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孔子的幽默
春草與刀石

第三,對比強烈深刻:此段文字除了形式上的對偶整齊規律,技巧上的譬喻生動傳神之外,又善用映襯中的對襯——針對兩種不同人、事、物,從迥異的觀點予以描寫,恰恰形成強烈的對比。園草之日有所增,刀石之日有所虧,此兩種具體的意象,對比強烈,印象深刻。藉此充分彰顯行善與行惡的結局迥異,發人深省。
第一,對偶整齊規律:此段和*圖*書文字共八句,可視爲對聯中的長偶對,上聯四句與下聯四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兩兩相對,由於形式整齊規律,琅琅上口,故能傳誦廣遠。
此語出自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聖憎恨逐美猴王〉,唐僧誤信八戒的唆嘴,責怪悟空:「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和圖書;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其實,春草與刀石的意象,與儒、釋二道皆有共同之處:儒家講究「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佛家有頓悟有漸修「因果相承,從微至著,通名爲漸。」堪稱異曲同工。
第二,譬喻生動傳神:上聯以「春園之草」譬喻行善之人:春園之草,每天見到並不感覺有何增長,https://www.hetubook.com.com實則「日有所增」。行善之人,不易察覺其進德修業之功,然而日積月累,必有所得。下聯以「磨刀之石」譬喻行惡之人:磨刀石經常使用,似乎不見有何凹損,實則「日有所虧」。行惡之人,又何嘗不然?如此以具體的意象——春草、刀石,形容抽象的行善、行惡,捕捉其間微妙的關聯,堪稱妙喻傳神!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
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
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和*圖*書
——九十四年六月二十日
春草與刀石的意象,至少有三項特點,值得分析:
自學生時期,春草與刀石的和-圖-書意象,即永銘在心,迨身爲人師,偶爾會板書示眾。上課有學生熱心服務,準備茶水,幫忙擦黑板,脫口而出:「感謝春草!」
民國五十年前後,我在建中念初二,國文老師董建設先生將這段話寫在黑板上。當時覺得琅琅易誦,既不知出處,也未深究其義,春草與刀石的意象,卻一直銘刻在心版上,倏忽將近半個世紀。近來略加細量,發現老生常談,竟然內蘊豐盈,耐人尋味。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