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台灣,很多壞消息。這50位夥伴,為台灣蓋上了正字標記。
第4組要幫助小朋友成為樂活族。他們選定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國小。這個學校有46位小朋友,大部分都是泰雅族。因為位置偏僻,缺乏資訊。我們的學員以面對面、和部落格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帶領小朋友們認識樂活,並鼓勵他們把樂活觀念,帶回泰雅族的部落。
夏的回憶
要讓樂活運動發揮影響力,不能只是鴛鴦蝴蝶、空談愛心。所以創業成功的張明正和陳怡蓁,教大家怎麼用企管的方法經營公益事業。比爾.蓋茲自己都說:經營微軟是小 case,消滅愛滋病才是大工程。因為公益比賺錢更難,所以從事公益者必須有更高明的本領。
每年的夏天活動不同,但地點都是在城市裡。直到2006年,我第一次體會到山裡的夏天。2006年8月19號,我在陽明山渡過一個快樂hetubook•com.com的周末。
當年雖然背得苦不堪言,後來卻慶幸老師強迫我們背。我對文字的喜愛,就是從那時候養成的。
社區公益活動
夏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
辦營隊的第一步當然是徵選學員。報名的方式很簡單,只要寫500字,描述自己想做的一件樂活的事。
快樂的原因之一,是理想變現實。2006年5月,我認識了「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和陳怡蓁。一次晚餐中我們聊起樂活,酒酣耳熱之際決定辦一個樂活營。
張明正的課在晚上10點結束。各組回到小木屋中,討論接下來一個月要在社區推動的公益活動。11點,累了一天的學員走出木屋,和我一起坐在石階上喝紅酒。2006年的台北,我體會到840年長安的「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活動在星期天的晚上7點結束,遊覽車回到台北已經8點www.hetubook.com.com多了。臨走前我們和50位來參加的樂活族說,兩天的營隊只是「起點」。營隊結束後把所學貢獻到各自的社區,才是「重點」。
感受到環境的美,才會願意保護它。我們讓學員深入陽明山,觀察和記錄生命跡象。50個人分5條路,我選的是絹絲瀑布。山下烈日高照,我們下午兩點從「魚路古道」進去,立刻享受到傍晚七點的清涼。短短一公里,走了兩小時。慢走的過程,我們發現了平日不會注意的生命:蟬、蝴蝶、蝗蟲、螞蟻,還有那彎著身子,正在做|愛做的事的蜻蜓。當你看到別人親密,會想打前女友的手機。當你看到各種不同的生命,會學會珍惜自己。
第3組關懷小朋友的飲食問題。有鑒於兒童吃下了許多垃圾食物,他們用教課和烹調的方式,誘導小學生吃得更健康。
長途跋涉,我們當然要好好招待。兩天的食物,都是由有機餐廳在涼亭外燴。誰和*圖*書
說健康食品一定寒酸?我們的 Buffet 桌上有沙拉、蘿蔔涼麵、義大利麵、蔬菜咖哩卷、黑豆麻糬、洋蔥湯、果汁吧、美麗的向日葵……坐在微風徐徐的山坡樹蔭下,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慵懶地吃午飯。快樂,就這麼簡單。夏天,請你走慢一點。
萍水相逢,一起做義工。他們用行動證明了樂活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長久的志業。在這個「白手套」多於「綠手指」的時代,他們卻願意沒名沒利地深入山地、從根做起,讓樂活這個都會的觀念,慢慢在全台灣普及。
樂活營
第5組則深入南投埔里,舉辦跳蚤市場,鼓勵居民廢物利用。還出樂活報,讓不能參加活動的居民也能學習。為了充份發揮廢物利用的精神,他們的報紙不是印在「紙」上,而是印在一個可重覆使用的「紙袋」上。民眾看完了報紙,還可以拾著紙袋趴趴走。既可裝東西,也是最好的樂活廣告。埔里是www.hetubook.com.com台灣造紙的大本營,他們在當地製作紙袋,也活絡了埔里的經濟。
第2組開始長期性地替台北縣中和市的「山景福德宮」美化環境。他們稱自己為「綠手指」,從垃圾分類、鋤草、評估土壤、到栽種新植物,一手包辦,也因此體會到植物生命的循環。他們關懷的範圍也許不大,但專注而深入的服務,讓他們和社區發展出濃厚的感情。
一個月後,我們聚在一起分享一個月來社區工作的成果。第1組製作了「樂活點子」網站(上網搜尋「樂活點子」就可找到),彙集許多學員的樂活點子,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報名的人很多,可惜我們只能邀請50位。這50人,來自台灣各地。一位高雄來的大學教授,星期五半夜坐上國光號,早上5點到了台北,在街頭晃蕩兩小時,7點半準時報到。上陽明山的路上,他像候選人般忙著認識新朋友,沒有一點疲態。
幾個夏天令我永難忘懷。1978年,我小學五年m.hetubook.com.com級。暑期輔導上半天,中午坐著沒冷氣的校車,要一個小時才到家。車上沒閒著,國文老師規定我們背120句的《長恨歌》。那個年紀,哪懂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恨情仇?一切都是生吞活剝,背了再說。太陽照進校車,愈背愈煩,愈背愈熱。當時我想:白居易啊白居易,虧你還字「樂天」,哪來這麼多恨呢?
不過你也知道晚餐時的理想,通常只是娛興節目,上甜點時已經忘光。沒想到後來真的說到做到,把樂活營辦了起來。
在這個「白手套」多於「綠手指」的時代,他們卻願意沒名沒利地深入山地、從根做起,讓樂活這個都會的觀念,慢慢在全台灣普及。
1994年夏天,我在美國剛念完研究所,從舊金山搬到紐約,紐約夏天的悶熱,和台北有得拼。穿著西裝站在摩天大樓下,就像被關在鼎泰豐的蒸籠裡。那一年,我開始上班,自己養活自己。當我把第一份薪水寄回家時,我買了一個杯子蛋糕,慶祝自己的成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