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寺院,本來是供僧俗四眾學法、弘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行之所,現在像善化寺這樣的道場,已經淪為旅遊重點的博物館;這些聖像,也僅供遊客當作藝術欣賞。這都不是當年建寺塑像者發心布施的初衷,也非佛教徒們所願見到的事實。例如像我這樣的一位比丘法師,如今竟然也來夾在一般的遊客群中,把寺院和聖像作為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來觀察、欣賞,內心所感受的痛苦,豈止於僅用筆墨可以形容!
現存該寺的建築及寺內的塑像,大體上都是金代和_圖_書的遺物。全寺佔地面積一萬三千九百多平方公尺。中軸線上由前向後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與三聖殿之間的西面,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是一處重檐九脊頂的方形樓閣。
大雄寶殿正在裝修,我們沒法進去,只是在其室外參觀。它的特點是在大殿前院的大型月台,高出地面二公尺多,台前設有十五、六級的石階,階的最上端是木構的三樓四柱小型牌樓,通常的牌樓都在山門之外,該寺卻將之設置於大殿前端的月台之上,和圖書可能這不是為了實用,而是僅為景觀。
該寺山門殿的建築形式,外觀其牆柱,有點像五台山的南禪寺。單檐歇山頂,面寬五間,建築在高出地面約二尺的磚砌的基台上,殿的四角柱子微向內傾,成側角式。門前是向外伸出約有三公尺的月台,門側有一對石獅守護,看來相當簡樸而牢固。山門的室內兩側,則有四尊天王像,因此這座山門,應該也叫做天王殿。
根據我蒐得該寺的資料顯示:大殿殿堂呈長方形,面寬七間,長四十點七公尺,進深五間,寬二十五和-圖-書點五公尺。柱子排列是按遼金時期盛行的「減柱造」,為佛像的布置和佛事活動創造了更多的空間。殿內正中塑有五尊金身佛像,那是東南西北中的五方五佛,是金代原作。在五方佛的東西兩側磚台之上,二十尊比真人高大的天王塑像,分列兩旁;這些立像高達二點五公尺左右,刻畫生動,形態各異,甚至可看出他們的年齡、性格。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的日宮天子和西側的月宮天子。
所以當大家都趕著去看另外一處景觀之時,我獨自站在善化寺冷https://m•hetubook•com•com落而未開啟的大殿之前,默默的沉思,靜靜的祈禱,希望善化寺早日回歸佛教,展開弘法的活動,以佛法來普濟廣大的眾生。
該寺創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賜名「開元寺」。在五代的後晉,改成「大普恩寺」。遼代保大二年(西元一一二二年)毀於戰火,金代初有高僧圓滿,在大普恩寺的舊基重建該寺。那是從金太宗天會六年(西元一一二八年)至金熙宗皇統三年(西元一一四三年),前後十五年間修建完成。至明代英宗正統十年(西元一四四五年)改為今名「善和*圖*書化寺」。五十年被中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尚屬於文物部門管理,尚沒有發還給佛教,所以是博物館而非佛教的道場。
三聖殿是單檐五脊頂,牆柱的形式和山門類似。殿內有四根立柱和四根輔柱支撐樑架,沒有天花板,看來簡樸實用。殿內中央塑有華嚴三聖,正中毗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塑像相當柔和精美,高高的坐在須彌臺頂的蓮花座上。主像毗盧遮那佛的左前和右前還有兩尊立姿的脇侍菩薩。
下午我們訪問了位於大同市城內南門里西側的善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