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世事與歷史
「修齊」而後「治平」

國民黨進行「再造」,遠離黑道並不夠,至少還要致力兩件事,也是過去新聞界一直「犯顏直諫」的:
新聞界這樣說,恐怕又要被人指爲「反」哪個黨、「反」哪個人了。這樣的「帽子」,老實說,在言論尙稱自由的台灣社會,對媒體或記者個人,並不構成什麼了不起的傷害,可是這樣的心態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利。政府今天之所以需要掃黑,官方對新聞界此類的評論和建議,向採不屑與排斥的態度,或是種下惡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聞界早爲這種情形發出警告,認爲黑道與政治結合將使社會秩序紊亂,危及人民對國家的信心,反覆申述,垂泣hetubook•com•com而道。而換來的卻是「沒有政權還談什麼理想」、「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黑道」以及「黑道也有人權」等等駁斥。某些官方人士並視直言的媒體爲「反」這「反」那,有一種「黨國大事要你們管」的味道。一旦「維護政權」變成絕對的、至上的目標,那麼所有能勝選的手段都被合理化。黑道由政壇侵蝕到產業界、商業界、工程界、交通界、證券業、影視業……全國半黑,不掃不行了。
第二是憲政體制問題:現在政府組織有不選總統的國民大會,有負彈劾總統之責而由總統提名的監察院,行政院長與總統的權責和圖書不清,因體制紊亂而造成國會的長期擾攘。法務部長廖正豪日前在談到掃黑之必要時說,如不然就要「國不成國,民不聊生」。其實,這句話用在憲政體制上更恰當。
官方又要掃黑。社會大衆過去察言觀行,失望者多,這回不免疑信參半。可是縣議會「黑色」的副議長抓起來了,幾名「大哥」抓起來了,幫派幕後的「金主」也抓起來了;而且黨政大員都說,掃黑不會顧慮國民黨將來選舉的勝敗。看來是挺認真的。
掃黑如有成就,國民黨必然要列爲自己的「政績」,誇耀如何盡心「除暴安良」,以爭取民衆的好感與支持。掃黑當然是好事,應該受和圖書到肯定,可是今天如此猖獗的黑道是哪裡來的呢?毫無疑問,是國民黨「養」出來的。所以國民黨現在掃黑,只是做一點補救的工作,略贖前愆而已,算不上什麼功德。
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之初,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多爲出身醫生、律師和教師的「仕紳」階層,尙能維持一定的水準。以後反對勢力興起,國民黨掌控力量減弱,在提名候選人時,不免有從權之心,先是受制於地方派系,後再受制於黑道幫派,角頭大哥進入政壇,逐漸演化成「黑道治國」。法務部長廖正豪就曾公開說,縣市議會八百多名議員中,有三百多人有「黑底」。至於省議會和立法院中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多少「大哥級」人物,官方雖無明示,民間人人盡知。甚至執政黨中常委中亦有貼黑標籤者,這樣「壯觀」的景色恐怕是中外少見的。
——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聯合報》
掃黑行動官方稱爲「治平專案」。治平者治國平天下也,聖人講治國有一貫步驟,曰「修齊治平」,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說來說去,還要政治人物嚴於律己,戒絕私欲私念,爲大家做出榜樣來。「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其一是金權問題:黑道只像皮膚病,消炎去腐即可,治起來不難,而hetubook.com.com金權之毒卻直攻心臟,關係中樞,爲生命安危之所繫。
官方現在掃黑,證明新聞界從前的警告和建言沒有說錯。新聞從業人員凜於媒體爲社會公器之義,責無旁貸的要監督主政者,充當制衡的角色。他們在意的是政黨和政治人物做了些什麼?做的對不對、好不好,於國家社會是否有益?並不在乎那是哪個黨和哪個人。天下沒有永遠執政的黨,也沒有永遠執政的人,只有永遠的事實和眞理。媒體在觀察和記錄之餘,因爲關心社稷生民,所以提供意見,實在無心去「反」什麼。而且老實說,就是「反」也沒有用,政黨和政治人物一旦走上腐化和自殘的路,很少只靠外力而無内省可以救得回來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