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靜思晨語
第七篇 〈關於修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使人歡喜親近又不能輕視,即孔夫子說的「溫而厲、威而不猛」,且有「溫、良、恭、儉、讓」的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平常要多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育正確的人生觀,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慾,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算步入了解脫之門。
一個人的修養該如何來衡量它?應是存誠於內,而形之於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是表現內心本性的修養。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鳥過白雲,魚躍水面」,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的事物所煩惱,持得心境安然自在。

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消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https://m•hetubook.com•com自私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去突破重重困難。
二、駱駝的耐力——工作時有如駱駝的耐勞。
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在人群裡和各種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鍊和適應,要圓融相處,和睦相待。


一、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

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的心,自然不敢做喪理敗德的事,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先學能慚愧,知羞恥。


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不安之中,就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於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想要一個清淨的社會並不困難,必須從「我」自身做起,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要求整體的美,必須從一小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就會有一個大整體的真善美。這也就是說,要做菩薩、嚮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就必須自己先做菩薩。
修學https://m.hetubook•com•com者三要:
同道,是同修間有錯誤的行為,可彼此互相更正,相互惕厲的意思。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修行得自己來,靠自己的精進來啟發自己靈明的覺性,我們不能期待不勞而自成的果實。
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要去傷害別人。
苦修,是要清心少欲,磨鍊吃苦的心志。
一切的修行法門,坐禪、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實的我。

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鍊,以勇氣衝破障礙,先利他人,皆大歡喜,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能去侵犯他人,毀謗他人,尤其是對同道者。

和_圖_書
人生在世,不免時常會接觸到複雜的人事,而所謂「修行」——修養,就是藉複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所謂修行,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亦即應該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而不精進,不反省自己的人,就是沒有慚愧心的人,心無慚愧者,則行為必不能端正,況談修心養性。
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每個人若能將個人的修養做好,進而料理好家庭,則社會不亂。

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向上,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古哲言:「蝦蟆日夜鳴而人厭之,雄雞一鳴,天下振動,言在當時而已,多言何益?」總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我們若想在世間成和圖書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昇華自己的人格,而從最基本的「隨時隨地尊重他人」做起。
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古人說:「聖人無夢」,聖人在夢醒之後,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睡就自在的睡,夢由它去,睡醒之後所面對的是踏實的人生與生活,不再去理會夢中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
三、獅子的勇猛——精進有如獅子的威猛。

「厚重」即心寬意厚,恆常培養歡喜心,善解人意,樂於利益人群,如此則人人皆歡喜;所以「厚重」則「人人歡喜」。

抱持著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敎、為眾生,要有光明正大的行為,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下來,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論法也一定要合情近理;不可談神通變怪令人惶恐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hetubook•com•com引導眾生向善的道路走。
修德——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的,要抱著不漏點滴的修養,以長久心,在最平凡、平常的行為中,不離開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所謂學佛修德。

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誠則身端行正。就如孔子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家庭和睦,就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以一個和睦的家庭再去教化、影響其他人的家庭,則家家和睦,而社會就能安詳和樂。
這個社會是群體的,只你一個人好,好不了;只你一個人善,善不起來。我們需要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彼此感恩。

行忍辱的人,就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事與人都擊不倒他,能忍才是成就事業最重要的依據。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福至心靈」。
有時候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但卻可能毀壞了別人的名譽與形象,這種罪比傷人身體還要嚴重。因為髮膚之痛只是一時的,然而名譽與形象的損傷,卻可能扭曲了別人一輩子的人格。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