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單。各不相干但也不見得不相往來。即使我與這位素不相識的攝影師,居然也有共同認識的人。我看着畫面上的年輕藝術家黃志恆和梁志和、老前輩邱良、展示新書的同事祈大衛、扮鬼扮馬的男女攝影師,穿唐裝的張頌仁、微笑的鄧達智……我走進中環古老殖民地建築的外國記者俱樂部、藝穗會,或是走進近年發展出來的一些新的空間:六四吧、Visage I、Para-site,總會遇見一些熟悉的臉孔,又有另外一些不熟悉的臉孔。https://m.hetubook•com•com這些空間裡華洋雜處、新朋友與舊朋友共處一堂。這些空間,當我們最先踏足其間,吸引我們的是其中沒有很嚴格的階級、種族或意識形態的界線,只見許多不同圈子相疊相交,就像我們過去可以發表作品的報刊園地一樣。有一天當這些空間變得狹隘單一,變得排他了,你也會悄悄離開的。
聽說這位攝影師過去是在中環工作的,至少有其他幾位影室設在中環的攝影師,也拍攝過不少人像,如梁家泰、朱興華,和*圖*書還有黃楚喬。我走在中環的街頭,看着各種各樣的臉孔,也想會不會有更多人來記錄這些街頭的臉孔。即使出了「中環人」這樣的題目。不同的人也會選出不同的九十七張臉孔,來勾勒他認識的世界吧。
我鼓勵我的攝影師朋友拍攝我們身邊豐富多姿的人像:舞者反覆試一個動作,阿婆喃喃自語,廚師驕傲又謙虛的神情,穿獵裝的城市獵人沾沾自喜;既狡猾又單純,既樸素又複雜,是我們每天在雲咸街或荷里活道上遇見的平常人。不容易用一個人去代表一個時和*圖*書代、濃縮一個地方。現在有人出版董建華傳,BBC拍末代港督彭定康,港台的傑出華人系列選擇了黃永玉、貝聿銘和金庸。也有丁羽要導阿佬正傳,莫昭如、傅炳榮要講吳仲賢,而施遠,選擇去記錄街邊一個阿婆的生活。我覺得展覽裡的鞋子也說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七月廿七日
原刊《明報》
路過藝穗會,看見裡面一個人物攝影展覽,進去看看,原來是攝影者,在九七年拍下友人和家m.hetubook.com.com人的照片。我瀏覽一下,好像依稀從這展覽裡的人物肖像,多少知道了這位我素不相識的攝影師:她的圈子,她的日常生活,她的髮型師、她的牙醫、遊艇上或舞會上的友人、親暱的姊妹和父母。展覽裡也有其他人為攝影師拍照,但即使不是這樣,我也好似從拍攝的人物,見出了攝影者自己。他人的肖像也往往是我們的自畫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單。政客請客的名單,商人推銷的名單、十大金曲、四朵金花、五個相撲的少年,十大藝術家。明白這些名單
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怎樣列出來的就好了。
這些年下來,我也拍了許許多多在香港遇到的人物的照片。男女老幼、華洋混雜。九〇年代初,有感於許多人對香港的誤解,我寫了一些文字,後來收在九五年出版的《香港文化》一書裡。我說的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最近有朋友以為我是反對外來人說香港的故事,強調「香港製造」,這恐怕是誤讀了。我說的是在爭奪說香港故事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問題。我在書裡指出:即使香港人自己來說香港,也不見得說得清楚。怎樣說不同的故事,顯示了怎樣不同的立場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