、「和勝和」、「和利和」、「單義」、「同新和」、「西河體育會」……等單位,紛紛出動。白天踩盤,晚間動手,簡直無法無天。據曾參與那次發財機會的一位hetubook.com.com老叔父錢壽回億(錢壽當時隸屬「單義」,戰後已不再活動,改行正業,目前已兒孫繞膝,住紅磡老龍坑街,該區老街坊均識壽伯其人),當時他們所有的手足,不分日夜全體出動,發其「罷工財」。最高收入每天竟達二百元之多。當時的幣值,幾乎可以購買黄金四両了!
由於罷工影響,百業停頓,除了大部分產業及專業工人返回廣州,由當時的政府資助之外,失業情形自是極為普遍。於是各黑社會單位都乘時招兵買馬,在一年多的罷工行動中,每個黑社會單位都較前「壯大」了!也打下了以後為非作歹、遺禍社會的根基。
當時香港政府的態度,始而大力鎮壓,繼則軟硬兼施。由於部分老弱婦孺,紛紛離港,香港政府雖未有採取戒嚴措施,但卻由史塔斯下令調動英軍,分為若干隊,荷槍實彈,整日巡https://www.hetubook.com.com邏。以至一般市民因而無事不敢外出,弄到香港一片蕭條,恍如鬼墟。
許多圈内外人士,都認為「和」字頭的黑社會組織有三十六個之多,是為「三十六和」,其實這是不盡不實的。香港的黑社會組織勉强可說是内地洪門組織的支流,當時中國大陸各地的「洪門山頭」,也會不時變動,既可隨時組織,亦可隨時瓦解,何況香港的黑社會絕大多數均係雞鳴狗盗之流,作奸犯科之輩?自難有較縝密的組織和「法定」的名稱了!因此,戰前的黑社會組織名稱,有些在今天是找不到的;當時沒有的,在戰後卻紛紛崛起(如「十四K」、「敬義」……等)。「三十六和」之說,求證於許多「老叔父」,都認為是以訛傳訛,無法證實。
於是,黑社會人物便乘時蠢動了!
這場由「五卅慘案」所引起的大罷工,由於與和-圖-書本文無關,香港以外各地的發展情形,不擬贅述。當慘案發生後,中國大陸的大小軍閥,勾結帝國主義者在各地造成慘案的消息,傳抵香港時,香港各界同胞無不熱血沸騰,同聲討伐,繼以行動支持,為中國大陸同胞作聲援。首先罷工的是「海員工會」。
「單義」的奇招突出,引起港、九各區的黑社會人物垂涎,於是紛起效尤。本來,有人怕事不敢外出輪水,有人胆正命平自願代勞,在兩廂情願之下,還不能算是苛刻。但問題並不那末簡單。幹開了,强行勒索者有之,入屋竊劫者有之,甚至不管你是否同意交易,第一天替你挑了,第二天便自動送上門來,水到收銀,否則煎皮拆骨,弄到若干市民叫苦連天,無處申訴。
跟着,歹徒們又搬出「代客購物」的花招。這也是利用一般主婦不敢外出的心理,只要你開列清單,油鹽柴米,均可代購,且還和圖書聲明貨到才收款項。實則這些歹徒趁着軍警忙於鎮壓罷工,對維持治安的責任,等於放棄,便將一些東主回鄉,無人看管(或留一、二人看管)的店舖,砸門而入,强搶硬奪,呼嘯而來,滿載而去。然後將搶來的物品,送上購物者的家庭,收取貨款之外,還另加一筆「服務費」。
當時,自來水設備仍未十分普遍,到街喉或少數水井輪水的人仍屬不少。但因街道蕭條,而如狼似虎的英兵又不斷示威恫嚇,一般家庭主婦都不敢外出取水。於是灣仔區「單義」人馬首先出動,代為挑水,代價每担一元。當時的幣值,一元錢幾乎可以購買上白米五十斤,等於目前七、八十元。試想,七、八十元錢一担水,相信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水了!
閑話休提,再談到省港大罷工時,香港黑社會人物如何乘機搏亂,渾水摸魚的情形。
五十多年前的省港大罷工,是轟動中外的一次m.hetubook.com.com羣眾運動。不僅顯示了工人們的無比力量,也顯示出壓力愈大、反抗愈强的民族精神。但香港的黑社會卻從這次運動之中,竊取了不少利益,而且,聲勢也隨之壯大不少。
當時,香港的黑社會組織名稱,計有:「和安樂」、「和勝和」、「和利和」、「和洪勝」、「和羣英」、「和合圖」、「和勇義」、「和聯勝」、「和合羣」、「和合義」……等。非「和」字頭的則有:「福義興」、「同新和」、「同新義」、「單義」、「聯義社」、「聯英社」、「新同樂」……等等。至於外來組織統稱「粤東」;來自澳門的統稱「馬交仔」。此外,還有掛上社團名義,暗地裏也為非作歹的有:「青年社」、「三聖體育會」、「西河體育會」等一共三十個左右。人數方面,由百數十人以至數千人不等,各踞一方,欺凌弱小。而堂口與堂口之間,自然也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時互相火併。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