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教外別傳十三篇
澎湖冤案與基督替死

根據史家李敖統計,臺灣在「白色恐怖」時代有兩萬七千多人涉案。再想一想,二二八事變又使多少人失去生命或自由?這些人都是無罪替死的小基督。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蔣介石晚年後悔了,他的兒子蔣經國執政以後所作所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努力爲國民黨尋求救贖。謝天謝地,幸虧他們終於這樣做了。
冤案發生後,張師母的處境非常困難,受到國家社會全面的歧視,她獨自承受這麼大的壓力,留下子女成長的空間,張府的公子和千金也都很優秀,都是人才。張師母是中國歷史文化和圖書裡偉大的賢母,即使歐母、岳母也比她容易做,她的生命歷程決不是她的一本回憶錄能概括的。希望有優秀的作家重建她的奮鬥史,爲張師母寫一本文學傳記,留下一個典型做中國人精神上的遺產,激勵一代一代的賢母。
張校長一生照顧流亡學生,在亂世爲國家社會保全未來的人才,用聖經上的話來比喻,他是從爐竈裡抽出木材來。這件事情不容易,他的精神可用摩頂放踵來形容,他的智慧可用排除萬難來總結,他並不僅僅是一個死在亂世冤獄裡的讀書人而己,他的冤案和-圖-書太教人驚心動魄,反而把他在非常時期對教育的非常貢獻掩蓋了。
我嚇壞了。沒想到國民黨如此對付忠實的追隨者,而且國民政府軍方殺人的手法如此粗糙。我覺得國民黨失去大陸,倉皇渡海,上下已成驚弓之鳥,方寸大亂,以後會有更多的冤案發生,我的紀錄並不比張校長鄒校長更可靠,内心惴惴不安。
現在對張校長的描述,《山東文獻》有一些,〈澎湖煙臺聯中師生蒙難紀要〉有一些,大致輪廓有了,細節還很缺乏。希望能有一位優秀的作家爲張校長寫一本文學性的傳記,爲後世和*圖*書留下一個良師的典型,使「頑夫廉、儒夫有立志」。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稀有的典型,非常寶貴。
這是冤案,也是慘案,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我們一定會有悲哀有痛恨,我們也一定知道單是悲哀痛恨找不到出路,平反賠償僅有象徵意義。好在大家都有宗教信仰,這個問題只能放在宗教裡頭解決。
根據聖經啓示,歷史的發展有一個脈絡,就是創造、犯罪、替死、懺悔、救贖。國民黨退守臺灣,他想創造一個局面,犯了許多罪,使很多人受害受苦。後來國民黨後悔了,尋求救贖,以後和-圖-書的人免於受苦受害,日子過得比從前好,前面受苦受害的人等於替後面的人擔當了。
以後,這樣的冤案再也沒有了!仁人志士的熱血洗去了人間的污垢。上帝不能使已經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但是可以使尚未發生的事情不再發生,因爲有他的愛子道成肉身,流血捨命。他的愛子並非獨生,除了耶穌,還有張敏之。
(聞鳳凰電視拍攝專輯紀念張敏之校長而作)
我更憂慮這個樣子的國民政府守不住臺灣。邱吉爾說,你可以用刺刀做許多事,是不能坐和-圖-書在刺刀上。難道國民黨要坐在刺刀上了?
我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到台北,十二月澎湖流亡學校師生冤案成立,張敏之校長是各校總代表,列爲首犯,另有鄒鑑校長及五名學生,一同被臺灣保安司令部殺害。
基督教義使我們對張校長的死難找到意義,也在天國裡發現了他的位置。張校長的學生後來都受到較多的照顧,好像澎湖冤案成了他們的一個很好的資歷,對他們反而有利,當局顯然認定澎湖一案的性質不同,張敏之校長和鄒鑑校長的判決書,換成了他們的優待券。張校長是流亡學生的守護神,他是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