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要選舉立法委員,各政黨都磨礪以須。執政黨要「保衛政權」,在野黨希望「三黨不過半」,都在安排提名事宜。有的政黨且鄭重其事地挑選「政治人才」,舉辦「訓練班」,首長大員親往授課講話,把這些「人才」視爲黨國希望之所繫。但「訓練班」名單公布後,卻使司法機關大吃一驚,其中前科有案者有之,與黑金關和圖書
係糾纏不清受到調查單位注意者亦有之。如此良莠不齊的「人才」,將來某些人若是當選了,除了能「保衛政權」之外,於國家的政治何補?其實,選舉的結果如不能清明政治,甚或使政治更骯髒污濁,「政權」也是「保衛」不久的。
某政黨中常會討論提名辦法,一位「死硬派」人士堅持要加上「黑道不和圖書
提名」條款。加是加上了,但主事人員說,黑道又不在額頭上貼標籤,怎麼知道?嗚呼!黨考核提名候選人,連「黑白之分」的能力都沒有,其誰可信?
戰國名士淳于髠,向齊宣王推荐人才,一天之間就保舉了七個人。齊宣王有點不放心,問他:「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百世而一聖。今子一朝而見(荐)七士,則和_圖_書士不亦衆乎?」淳于髠理直氣壯地答復說:「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疇,今髠賢者之疇也。王求士於髠,若挹水於河,而取火於燧也,豈特七士也哉?」淳于髠是否言大而誇,有待考證,但他的舉賢原則是有道理的,物各有疇,唯賢者始能舉荐賢人。
——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日《聯合報》m•hetubook.com•com
所以,根本上還不是舉不舉賢的問題,而是爲政者用不用賢的問題。更深刻的一點說:若爲政者不賢,賢人豈能得用哉?
縱觀今天台灣政壇之上,賢者有幾,不肖者有幾,是社會大衆「歷歷在目」的。古人認爲做官的人不說眞話、唯唯諾諾是「以順爲正,妾婦之道也」https://www.hetubook.com.com,這是很嚴厲的責備。但求之今天,唯唯諾諾至少自己還沒有做壞事;「不幸」現在是「主權在民」,民意代表或自覺有「民意基礎」的人,以爲選民投他的票、支持他就可使他爲所欲爲,於是多少勾結、多少特權、多少見不得人的事,都做了出來。黨政當局或迫於「黑」之勢,或誘於「金」之利,也就一起下水了。在這樣的政治結構裡,誰還能推荐賢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