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學時代
動盪期

阿爾伯特很尊崇這位老牧師的人格,可是事關道理,他實在無法屈從。私底下,他倒是這樣想:如果基督教的信仰是正當的,那麼它就不應當畏懼任何檢討與懷疑。它絕對應該經得起一切檢討,並且也因而更使它的正當性得到證實。
每逢這種場合,他便找父親理論。不光是家裡的人而已,連家裡的客人,如果不經意地說了什麼,馬上遭到不留情面的論駁。
少年時期的理想與激|情,即在上了年紀之後,依然在他的胸臆中激烈地燃燒著。只不過是更平穩、更澄清而已。
「爸,這不是很奇怪嗎?這樣的事,聖經上為什麼沒有交代清楚呢?」
他剛剛開始學讀聖經,在聖經的許多故事中,他對基督誕生時有東方的三個博士來訪,感到最大的興趣。這三個東方博士看天象,知道一個尊貴的人誕生了,帶了大把寶石黃金當做禮物,來拜謁甫降世的耶穌基督。
在他還很幼小時,也有過如下一事:
大多數的少年,到了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期間,總不免體會到暴風雨般的激烈www.hetubook.com.com動盪與無盡的煩惱。
儘管有了父親這一類告誡,事情還是照樣發生。起初,阿爾伯特倒也壓抑著自己,按兵不動。可是一旦有人說出片言隻字不合理的事,他就不能默爾而息,展開一場唇槍舌劍。而一經開始,他就不管人家高興不高興,抬出許多道理來攻擊對方。只為了阿爾伯特的這種行動,而使父親難堪,使大家感到不愉快的情形,一再地發生。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在這風暴裡,他自己比人家更覺痛苦,同時也給別人惹來痛苦。他總覺得這個人世間是充滿邪惡、錯誤以及莫名其妙的,所以他喜歡跟人家議論、抬槓,充滿反抗心。由於這樣的脾氣而吃了最多苦頭的,應該數他的爸爸了。
也是因為這種脾氣,所以儘管阿爾伯特是個很有信心的孩子,可是在舉行堅信禮時還是觸了礁。
當牧師的父親,居然也被問得啞口無言。
從前文裡的敘述,我們已看出阿爾伯特從小就具有敏銳的道德心,是個心靈脆弱易感的少年和*圖*書。另一方面卻又十分倔強,只要自己認為正確,便不肯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
這種反抗癖、好議論、倔強等,固然一部分也是出自年齡的關係,但是我們殊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在他的內心深處,正有著對世上的邪惡、悲慘、不正的激烈憤怒,並且也希望能夠把這些邪惡、悲慘、不正糾正過來的願望所致。
在基督教國家,孩子誕生以後,首先是到教堂去接受洗禮,然後依照規定上教堂,接受基督教的教育,到了十五、六歲時受堅信禮。這是要考驗這孩子不久就要成人了,在那以前他到底懂得多少教義,是不是有合乎教義的想法。這場考驗是由牧師主持的,通常都很嚴格。萬一不能通過,便不被承認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故此,每次父親帶他出去做客時,必先叮囑他:
「如果我能夠回到十四歲的少年,那麼這世間不曉得會如何一變!」
可是他所有的疑難都被文納格牧師一口否定了。阿爾伯特深感失望,再也不想打開胸襟來談了。老牧師這邊也和*圖*書看出他不高興,所以對他採冷淡的態度,堅信禮的考試未能通過,是自然而然的事。
當時,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拒絕吃肉湯。可是如今他不再是個小孩。即使世上的人們毫不加懷疑的事,只要他覺得不合道理,他便不肯輕易放過。他一定要尋求合理的說明。
聖經裡所敘述的事,原來就充滿疑問的,越是細讀,疑問便越多。好比耶穌的一生,是基督教的根本,可是處女懷胎又怎麼可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再復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些都是越想越令人糊塗的事。
對於世上的事亦相同。想必讀者還記得自從阿爾伯特與玩伴蓋奧克.尼契隆打了一架之後發誓不再吃肉湯的事。他那童稚的心,感受到世上有不為他所瞭解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使得一些無辜的人陷入不幸。他那小小的心胸曾為此而痛苦。
博士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如果有人願意與他正經地議論,即在他年屆高齡之後,也還是會像個少年人,欣然應命的。
阿爾伯特由一位老牧師來幫他準備,以便闖www•hetubook•com•com過這一關。這位牧師一向主張做為一個信徒,在信仰之前,所有的道理都應該捨棄,因此阿爾伯特向他提出種種艱深的疑問,都遭老牧師一口否定。
阿爾伯特也到了這個時期。
身材在猛然長大,穿慣的衣服再也穿不上了,心理與思想方面也脫離了少年的天真,而進入未可知的人生大海。他的心情好比就是面臨險境的探險者,不安與動搖齊來,冒險與戰鬥繼之而起。有的人認定人生是黑暗的,絕望之餘走上自我了斷的絕路。有的人則凡事都有反抗的衝動,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
他之喜跟人議論,實在並不是為議論而議論的,更非有意藉此而逞一時之快。他是希望能在這種議論當中,藉堂堂正正地與對方爭執,以鍛鍊自己的思緒,並尋求真正的道理。一個少年人,常常也因這種議論而成長。一般的青年都喜好這種議論,正是因為它是一種修鍊、一種挑戰,可藉此脫離一己的狹小天地,看清廣大的世界,培養自己的力量。可以靠此來磨練腦筋,擴展並加深思想領域,還有就是這和*圖*書樣的議論也常常使一個年輕人得到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在議論的當中,還可以粉碎無聊的閒談,只要你願意,還可以使自己的靈魂澄清、透澈。
「阿爾伯特,到了那邊可別隨便找人理論啊。」
阿爾伯特的這種脾氣,到了青年期更是加強,成了一種反抗癖、抬槓癖,有時還到了令人不敢恭維的地步。他愛出鋒頭,凡事都喜插一嘴,滔滔不絕地講些意見,洋洋自得。
聖經裡未交代這些寶石與黃金下落如何。如果耶穌一家人獲得了這一筆財富,必成為一個有錢人,可是耶穌好像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三位博士之後也未見照顧耶穌,當然也沒有成為門徒。
阿爾伯特也正是這樣。堅信禮過了,普通中學也快畢業的時候,他的精神就如發酵過的葡萄酒一般澄澈了。他成熟了。生就的保守氣質回到他身上。他成了一個能傾聽人家談話、彬彬有禮的高尚青年。
不過請勿以為他成了個世上常見的那種不冷不熱、不痛不癢的人。史懷哲正是最討厭這一類俗人的人。在許多年以後,他有一段回憶少年時代的文字: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