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DV,就能守護環境
這五年來,羅力就記錄著老船長以個人力量,默默為海洋保育所付出的行動。
臺灣是個島,但是臺灣的子民卻看不到海、沒有機會感覺到海,無法體會到海洋的存在。
每年三、四月,臺灣海域最大的盛事,就是珊瑚產卵。正當各種媒體忙著獵取產卵奇景,民眾驚豔、探奇的同時,荒野保護協會卻邀集專家學者與立委,召開記者會、行政立法協調會,並拜會政府主管機關,用行動拯救不斷被沉船及人工漁礁破壞的珊瑚。促使荒野從陸上保育跨足海洋生態的幕後推手,就是從事紀錄片的工作者羅力夥伴,他的自然名是「海龍」。
撿拾沉船碎片的老船長
是啊,身在海島的你我,是否聽得到海的呼喚?
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除了號召了兩批「海王子推廣講師」的志工之外,羅www•hetubook•com•com力也貢獻其專長,舉辦了「與影音攝影對話」的攝影志工培訓,希望大家只要拿著家用DV,就可以為自己周邊的環境作紀錄。同時,現在羅力也帶領廿位荒野志工,進行「海洋觀察員潛水培訓課程」,這些志工將協助荒野,進行臺灣海洋的調查與記錄。
我必須再回到海上,因為奔潮的呼喚;
是一個野性的呼喚,明朗的呼喚,不能違叛;
我只要一個大風天,白雲飛揚,
只有破碎的浪花,噴灑的淚珠,
以及海鷗的啼唱!
英國詩人梅斯菲爾德有一首詩:https://www•hetubook•com•com
海鮮文化掛帥
這些碎片及鐵片,在颱風帶起和*圖*書的強浪波濤下,就像銳利的刮刀,一次又一次地把珊瑚斬斷,形成枯寂的海底墳場。
當羅力提出計畫時,荒野剛好成立十周年。這十年來荒野所努力保護的環境,都只限於陸地上。因此,荒野的常務理事會也以海洋保護的議題,進行幾次專案討論,最後決議因為海洋也是荒野棲地的一部分,荒野必須跨足海洋生態。其實這些年來,荒野在與海洋密切相關的海岸與河口濕地議題,已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如今更由副理事長擔任「海洋專案」的召集人,展開全面的守護行動。
生長在島上卻接近不了海,這不是作家編寫出來的荒謬劇,而是兩千三百萬同胞真實的遭遇。
當我們失去了臺灣所有的海岸線,我們怎能說臺灣是個海洋民族呢?雖然這些年政府也標舉海洋文化,但是我只見產官學所汲汲努力、社會各界以促進地方產業之名,只塑造出「海鮮文化」!當年和_圖_書祖先渡海來台的探索精神,到哪裡去了呢?
因為潛水的興趣,他經常到綠島。而每次載他出海的一位老船長,在他下海悠游於海底時,也會跟著下去,當他忙著觀賞漂亮景觀與攝影時,老船長卻以一個人的力量,撿拾海底的垃圾及沉船破裂的碎片。
這五年來,羅力就記錄著老船長以個人力量,默默為海洋保育所付出的行動。
這些年來,我有很深刻的感觸: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培養出什麼素質的人。
因為羅力的太太是荒野的自然解說志工,因此,他就想到是否可以藉由組織的力量,為臺灣的海洋保育做點事情。
臺灣在解除戒嚴之前的海岸是禁區,嚴禁人民接近;解除戒嚴之後,海岸沒有受到重視,短短不到廿年,臺灣海岸就在我們忽視中被摧殘殆盡,不是工業區,就是堤防與消波塊。
海龍形狀非常像海馬(把海馬拉直就是海龍的模樣),生長於潔淨的海域和圖書中,雖然體型小,卻是水質監測的很好指標。羅力希望自己像海龍一樣,能為確保海洋的健康盡一點心力。
這些碎片及鐵片,在颱風帶起的強浪波濤下,就像銳利的刮刀,一次又一次地把珊瑚斬斷,形成枯寂的海底墳場。
很難想像,這十年來,大部分休閒時間都在海底度過的羅力,卻是陸軍官校正期班畢業。一九九七年,從職業軍人退伍之後,羅力就開始到電視媒體擔任攝影記者,這些年更成立了工作室,自己拍紀錄片。
因為潛水的興趣,羅力經常到綠島。而每次載他出海的一位老船長,在他下海悠游於海底時,也會跟著下去,當他忙著觀賞漂亮景觀與攝影時,老船長卻以一個人的力量,撿拾海底的垃圾及沉船破裂的碎片。
羅力說:「以前我想到海,都是唉聲嘆氣,現在經由荒野,我卻不斷看到希望。」
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