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趣的是「我」的回答,他願做「調味的精鹽」,使食物回復「海裏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嚐鹹味,而不見鹽體。」真正的無漏真智,是不居功、不居名,以一己的全體匯融入人海。〈願〉文雖短,但是意境悠揚。
「你應當作蔭,不應當受蔭。」
「你願我作這樣底蔭麼?」
許地山的〈願〉就是以寓言式的散文體裁,藉由第一人稱「我」和妻子的對話,而顯現悲憫渡人的「願智」。妻子要「我https://www.hetubook.com.com」不要成為受蔭者,而應當成為遮護衆生的樹蔭,更應當矢志成佛,以如意手成全世間一切美善。
我說:「鹽底功用,若只在調味,那就不配稱爲鹽了。」
「在這樹蔭底下坐著,眞舒服呀!我們天天到這裏來,多麼好呢!」
「願」這個詞在佛家的觀點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涵,誓願之力,可www.hetubook.com.com以使人發心為善、證道成佛;願,就是興佛道起善根的人,他心中所繫;而所謂「願智」,指的是以願為先,足發妙智,妙智的本身便能完成願的意義。
妻說:「你那裏能夠……?」
「爲什麼不能?」
南普陀寺裏的大石,雨後稍微覺得乾淨,不過綠苔多長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給我們一個天晴底信。樹林裏底虹氣,被陽光分成七色。樹上,雄蟲求雌底聲,淒涼得使人不忍聽下去。妻https://www.hetubook.com.com子坐在石上,見我來,就問:「你從那裏來?我等你許久了。」
我說:「極善,極妙!但我願做調味底精鹽,滲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復當時在海裏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嘗鹹味,而不見鹽體。」
妻子說:「只有調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滿足嗎?」
「這樣底蔭算什麼!我願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爲如意淨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爲降魔金剛杵和-圖-書
,能破壞一切世間諸障礙。願你爲多寶盂蘭盆,能盛百味,滋養一切世間諸飢渴者。願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
《許地山散文選》,洪範書店
一九八五年版
許地山 (1883-1941)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福建龍溪人。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畢業。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皆研究宗教哲學及民俗學等。曾任教於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校。許氏早年與茅盾等人發起文學研究會,開始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空山靈雨》、《雜感集》、《許地山散文選》等書。https://m.hetubook.com.com
「我領著孩子們到海邊撿貝殼咧。阿瓊撿著一個破貝,雖不完全,裏面卻像藏著珠子底樣子。等他來到,我教他拿出來給你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