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西秦時代(西元三八五~四二一年)著名的禪僧玄高及曇弘,曾在此講學。《梁高僧傳》卷十一的〈玄高傳〉有云:「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山學百餘人,崇其義訓,稟其襌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僧,隱在此山,與高相會。」
共計參觀了三十五窟。麥積山的石窟,主要是泥塑,壁畫很少。由於朝代的不同,泥塑的風格各異。從北朝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豐|滿圓潤」,而至宋朝的「吊眉、細長眼,垂膽鼻、櫻桃唇」,都各有其優點。藝術界的人士,多半比較偏愛北朝精品,其中特別是四十三窟,魏后乙弗氏墓龕內的塑像,非常慈祥、柔美。而第四十四窟的一尊坐姿像,面帶微笑,造型優美,衣紋線條流暢,故被近人稱為東方蒙娜麗莎。第一百三十三窟的接引佛像,高約三點五公尺,站在蓮花台上,上身向前微傾,兩目以關懷的神情向下俯視,左www.hetubook.com.com手掌心向上微微抬起,食指向下;右手半招,手掌朝下,就在右掌之下半公尺左右的地方,站著一尊約一點五公尺高,表情恭順,面帶智慧微笑的比丘像,這也是令人非常感動的一組。
麥積山,位於天水市東南四十五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一千七百四十二公尺。由於此山是自平地崛起的一峰,狀如農村的麥堆,故名麥積山。因其石窟藝術的豐富而聞名於世,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的第四位。
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塑造佛像。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曾不斷開鑿和重修。歷代雖遭地震、火災的破壞,迄今仍保全了一百九十四窟,泥塑、石刻七千餘件,壁畫千餘平方公尺,開鑿於北朝的崖閣有八座。李所長特別強調麥積山處於地震帶上,崖面震塌而泥塑佛像暴露於風雨之中,然從北周以來,塑像被風化者甚少,神態和圖書依舊栩栩如生,表層光潤,猶如生人。因為北周的塑像,特別講究製泥工程,它的處方是:三合土、料薑石、雞蛋清、糯米汁、棉花、麻布、絲綢。所謂料薑石是農民用來做灶台的,其防水功能很多。另外從北魏起,就已經知道用鋼筋做手指及飄帶的塑骨,身體及手臂的塑胚,則用堅固的木結構。從麥積山石窟所見歷代塑像的製造過程而言,非常科學,早已具備了防風、防水、防震等的工程處理。
我們到達該地後,拜訪麥積山研究所所長李西民。他是一位畫家,接任才一年,他向我們作了二十分鐘的簡報。他說:四十三年設立了「麥積山保管所」,五十年中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出巨款,對山體進行了為時八年的維修加固工程。七十三年成立了「麥積山研究所」,並於同年對外開放。該所現有工作人員一百多人。
從資料顯示,麥積山全山石窟高約一百四和-圖-書十二公尺,山頂建一磚塔。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西元五三五年)再修崖閣,重興寺宇。大統二年,秦州刺史武都王戊,再建石窟。最重要的是西魏文帝大統五年,由於皇后乙弗氏的去世,即在麥積山鑿崖為龕而葬,號為「寂陵」;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西元五六一~五七一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在麥積山建七佛龕。隋文帝(西元五八一~六〇四年)亦曾在此修窟建塔。
不過,我想介紹一下,麥積山石窟建築的類型名稱,有如下的幾種:①崖閣,也就是石造的佛閣。②人字坡頂廊。③摩崖龕,就是以石崖造佛龕。④棧閣,就是木造於崖外的棧道樓閣。⑤拱楣穹頂型窟。⑥人字坡窟。⑦摩崖大造像,那就是編號第十三窟的西方三聖露天大佛像。⑧方楣棱錐頂型窟。⑨棱錐頂型窟。⑩方楣平頂窟。⑪方楣覆斗藻井型窟。⑫覆斗藻井型窟。⑬拱楣。⑭方楣藻井型與覆斗藻井混和*圖*書合。總結而言,在以上各種建築類型之中,以「摩崖龕」數量最多,其次是「崖閣」,從這些洞窟造型,也可以看出歷代古建築物式樣的演變軌跡。
在宋代,麥積山石窟崖還有木構寺院。石窟本來是供人朝山膜拜、恭敬供養、修行弘化的地方,因此,在文獻中稱為麥積山寺,至今仍有巨大的石窟,同時可容納數百人入內瞻禮。可見古時鑿窟塑像的目的,不是供人當作藝術品來欣賞的。(關於麥積山石窟的內容,可以參考天水麥積山保管所暨麥積山藝術研究會出版的《麥積山石窟資料匯編》)
麥積山的唐代塑像,由於屢次地震而毀壞了不少。北宋曾經大修,同時加上棧道。南宋曾因金兀朮之亂,麥積山遭到兵火,直到現在還可以看到當時火燒的殘跡。
我們分做上下午兩個時段,進入洞窟區參觀。上午由一位賀小姐作嚮導,下午則是李所長親自陪同。現在把我們所見的石窟編號,以參觀的先後,介hetubook.com.com紹如下:
下午參觀了二十窟:一六五號、七五號、六二號、六十號、一九一號、四三號、四四號、二四號、二三號、二二號、二〇號、二八號、一六號、一七二號、一五號、一四號、二七號、二六號、三六號、三七號。
歷代類此的開崖造像,大都在距山基二十至三十公尺和七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之上,層層相疊,上下錯落,形如蜂巢。窟與窟之間,用梯及棧道相連。現在我們所見的編號第十三窟,是以露出崖外的西方三聖為中心,而分成東崖與西崖兩個部分。西方三聖的主像阿彌陀佛,高約十六公尺,是隋代的雕刻。
天水市有兩個特區,一個是工商業的秦州區,一個是農村的北通區。我們住的城市屬秦州區,麥積山則在北通區。
上午參觀了十五窟:三號、四號、五號、一三五號、一三三號、一四一號、一四八號、一四六號、一四七號、一六八號、一五五號、一三〇號、一二九號、九一號、九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