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我只提供意見,不敢作確定。為什麼不敢作確定呢?這是文學性的,也是學術性、歷史性的,下筆想確定一個很好的題目,實在很難。這是一點,希望楊麟你們提倡的人注意一下。現在引用很古老的思想—孔子的話,就是要「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故首先要正名。
大遷移在歷
www•hetubook•com•com史上有這個事實,譬如唐朝末代的亂,那個時候政治變化,社會變動,很多北方人過了黃河、長江,向南方各地分散,就成為各省的「客家人」了。這是唐代末年歷史的浪潮,說逃亡也可以,對我們歷史講,可以說是逃亡(避難)吧!所以
www.hetubook.com.com我經常說,客家言語是唐朝的言語系統,如果我們讀唐詩宋詞,必須要用客家音,或者是用福建閩南的音來讀,對文學詩詞的了解就接近了。如以現在國語來讀就有問題,因為許多音韻都搞不通。所以廣東話、福建話,我們勉強說它是唐、宋兩個時代的國語系統。客家話、廣東話等
和-圖-書於唐代的國語系統,福建閩南話是宋代國難時,人民向南移動的語系。語言變化跟時代的變化有關聯.,文學的變化,尤其民俗文學的變化,也跟時代大有關聯。
楊麟現在交給我手邊這份構想,分有宗旨、作品等,跟現在演歷史劇差不多。它的大題目叫「共赴國難」,這個沒有錯.,下面小標題叫「大遷移」和圖書,這個不對,因為共赴國難不是遷移。後來我想大遷移不對,大逃亡更不對。大逃亡,好像中國人太沒有志氣了,這是違反中國民族精神的,所以這不是中華民族的大逃亡。從歷史紀錄上看,中國人是有過很多次的逃亡,我覺得你們也許可以用大遷移,但還是有問題。
那麼,我中間插入這段話,是在思量這個題目用「大hetubook•com•com遷移」,或「大逃亡」哪個才好。後來我想想,抗戰時發布的官話,號召共赴國難,用的是全國抗戰「大動員」,但這個名辭好像太學術化了。抗戰勝利以後,大家回家接收就叫作「復員」。所以有關這個題目用大遷移、大逃亡、大動員,究竟用個什麼說法,能非常恰當的表現出我們是在遷移、慷慨悲歌,壯烈共赴國難的一個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