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
弟子問:「聽説誦三千卷《金剛經》可以破名相?」
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吹不動,微風吹就動了。」
師言:「佛陀並不希望大家將他説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只用嘴巴念念,而是要把道理拿來力行。其實,佛陀講經就在講道,並指引一條路讓我們走;所以,我們應當『精勤而行之』,才是真正地『學佛』啊!」
有委員一心向佛,妻子卻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請示:「不同宗教信仰,應如何相處?」
師言:「只有凡夫才會被命運安排,聖人能安排自己的命運。如何安排命運呢?必須用信心、願力及智慧,堅毅地破除煩惱惡念;如此,業力一轉,就能解脱自在。」
師言:「其實有一分正信、正念,自己就可以轉運。慈濟貧戶個案中,有很多是算命的。」
師言:「要有毅力,還要有一分善緣。」
師言:「注意外境來時的一念之間。」
師言:「參禪不是光坐在那裡而己。行住坐臥、擔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要行禪,不是坐枯禪。」
別人在想些什麼,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嗎?
弟子問:「佛教徒有三類:一是學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師言:「要先找回自己。否則像浮萍無根一樣,縱使處處用力、時時用心,到頭終是一場空。」
有弟子問:「念佛號的意義何在?」
師言:「『經』即是『道』,『道』即是『路』。念經就好比看地圖,記下地圖中的名稱、方向,再按圖索驥,我們才知道應該遵循的方向。」
會員問:「捐血也是一項孝順父母的功德嗎?」
一位會員,一坐定即説:「請師父看因果。」
弟子問:「為什麼我們覺得佛法很深奧呢?」
師父m.hetubook.com.com
開示道:「你該為他高興呀!有信仰比沒有信仰好。」
有人問:「聽説一定要念幾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
某居士因為兒子信仰基督教,十分懊惱。
師言:「有人以為只要念經,佛陀就會保佑他、為他消災,這是錯誤的觀念。眾生渾沌,時常迷失自我而誤入歧途。佛陀講經説法,即是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
師言:「念『阿彌陀佛』佛號的人,有上根上智者,也有智識不足者。上根上智者,只消一句『阿彌陀佛』,即能從中吸收無量無邊之佛法,體悟佛心;智識不足者,一時無法了解經中的道理,所以也要勤念『阿彌陀佛』,以求消除罪業、澄思定心。」
師父反問他們:「什麼叫做困難?我從來沒有時間去想困難。」
或問:「師父,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談功德
師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因犯錯的罪惡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於未然,守正於日常生活中並形成規矩,自可避免犯錯。」
問:「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力量呢?」
談神通
師言:「我們身體中的每滴血都來自父母。能將父母給我們、流在我們體內的血輸到別人身上,救人一命,這是多麼的神聖!這就是報答父母的恩德。」
某委員請示:「如何聽道才能攝受佛法?」
師言:「真正的天耳通,是遠離一切煩腦雜念和不清淨的言語。不但不聽是非,而且還能把是非轉為佛法,當作教育,這才是真正的天耳通。」
師言:「心若不專,則聞不入——心念不專一,即使聽再多的法也聽不進去。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聽、一耳漏,這叫做有漏;靠耳根聽,並專心攝受,則稱為無漏。以無漏根聽法,才能攝受佛法。」
師言:「若往上推溯到佛陀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而是很淺顯易懂、平易近人的教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後來因為人們對佛陀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或奇特的描述。若能抱持佛法是日常生活的心靈教育,那麼進入佛門之後,自然能了解人生真諦。」
有人學打坐之後,常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以為這就是「天耳通」。hetubook.com.com
師言:「學佛不要妄求神通,最重要是能斷盡煩惱。接受佛法後能身體力行、發揮菩薩的精神,這種『無漏通』才是學佛者所應求。假如能修到無漏通,心自然能通達無礙;心通則萬事皆通,如此,又何必盲目地追求神通?」
又問:「在人與人之間,您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
師言:「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基本上沒什麼差別。他們都是人,擁有人所共有的本性與善心。即使不信佛的人,只要能發揮他的本性與善心,也一樣做好事。但是信佛的人中,沒有『學佛』和有『學佛』就有差別了!學佛的人必須一心效法佛心佛行,以救人救世為己任,常常捨身就道,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沒有學佛的人比較不能擺脱自身利害的考量,常在有意無意間透露積德求庇佑的心態。相對之下,學佛者的行善無所求,正如佛陀是為眾生成佛,而不是為自己成佛!」
某先生喜歡參禪。
某記者感嘆說:「為什麼我工作上一直努力不懈,仍常常覺得很空虛呢?」
師言:「法術不是佛教的產物。至於『迷』字,端看人們如何信仰?一般社會人士因心念惶恐,對事物無法全心信仰,乃取信於籤詩莢杯,並沒有真正深入教理。佛教是改革人生的科學,而非只是拜拜的宗教。」
師言:「佛不是神,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陀乃是超凡入聖、自覺覺他的最尊者,也是真實人生的引導者。」
師言:「神與鬼同道,因為還有瞋心在,所以隨業流轉於三界内。而佛菩薩疼愛眾生,如母之愛子,無怨無求;因此佛是聖人而非神。神離人很遠,而聖人卻隨時在我們的周圍。」
有位女士因丈夫被崩土掩埋年餘,難捱沉重壓力,要求遁入佛門、了脱煩惱。
師言:「我不會看因果,但我們要注意因果。」
師言:「家中群幼尚需母親撫養、教導,此時如撒手不管,一則對子女失責,二則更加深自己的業障;理應於家中好好盡一分母親的天職。」
很多人以為具有「神足通」的人,能日行十萬八千里,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
年輕的佛學院學生問師父如何修持?
一位自稱為佛門幼雅生的男眾來請法:「真有靈魂嗎?」
師言:「心開和圖書運就通。日日歡喜過,即得心自在。」
有些人常問:「算命有用嗎?」
談迷信
又問:「可以改變嗎?」
師言:「歸根究柢仍是宗教信仰問題。有正信的宗教精神為中心,便能有定力,才不致被世間的人我是非所蒙蔽。」
所謂「宿命通」,就是洞悉過去,瞭解現在,預知未來?
又問:「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師言:「修行是自己心甘情願的,就是因為要脫離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還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師言:「宗教像個大海,不管江水、河水、溪水,什麼都可以容納,即所謂萬流歸宗。我們一定要有這種涵量去愛、去包容,去欣賞各種宗教的信仰者。只要自己行得正,誰說誰對都不要計較,千萬不要說:『我對,你不對!』」
有二位年輕比丘尼來精舍,問:「法師啊!在您修行的這條道路上,有否碰到困難的事?」
師言:「迷者為靈魂,覺者為覺識。」
弟子問:「什麼是經?為何要念經?」
另有一委員問:「何謂禪?」
有學者道:「常覺得社會不公平,自己的責任很重,壓力很大。」
問:「無論是宗教人物或政治人物,都認為自己的理想是好的,可以為眾生帶來幸福。這其間有什麼差別呢?」
有些人以為,修行能修到眼見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
師言:「你的心好有誰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是要受過一番洗練,練得非常自動、練得沒有一絲一毫的考慮,就能伸出援手幫助別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師言:「二者當然有差別,而且相差很大——真正的宗教家超越了功利,政治人物卻要建立功利。」
弟子問:「學佛者常跑道場好不好?」
師言:「真正的神足通,是世間的路條條皆走得通。只要我們秉持光明正大的心,抱持誠正態度待人接物,則天下無難事!天下無難事,當然也就條條道路皆行得通。」
師言:「人生觀不同,www.hetubook•com.com心態也會不同。同樣能明辨世間善惡是非,無宗教信仰者,抱持不平之心,濟世之志愈大,壓力也就愈大;有宗教信仰者,欲普度眾生,然其善盡本分,責任雖重,心態卻很寬柔。」
師言:「學佛的人才是。我們要學佛的信心、毅力和勇氣,以及學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精神。」
有人說:「我心好就好,何必修行?」
青年詩人問:「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或道德上的實踐有無差別?」
師言:「佛門講定業因果,只要心安處處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師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或運氣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既然相信業力,自然就會有命理。但是,佛教有一句名言:『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運所操縱,聖人卻能操縱自己的命運。」
師言:「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談信仰
師言:「有些學佛者的心態如海水,常自起波瀾,自作煩惱。有的人開始接觸佛法時,即迫不及待地拜佛、念佛,對佛法的真義卻不去探究。其實,學佛應該將佛陀教導我們的教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直心是道場,正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
「無漏通」又是什麼?
有人請示:「因果與環境有關係嗎?」
常有人問:「人為什麼不能自主?為什麼如癡人任憑環境擺布、被命運安排呢?」
師言:「他是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某居士問:「一般民眾所信仰的法術神通與佛教有關嗎?又一般對深入信仰者謂之迷,是嗎?」
師言:「一個人錢再多,總帶不去;才華再高,也不能保障一生的穩定。現實生活中,一切都是那麼虛幻、漂浮不定;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而安定的力量呢?這必須從生命的終極關懷中去尋找。一個人有了生命的終極關懷,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遇到什麼困難,總會循著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然前行,就像航海中有了指南針。」
談學佛
師言:「每天都是我人生道上的一頁,過眼的和圖書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某位先生真切地表示:「對於佛教,心中有一連串的問號……」
師言:「佛教談精神超然,心正則氣盛。在佛門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時。」
一位師姊問:「何時運才能通?」
一位婦人問:「誦經真有功德嗎?」
師言:「只要能看開世間事物,不去計較爭執,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談因果
師言:「吃飯專心吃,做事專心做,心無旁騖即是禪。」
談修行
師言:「若能夠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誦一萬卷《金剛經》也沒有用!」
師言:「佛教乃承擔如來家業,引導人們智信而非迷信。有人為求消災,以為拜佛,佛就會保佑。其實,佛教是以浩瀚教義來啟發人們的智信與良知良能。看得開、放得下,即有心力向前進。總而言之,信仰乃先啟發自信,再去引度別人智信。」
現代人往往神佛不分,以為佛即是神。
有人問:「為何要持戒?」
師言:「只要我們能抱著坦誠的心意,體諒他人,事事為他人設想,那麼他人對我們就沒有任何隱瞞。如此,我們怎會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有人篤信並依行算命之言,惟恐犯忌。
師言:「因果乃業力所致,會牽制環境。」
弟子問:「為何要將佛聖化而不可神化?」
師言:「想知道過去、未來,其實現在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豈不是明顯地告訴我們過去和未來嗎?」
為什麼有人常去算命、問運氣?
有些人會説:「師父,我很想學佛,但是識字不多,要學念經實在很難啊!」
常有人問:「應如何修行?」
常有人為事業不順或身體不好,而懷疑家中的神位不對或有所沖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