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賓川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的《雞足山誌》第九頁資料所見,明朝嘉靖年間,在四十五年之中,雞足山共建寺十一座、庵二十座。後來名為雞足山八大寺中的迦葉殿、放光寺、傳衣寺、華嚴寺、寂光寺等五所,都是建於此一時期。明末萬曆年間的四十七年中,建寺十五座、庵二十三所,其中有大覺寺及悉檀寺,被後人列於八大寺之內,加上明永樂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所建的石鐘寺,即成為雞足山的八所大寺。到了清順治十七年(一六六〇年)大錯和尚所編的《雞足山指掌圖記》的記載:「大寺有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餘所。」當時僧眾上千。到了清光緒三十一年m.hetubook.com.com(一九〇五年),虛雲和尚上山擴建迎祥寺,後來被稱為「祝聖寺」,規模之大,後來居上,成為八大寺之外的第九大寺,他在山上,前後十五年間,建樹良多。此後到了民國二十年七月,雞足山向政府呈報的僧眾及寺院數字是,全山共有寺、院、庵、殿、閣二十六所,僧四三三人,全山財產四四三.六二萬元。
到了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上雞足山,因僧人請求而同意在光明寶塔原址,建「楞嚴塔」,民國二十一年動工,歷時三載,興建完成,仍以石材為塔基,青磚為塔身,方形密檐式,內七級,外十三級,塔高四十米。這是民國時期雞hetubook.com.com足山上唯一的大型建築。
到了一九七九年,中共國家文物局派顧問黃洛峰會同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各級幹部,登臨雞足山視察而決定修復。一九八〇年賓川縣成立修復雞足山領導組,首先對祝聖寺、金頂寺、銅瓦殿、太子閣、慧燈庵進行搶修。之後又修補了九蓮寺、大廟、靈山一會坊、楞嚴塔。
到了一九八一年,中共雲南人民政府把雞足山列為自然保護重點區;一九八二年中共國務院把雞足山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文化大革命時期,金頂寺遭到嚴重破壞,銅鑄的金殿也全被擊碎。一九八〇年重修之後的金頂寺,總面積一〇八九平方米,包括將原有山門改建的彌勒殿,兩廂和_圖_書為禪堂、客堂、僧寮。最後的大殿是單檐歇山式。這些建築,形成一個長形方陣的院落,其中央便是那座拔地插天的「楞嚴塔」。現在早已不見周圍八尺高的城牆,倒是在彌勒殿前的山門外,建有一座寬敞平坦的「睹光台」,供遊人在此觀覽四周的風光。
到了一九五一年,中共撥款整修雞足山二十六座寺院,當時統計全山大小寺院,尚有三十一座,僧眾八十四人,尼眾十四人。全山僧尼相加只有九十八人,每所寺院,平均只有三人。
到了一九六六年五月,爆發文化大革命,把雞足山當做封建堡壘,成了革命對象,一千多名的紅衛兵在「搗毀雞足山指揮部」的率領下,上山進行史無前例的破壞,從下而上,搗www.hetubook.com.com毀了上千尊泥塑的佛像,擊碎了幾百尊銅鑄的佛像,炸毀了「尊勝塔」,僅僅賣出的廢銅,就有五萬多公斤。藏經、字畫、法器等文物,悉數焚毀,僧尼全部被趕下山去,廟宇建築全遭拆毀。
此後,經清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六年),加以重修整建。到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殿閣均毀於火,唯金殿及塔獨存。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山上僧人以為山頂屬火星,故自建「光明寶塔」以來,累次火災,要求毀塔,另建新閣。當時雲貴總督范承勛,同意了這項請求,拆除了山上的寶塔。
金頂寺建於雞足山的極頂,原名天柱峰,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五〇五年)有僧人在此建庵;到嘉靖年間,大理李元陽在此和_圖_書創建「普光殿」;到萬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年),創建七級正方形「光明寶塔」,以石材為基礎、磚做塔身、銅為塔頂,高約十丈。萬曆和天啟年間,各別建有觀鳳閣、天長閣;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張鳳翮在山頂築八尺高牆,周圍一百餘丈,四方各設門樓,以便向四外遠眺。由於張氏在天柱峰絕頂修建這樣巨大的工程,當時的黔國公沐天波便同意將昆明東郊鸚鵡山太和宮的銅鑄金殿,遷置天柱峰頂,並且廢除普光殿,就其殿址,建立其金殿,因名為「金頂寺」。可見此寺的現名,是始於明末崇禎時代。
至於真正為雞足山帶來佛教復興氣象的則要到一九八七年,祝聖寺傳授三壇大戒之時。現在全山已有僧眾三十多位,尼眾二十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