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男輕女的觀念,在社會上已根深蒂固,卽使留美的中國知識階級也承繼有那種傳統。我們在「我看中國女人」那本小册中,曾提起過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關於一位在美的中國教授,有一次,他的美國同事問他有多少孩子時,他不加思索的回答說,他沒有小孩子,只有二個女兒!那是十多年的「舊」事。
社會上還有一種習氣,就是每個人都喜歡自大,即使連沒有什麽可自大的阿Q先生也難免如此!因此,除非在不得已的場面下,大家都以爲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對人何必有笑容,何必說很容易說的,「請」、「對不起」、「謝謝」等。對一般應有的禮貌,非不會也,是不爲也!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會立刻發現,我們這裏的堂堂大國的國民,何嘗不知禮貌,我們施用禮貌,比施用金錢還來得精明和現實哩!有時吝嗇,有時超級的慷慨!
高跟鞋把女人的外型昇高了,但不知有沒有把她們在男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的提高?
不但在舊時,即使在目前,大部分讀書人的目的,仍是爲了「出人頭地」。如果要在做人和學問方面出人頭地,那原是很理想的事。但因社會習俗的薰染,和老昏病的專橫,「出人頭地」已指生活享受——特別是特權享受——而言了!
自立晚報,一九八五、三、廿五
其實,這種現象,不限於醫院和診所内,社會上到處都很普遍,官場上更爲出色。看來我們這個社會裏,不是沒有禮貌,只是採取單向型(Unidirectional)而已!就是:下向上,重禮貌,上向下,輕禮貌。怪不得我們這裏讀書人唯一的目的是「出人頭地」,力爭「上」座。
換一種說法,因爲人人是人,人人都應該有人權和*圖*書。反過來說,人權之下,人人是人,誰都不能把誰不當作人!從這個觀念下,很自然的產生了許多人人都知道的、美麗的哲學,就是人權之中,包含有: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人、人人仁人。接着就是人人爲主的民主觀念。
想不到我要等到老的時候,才開始來想如何做人!這對我而言,眞可說是人生的悲劇。在一方面來說,這已太遲了些。在另方面來看,如果沒有實際做人的經驗,怎麼會知道如何做人?這種前後爲難的情形(Dilemma),是人生的現實,也是現實的人生。
學英文的人,都知道英文中的「我」字是「I」,是要大寫的。如果有人寫做「i」字,大學的聯考官會準不留情的給一個不及格的分數。這個把「I」或「我」大寫,是很有意思的想法。在某個角度來看,世界上的確沒有比「我」更重要的「東西」了!這個「我」生存於宇宙間,是觀察、聯繫、和感受宇宙的「唯一」儀器,有「我」就有宇宙,沒有「我」就沒有一切。
人人人
三年前剛到臺灣來的時候,寫了一句七字「詩」(見九歌出版社的「有心的地方」),容我抄之如下:
因爲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人權」這二個字,已相當的時髦,如果把「人權」翻譯成一般大衆都能懂的意義,那就是「人人是人」和「人人有權」。因爲很少有人會不把自己當人,因此「人人是人」也可很簡單翻譯成「別人也是人」,同樣的「人人有權」也可翻譯成「別人也有權」。也就是說,如果我是人,別人也是人。如果我應享有人權,別人也該享有人權!
女兒不算數
以病人來說,倒是千篇一律的懇求謙卑相,因爲醫生操有「生殺hetubook.com•com之權」,至高無上,那時「謝謝」,「求求您」等會不絕於口,用不到有「禮貌運動」來提醒他們。即使權貴顯要們,看到醫生,也會突然的禮貌多端,所以對求醫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來說,目前大吹大擂的「禮貌運動」是多餘的。
中國人常自誇爲禮義之邦,但對最簡單和最基本的禮貌,似乎都還沒有;怪不得目前有好心人士出來提倡「禮貌運動」,用教幼稚園的方式來教大家,在何時何地說:「請」、「謝謝」、「對不起」,「要面帶笑容」和還有一大串的「不可」,例如在公共場所「不可抽煙」、「不可隨地抛棄紙屑果皮」等等。記憶起來,弄得人頭昏腦脹。
我們現在借「人人」欄來談談「人人人人人人人」,希望大家能欣賞這種人生哲學。如果有人認爲「人人」欄帶有些「百貨公司」的味道,我們也不反對,只是我們的老闆是「人人」,我們的貨品是「仁人」。因爲是百貨,大小的雜事雜思都談。因爲讀者的時間和作者的精神都有限,我們採用迷你式!
等到「人人仁」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人人人」,於是: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了,如果「我」今天死了,明天的世界會一切照常,臺北街上的車子照樣爭先恐後,中東的戰爭照樣你死我活,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演員照樣爭權奪利,大批餓肚的人們照樣餓肚,甚至「我」房間裏的螞蟻也照樣勤爬!死了「我」,對世界來說,有如死了一條狗,世界一無波折。即使沒有死,把這個「我」放在烏叢叢的一大群人海中,誰也分不出這個「我」來。還有,如果我們平心仔細一想,世界上四十多億人和圖書口,那一個人不和「我」一樣的有感有覺、有血有肉、有思有想、有情有愛?那一個人不是和「我」一樣的重要和「唯一」?
這裏的「人人人」,不作「衆」字解釋,而是指「人人是人」的意思。
所以「禮貌運動」中需要教導的,不限於那幾十條的「請」、「謝謝」、「對不起」等,或演戲式的笑容和客套,或機械式的不可這樣,不要那樣,主要的是使大家知道和瞭解:人家和我自己一樣的是人,沒有什麼上下之分。如果我希望人家對我有禮貌,我對人家也須一樣的有禮貌。這是一種基本的人權觀念,就是:人人是人,人人有人權。這種觀念,是不是比「禮貌運動」更基本更需要學習和實踐的呢?
一、人人仁人、人人仁。
二、仁人、仁人、人人仁。
現在讓我回頭來談談這七字「詩」的來源:
讓我們以醫院裏醫師和病人間的禮貌爲討論的例子。年齡大了,常做醫院的顧客,看到醫院裏的情形,覺得禮貌的施用,是一門學問!對這些學問,我自以爲已懂些,但實際上恐怕還在幼稚園階層哩!
不過,前進是永不會太遲的(Never too late to advance)。如果我們要勇敢地做人,我們得研究如何做人?對我而言,是從悲劇中追尋喜劇,這也是人生。
要解釋這句詩很容易,只要先了解其中各個「人」字,有三種不同的文法用途。這句「詩」一方面表達中國文字之美和藝術化,另方面也顯示中國文字的不夠精確、不夠科學化,無法使人人能了解其中的奧妙。這三種不同的文法用途是:當名詞用,「人」就是指人這個動物。當動詞用,「人」是指「做人」,須做成一個像樣的人。舊文中、「人」「仁」通用,「人人」就是「仁人」,就是「愛人」。如果用英文來幫助解釋https://www.hetubook•com.com,就是:Be kind to people。或直截了當的抄基督教的教義,譯成:Love people。當形容詞用,因此「人人」就變成了「每人」。於是上面的七字詩,就可很容易的翻譯成下面幾個類似的句子:
自立晚報,一九八五、九、四
四、仁人、仁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
大致說來,醫生的態度,有「晚娘冷面」、「大官鐵臉」、「不理不睬」、「半理半睬」、「敷衍從事」型,到少之又少的「和善」和更稀有的「笑容」。能體諒人間痛苦、性情較好的醫生,多採用「敷衍」或「和善」的態度。以賺錢爲目的的醫生,就採用「晚娘」和「大官」面,「敷衍」已是最客氣的態度了!這是對一般的病人而言,對特別病人,尤其是顯要權貴,許多醫生,不但會有迎奉的笑面,有的還會採用御醫見皇帝的奴卑型禮貌。
不過實際的情形却令人傷心。由於人類的畸型發展,在幾千年來的「進化」途中,沒有重視這個「人人是人」的基本人權觀念,因此在歷史中,充滿了少數强者壓制多數弱者的怪事,於是「把人不當人」,竟成了人類的普通行爲,似已不足爲怪了!
禮貌運動
「出人頭地」?
自立晚報,一九八四、六、十一
三、人人仁人,人人人。
從上面的討論,大家會發現下面這個基本和簡單的結論:
如果英文中這個唯一大寫的「I」,或「我」,是世間最重要的人,世界上還有同「我」一樣重要的別人。如果「我」是人、或是超人,那麼別人也一樣的是人、或超人。如果m.hetubook.com.com
「唯我」和「愛我」是最重要的事,那麽「唯人」和「愛人」也是一樣的重要:因此很自然的產生了「人人人人人人人」!
目前在臺灣,婦女很活躍,尤其在服裝方面,其講究的程度,有時已超過美國的社會,大家如不信,可看幾場臺視在美國加州演出「我愛紅娘」的電視節目,立刻會看出,臺上應徵人和臺下一般觀衆的服裝,比不上在臺北節目中的人來得漂亮,這種表面上的繁華現象,很容易引起一種錯覺,就是臺灣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可能比得上或甚至超過美國了。
自立晚報,一九八五、四、十七
再退一步說,假定世界上算是「我」最重要,大家把世界上的財富、榮譽、寶物和一切,都給了「我」一個人,如果沒有別人的服侍和服務,「我」能享受這一切嗎?沒有別人,「我」能存在多久?
不過許多事,如果從骨子裏去看,可能更了解實情。前幾天和清華裏的一位同事閒談,順便談到他家庭中的子女,他說他有五個小孩,最大的在讀國中一年級,我當然以爲另外的四個孩子都在國小和孩提時期,很同情他和他太太的負荷之重,沒有想到接着的談話中,他指出其他的四個孩子中,有二個是女孩,一個已嫁,一個已在工廠裏做事,可幫助家庭了,看來女兒是不算數的!實際上,我的同事,比我美國的教授朋友還看得起女人,臺灣的同事至少還把女兒當作四個孩子中的份子,在美國的朋友,根本不把女兒當作孩子。
很明顯的,在原則上,以上這二種觀念有基本上的衝突,二者不能共享。由於人類智慧的進展,對人權觀念,我們已不能開倒車,回到特權崇拜時代!那麽以領導社會爲職責的讀書人,對那種以「出人頭地」爲目的的觀念,是不是該開始加以重新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