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行為
友誼

對一些患者而言,有關道德和政治的話題太過複雜,因此,他們會列出不同宗教信仰或政黨該有的行為清單,這會幫助他們在遇到不同的人時,講一些比較合宜的話。但是,對話當場的前後文,還是常困擾他們。有一個小小的組織,是由某個少數民族的人組成,有一位亞斯伯格症患者從報章報導得知,他們的成員多是小偷和販毒者,從此每次只要見到這些人,他就會對他們提這件事。他能平安活到現在,這點還真是幸運。
下一個發展階段介於五歲到八歲之間。孩子開始了解為了讓友誼持續,需要所謂的「有來有往」,也發現朋友可以滿足某些實際的需求。然後,一個人的個性會成為是否與之結交的重要因素。朋友就是你可以信賴、可以求助的人,朋友是會把東西借給你的人。在這個階段被同儕讚許的人,是友善和會讚美別人的人。在此若飛引用的是一段六歲孩子的談話:
● 畫一張圖,內容是一個友善且會幫助人的你自己。寫一寫你畫的是甚麼?
學齡前的階段,孩子從「跟」著人玩,發展到真正的與人「一起」玩。他們開始學會除非有「分享」和「輪流」的因素,有些遊戲是不可能玩得成的。慢慢地,孩子會發展出一些面對衝突的方法,變得較不自我中心,也不一定要擁有。最受歡迎的孩子是那些會正面主動邀請別人的孩子,例如說「我們去玩……」,或是清楚表明歡迎別人加入的人。而他們之所以把某人當朋友的原因,通常都是單純因為「就近」。若飛引用了一段三歲孩子的話,說明這一階段的發展:
  「因為我喜歡他。」
「為甚麼瑪提娜是你的朋友?」

第四階段:青少年期

「朋友就是會讓你快樂的人。」
  「因為她坐我的旁邊,而且會借我鉛筆。」
此症的患童在小時候不在乎有沒有朋友,而且對友誼的看法也很不成熟(Botroff et al. 1995),直到成年也還不太清楚甚麼叫做好朋友。一位患者這樣說:「朋友就是會幫你提東西、借你錢的人。」除了這些實際的功用之外,他想不出朋友還有甚麼其他層面的功能。如果你問一個患童在家裡或學校有沒有朋友,他會說有。但如果實際加以觀察,或是問他的父母和老師,會發現他跟別人只是認識而已,算不上真正和-圖-書的朋友。


因此這個年齡層的患者,要學習如何讚美別人、表達關懷和幫助別人,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或是在學校裡。
「為甚麼彼得是你的朋友?」
因此教導年紀幼小的亞斯伯格症患童要與人分享,邀請別人參與活動,和積極主動的行事,是很重要的。
還有另外一段:
  「因為她會參加我的派對,我也會去她的。」(p.1)

談戀愛的經驗

「你為甚麼喜歡他?」
我有一個朋友,她不是專業的工作者,不是學心理學也不是學特殊教育的,既不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家長,也沒有義務得接近我,但她就是對我有興趣,而且想出了一套方法與我相處。她發現不要假設因為她是那樣想的,或是有甚麼樣的感覺,就認為我也是那樣,最好的方法是開口問我,而不要想當然爾的猜想。(Sinclair 1992, p.296)
也可以讓孩子們圍成圈圈,一起討論某些話題,諸如有人喜歡你的時候,你怎麼會知道?他們會做些甚麼?或者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等等。
  「因為我可以信任她,和她分享我的秘密。」
年紀漸長、心智逐漸成熟,會讓青少年患者的自我懷疑或孤立的感覺慢慢褪去。在就學的階段不得不與同學們密切相處,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同學們,通常都不是忍受度高的好夥伴。邁向成年之後,此症的患者對朋友、參與的活動和生活步調有較多的的選擇及自主性。時間是一個很好的老師,許多兒時學不來的事,終於可以不再是大問題。此症的患者很需要有人告訴他,撥雲見日的一天定會到來,總有一天會遇見可以了解他們,並願意與之為友的人。以下是吉姆的經驗:
亞斯伯格症的患者也常用不尋常的策略維持友誼。如寫下和每一位朋友互動的細節,甚麼時候碰面,甚麼時候通電話,談了些甚麼話題等。有一年輕的女性患者總是記得如果有人一提到某位朋友,她就該問候一下那位朋友在倫敦的家,只是後來她總忘了那位朋友幾年前就搬離倫敦了。
  「我拼不出一些字來的時候,他會幫我。」
「還有甚麼其他的原因?」
和*圖*書總有一天,可能真的會有甚麼戀情發展出來。一個年輕的患者對他稍縱即逝的青春戀情,遲遲無法釋懷,說道:「當我不在意的時候,日子好過多了。」一如許多青少年朋友的感嘆,和女朋友剛開始交往時他好高興,雖然他搞不懂為甚麼她不像上次的女朋友一樣,和他有同樣的嗜好。他以為只要說對話、做對事,所有的女朋友都該一樣。不過,就這一點而言,好像不只亞斯伯格症的患者參不透。
第四個階段是在青少年期,此時的友誼講究的是信任、更高度的自我表白和彼此欣賞。交往的對象也從兩兩為友,進展到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朋友。一個十三歲的青少年這麼說:
● 每個人都喜歡她,想成為她的朋友,因為她……
然而,亞斯伯格症患者喜歡獨處或其他奇怪的舉動,有時會被其他的青少年誤會。例如,當患者對男女戀愛之事沒有興趣時,就可能會被人說成是同性戀。別人的誤解對困擾重重的患者是很痛苦的,因為一般的青少年有煩惱時可以找好友傾訴,但亞斯伯格症的患者沒有朋友可相談。此時患者的父母或手足可以扮演替代的角色,鼓勵他們自我表白,把自己內心的話或是一天的苦難都說出來。這樣的談話不一定要在放學回家的時候,可以等到晚上,覺得比較放鬆、有心情聊天的時候再進行。有人替代這樣一個好朋友的角色,不但是安慰和支持,也可以幫助患者提昇自尊心。
「朋友是會和你分享東西的人。」
「有其他的原因嗎?」
「為甚麼朱利是你的朋友?」

  「因為他是我的朋友。」
第三個階段是在青春前期,也就是九到十三歲時。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性別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相似性、一起探索、情緒支持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因素,開始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分享親密的經驗,可以成為密不可分的朋友。以下是一個九歲孩子的話:

前面提到過,心理學相關的研究顯示,物以類聚是選擇朋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此症的患者成為好友是理所當然的,的確有個案因同為患者而成為朋友,並結為連理。
  「因為他住在隔壁。」(p.1)
「還有甚麼其他原因讓她成為你的朋友?」和_圖_書

  「因為我們一起笑。」

第二階段:五歲至八歲

另一個難題是亞斯伯格症患者非常天眞,因此容易被人占便宜。有些孩子喜歡「設計」別人,看著別人掉入陷阱。有一個女孩是此症的患者,住在一個著名的天主教寄宿學校,同學要她去問修女一個特別的問題,她就照做了,絲毫沒有想到那是個猥褻的問題,那個女孩因此被退學。面對患有此症的學生,老師要特別注意:在這些學生不當行為的背後,其實並沒有真正惡意的動機,因此處罰之前,不要忘記先問問看,是否有人叫他這樣做。
「朋友就是你可以跟他說話,他會聽你說話的人。」
  「因為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一樣。」(p.1)


第一階段:學齡前


亞斯伯格症的青少年患者,喜歡和人維持柏拉圖式的友誼,很難對別人自我表白。他們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極少數的朋友,而且很難發現朋友不同的需求和改變。只和一個朋友相處的時候,他們覺得比較輕鬆自在,兩個人就嫌多,三個人就算擠了,再多人就開始退縮,寧可一個人獨處。而他們的價值觀和看法會比較像成人,不像一個青少年,因此成為和同儕交往的障礙。然而,這並不代表此症的青少年患者不能交到可以一輩子當朋友的人,有適當的機會和支持,他們還是可以做到的。
「還有甚麼其他原因讓你喜歡他?」
● 你最好的朋友住院了,你能做或者說些甚麼讓他開心?
● 你喜歡為朋友做些甚麼?

對朋友的概念

● 寫下她如何幫助朋友:……
這些患者可能發展出很不尋常的方法,去判斷某人是否適合做朋友。有一個年輕的患者才與人初識,就會問別人開車時是否會放下遮陽板,並據此判斷這人是否值得交往。如果那個人是把遮陽板翻起來的,那談話馬上結束。他們對人的判斷常常非黑即白,並且從電視連續劇中學習一些對話和行為,只是那些節目通常過度誇大事件和關係,不適合成為學習的對象。有時,他們又搞不清楚狀況和熟稔的程度,而過度的自我表白,讓在場的小組成員或想要交往的朋友很尷尬。此症的患者另一個常犯的錯誤是如果喜歡某人,m•hetubook.com•com就會覺得對方也應該一樣的喜歡他,感受不到別人只是跟他禮貌性的往來而已。
因為想要有朋友,此症的患者會留意一些在社交應對上很行的人,然後模仿他們的個性、穿著甚至聲音,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即使外表看似一個很成功的人,但並不是他自己(Williams 1992, 1994)。其實就這樣發展下去,或許他們可以成為很好的演員,或者不必從俗,突破許多年齡和文化的限制去交友。不幸的是,旁人總是誤解他們。
到了青少年期,患者開始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沒有朋友,也知道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孤立。有些患者因此而沮喪,有些患者全盤的否認,拒絕任何一點點的改變。他們搞不懂為甚麼有人總是眾人注目的焦點,還有數不完的朋友;而自己模仿別人,就算是講同樣的笑話、做同樣的事,還是會被嘲笑。最後,這些患者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和別人不一樣,然後才可能接受幫助,如參加社交技巧訓練小組,以改善自己交友的能力。


欲增進此症患者對朋友的概念,目前醫學界已有書籍和一系列的活動可供參考,而這應該也是他們需要的學校課程之一。平常不妨很生活化地問他們:「怎麼做可以表達你的善意?」或者「這種時候,如果是朋友該怎麼做?」老師可以出功課讓患童列個清單,寫出甚麼叫作友誼。藍恰克(Rozanne Lanczak 1987)寫了一本書,提供小學生這方面的練習。例如:

研究顯示,友誼概念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隨著年紀漸長,兒童的心智逐漸成熟,他們對甚麼樣的行為代表友善,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若飛等人(Roffey, Tarrant and Majors 1994)在其研究中,針對知識、道德的發展以及社會經驗的複雜互動,提出了四個發展的階段。
● 跟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時,你有甚麼感覺?
「朋友就是會對你好,不會欺負你的人。」(p.1)
「為甚麼安珀是你的朋友?」
坊間有許多教導青少年如何交朋友的暢銷書籍,對此症的患者也很有參考價值。其中安得魯・馬修(Andrew Matthews 1990)的書,是為較有一般社會適應力的青少年所寫的,以文字加上漫畫,探討了許多相關的議題,包括如何傾聽、如何讚美、如何指出別人的錯、以和-圖-書及如何承認自己的錯,尤其後面兩項是年輕的患者特別覺得困擾的。
在這個階段,朋友間重視的是興趣的分享,因此可以提供此症的患者多一些機會和同好相處,讓他們學習表達自我,以及傾聽、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可惜的是,通常患者很難「破冰」開始建立友誼,而且一段真正友誼的結束,對他們而言打擊很大。
伊利莎白・紐森等人(Elizabeth Newsom 1985)經由訪談患者周圍的人和父母親,長期探討此症患者關係的發展。他們在青春期想交朋友的欲望常是非常強烈的,下面是一段母親的談話:


有時患童會被班上最受人矚目的孩子吸引,想要和他交朋友,但那不一定是個好的選擇。有時,支持者可以鼓勵他們和某些人交往,並勸阻他們和某些人發展友誼的想法。

第三階段:九歲至十三歲

另外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亞斯伯格症的患者,他跟朋友到狄斯可舞廳去,看到他們釣馬子。他看到他們如何運用身體語言或挑逗的眼神看女孩子,而女孩子們也用類似的方式回應。但他就是學不來,女生們看他的眼神就是不一樣,好像一看到他就冷了,彷彿在說:「不是你,不是你。」成績再好也沒用,他一個女朋友也沒有。他因此厭惡自己,變得憂鬱。
他參加我們社區青少年的社團。一開始大家都很興奮,因為唐諾長得很高,又是很棒的守門員,是小男生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不要超過一個晚上,你知道,大家就發現他怪怪的了。有一天,他參加活動回來,那是他第一次參加社團(後來前前後後總共參加了至少十個以上)不但被打傷、吐口水,連衣服都被撕破了。我問他:「唐諾,你為甚麼讓別人這樣對你?你比他們高大,比他們強壯,為甚麼?」他說:「總比甚麼都沒有好,我不在乎。」我想他太想要有朋友了,就算被打爛,也比孤單一個人好。從一個社團換過一個社團,一年又一年,簡直就像惡夢一樣。(p.9)


另外一個結交朋友的方法,是依個人的興趣喜好參加社團,無論是天文、歷史、電腦,還是火車,都是認識同好、發展真正友誼的好方法。也可以透過寫信、網路和同樣是此症的患者結識,因著同病相憐,彼此容易互相了解,也可以交換經驗。想要和同是此症的患者聯繫,可以透過相關的組織或協會。

交朋友的方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