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太子閣」,原為銅鑄四角重檐正方型的建築物,高約十米,面積七十四平方米,從外看是兩層樓閣,閣中供奉銅鑄釋迦太子像一尊。現在的樓閣已被改為銅架,外面覆頂及四壁,是用鐵皮製成。右側建有一間小庵,現有一位比丘住在那兒照顧。
途中經過太子閣和圖書,它是在銅佛殿的西北面危崖之下,依壁鑿路,僅可容足,俯視深豁,窮不見底,仰瞻峭壁,上不見天,入口處有一道小門,是用石材砌成,門楣上嵌著藍色的「銅佛殿」三字,裡邊依崖而建一座佛殿,原來是以銅瓦覆頂的,因此而得名為「銅佛殿」和圖書,可是被紅衛兵摧毀之後,是用磚瓦建造而成。
太子閣後便是有名的「華首門」,近看似一扇大門,高四十米寬二十米,正中隱約可以看出似有一道門縫,再往上三米處,好像還有屋簷式的門框,從遠處看,似有大小兩重石門,那就是傳說中迦葉尊者守衣入hetubook.com.com定之處。
四月十日下午四時,我們把普賢車和地藏車的團員留在迦葉殿,文殊車和觀音車的團員,隨著我繼續向金頂寺出發。
虛雲老和尚在五十歲及六十三歲時,兩度到此華首門前,都會聽到鐘鼓魚磬之聲。傳說每有異人前往山中,即有鐘鼓之聲,若有善和圖書根深厚的人到此,也可能遇到迦葉尊者現種種身相,親自接待。我雖不是異人,善根還是有一些的,當天來到華首門前,頂禮膜拜,卻未發現任何的異相,也許昔日的銅佛殿及太子閣,都已在文化大革命時徹底摧毀,現在所見是一九八〇年重新修復的,因而失去了靈氣吧!
通過銅佛殿,和-圖-書再向裡行,又有一小門,門板上面橫寫著兩行共六個大字「華首門」、「太子閣」。這使得我們弄不清楚,這兩個名稱是指一個地方呢?還是兩個景點?通過小門,左轉向上,便是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步行約一百公尺,再向峭壁深處看,「華首門」就在數十步之外,鑲嵌在懸崖峭壁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