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改革與内鬥
爲了百姓,孫中山「勸進」袁世凱

民國成立時,北京還有個大清王朝的宣統皇帝。元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詞有云:「……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爲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僅以此誓於國民。」旋溥儀於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結束。孫先生遵守誓約,向參議院辭臨時大總統職,並舉袁世凱自代。袁持懷疑態度,孫乃電告曰:「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事,並不反對。……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推功讓能,自是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
魏晉南北朝之後,除短暫的五代十國之外,帝制均爲世襲,奉天承運,無需遜讓,亦無庸勸進。迨至民國肇造和圖書,歷史有了反動,籌安會勸進袁世凱復辟帝制,袁氏雖「強而後可」,但國人皆曰不可,最後憂憤以歿爲天下笑。
我們一般人雖略知一些中國歷史,但終非歷史學家,未必確切知道「勸進」起於何時。不過大體說來,似以魏晉南北朝最盛,蓋當時篡奪成風,「凡篡位之君,多託於禪讓,故作遜讓,使朝臣上歌功頌德之表,請踐帝祚,美其名曰勸進」。
如果一國的制度無法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如果一國人民不能左右國家的政治前途,那麼大家只有跪下來祈禱上蒼:願天早賜偉人!
相較於美國國父華盛頓,我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人格和勳業可相提並論。說來也許會使人嚇一跳,孫中山曾「勸進」袁世凱——不是勸他當皇帝,而是勸和_圖_書他當總統。
一、「故作遜讓」——並非眞的「遜讓」,只是裝模作樣,其實心裡早就有「捨我其誰」的「定見」了。
其一、從前自己要做皇帝,也許不好意思開口,要請他人敦勸;現在國家領導人由百姓選舉產生,想當就表明態度參選,無須乎忸忸怩怩。有的政治人物躲躲閃閃地說,他選不選要看民意。其實參選在己,當選在民,也就是己意在前,民意在後,道理再淺顯明白不過;「要看民意」者,乃「等待勸進」也。
二、「使朝臣」——朝臣中雖不乏「自動自發」的忠君愛黨之士,但「勸進」茲事體大,不能鬧出笑話,總要上頭有指示或暗示,才好上演「鞏固領導中心」的戲碼。所以「勸進」者多半是「使」出來的,此字關係重和*圖*書要,讀史者不可忽略。
——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七日《聯合報》
若依此說,「勸進」可整理出一些共同條件來:
其二、古代天顔難窺,不容易當面「勸進」,只能「上歌功頌德之表」;而那時也沒有新聞界的「二手傳播」,表裡如何歌、怎麼頌,外界都不易知道,還能保留勸進者一點顏面。現在可是在「國是建言」的論壇上,面對當道,迎著現場實況轉播的電視機,輸誠表態,嘔心瀝血,幾至聲淚俱下。其嘴其臉,爲全國同胞所共鑒。這些人廁身國會,爲廟堂之士,都是所謂的「知識分子」,所謂的「社會精英」,「士大夫之無恥是爲國恥」,一無恥之國而能長存於天地之間https://m.hetubook.com.com,那就太沒有公理了。
細觀今之「勸進」,與往昔環境不同之處有二:
爲了「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打天下的人不坐天下,而「勸進」他人以自代,孫中山也像華盛頓一樣,少做幾年總統,同樣成了永垂不朽的歷史偉人。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遷台迄今,據說有人將之區分爲「威權時期」和「民主時期」兩個階段。在「威權時期」,偶亦有「勸進」之舉,史家必將有公正記載,不會饒過任何人。現在到了「民主時期」,人民直接選舉總統,本以爲可不再聞「勸進」之聲,不料時光倒流,歷史停格,「勸進」忽焉再起,而且兩院齊發,官民並舉,波瀾壯闊,固一時之盛也!
「勸進」非我「中華文化」所獨有之經驗,蠻貊之邦如美利堅者亦有之和*圖*書。當年喬治.華盛頓領導殖民地軍隊打敗英國,此時國體待定,友人「勸進」要他當皇帝,他不理;復請之,他勃然變色,表示再說就要絕交。他當了兩任合衆國總統,那時憲法未並限制連任幾次,又有人「勸進」希望他繼續幹,他力拒之,認爲自己不續做總統可能比再連任對國家更有貢獻。他果然有眼光,在他之後,除戰時羅斯福的例外,沒有人做總統超過兩任,爲美國的民主大業樹立千秋萬世的典範。他少幹了幾年總統,但成了永垂不朽的歷史偉人。
三、「歌功頌德」——既然「勸進」,則被勸者總要有些偉大的事蹟才行。於是歌其功、頌其德乃爲必要之舉。至於其功其德是眞是假,有無溢美,因爲「勸進」本身就是十足肉麻之事,所以頌詞無論多麼肉麻,也就無關宏旨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