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魚說唱
書的懷念

如今,我想買書讀上十年,第一,錢不就手,第二,書也絕版的多了。因此,我只有讓時間在我的髮梢上輕輕的飄去,於是,我靜靜的想下去了。……
以後,我買書的計劃就這麼廢止了。在合肥兩年多,要買一本新出版的文藝書籍非常困難,除了託南京上海的朋友們代買之外,無他。我又不知道能在那古城住多久?
我記得《飄》剛飄到重慶,我就買了一部。我讀了一次後,借給一位朋友,朋友轉借給他的愛人,愛人又轉借給朋友,這麼三轉五轉,還給我時已是面容憔悴,破壞不堪。我還說什麼。
我讀書不喜歡借書讀,自己有的隨時可翻,借的,不能時間過長,而且看過等於不看,只要日子稍長一點,連情節也會忘記的。——甚至連癮還未過足,就被書主人討回去了。
除了文藝書籍外,有關這方面的:作家經驗談、小說作法、詩歌ABC等等,我也買來看看,並不是想一舉成名,而是看看名家的奮鬥過程,和一般學習方法,如若光讀這些書籍,有害而無益。

https://m•hetubook•com.com在,我最怕的是朋友們向我借書讀了,若遇到這個難題,我的答案永遠是不能使對方滿意與諒解的。然而在我說出「沒有書」的話後,對方還特別加重語氣,說:「我一定負責保管,和你保管的書一樣。」你說,這眞窘人。其實,我的確是無可借了。萬一有書的話,我也不願意向外出借。倘若一本書,三次一轉借,最後,不是沒有下落,就是支離破碎回到主人的手裏。不是一個人不愛惜,而是你愛惜,轉借給那人他不愛惜。結果十次有九次使人頭痛。因爲借書的一定是朋友,既不能爲一本書繃著面孔硬要賠新的,在人情上說不過去,也不能那樣做。而且有時借的書,恰巧此地買不到或是絕版,豈不弄僵了,那麼,也只好一笑置之。我有一個怪脾氣,我買的書,一定是新的,而後過了三年五年也還是新的,彷彿沒有人翻開過一樣。就是我要在上面做記號,也以不損壞它的嶄新的面目爲原則。如若我的書借給人弄髒了,不如不還來的乾脆,免得我望著書而心裏難受;那種滋味,比借錢不還還難受和_圖_書。所以,我的書輕易不借給他人,就是出借也一再關照那人保管好,希望也是新的和我見面。那麼,你一定說我藏書不少。說實話,我這時沒有一本值得讀兩次以上的書。我的書,老早老早給丟光了。像我對書這樣愛護的人怎能把書丟的精光呢?你一定不信的。說來話長——
我在讀A、B、C的時候對於文藝興趣就很濃的。可是,我那時一方面沒有閒功夫讀,一方面母親給我的零用錢是有限制的。不過,我總喜歡節省一些錢下來買本書讀讀,後來我自己掙錢了,在重慶,買書並不太難,但是那時買上海出版的書,已經不容易買到手了。我眞發過一個願:買莫泊桑的全集,買莎士比亞的全集,買歌德的全集,買……。凡是世界文壇上不朽的著作,只要有中譯本的我都想買來一讀。我的願心發的並不算大,然而,在那時的重慶怎樣也買不全啊。從根本說中文介紹的名著就不全。我爲了買莫泊桑全集,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重慶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流了許多汗水,依舊搜不到全集。莎士比亞的中譯本,還是託一個朋友在貴陽買的土紙本和圖書,也不是全集,當時書商肯下資本印全集的,少到等於零。就如今天臺灣的出版界一樣,誰願出錢印書?除了傻子。能有遠大眼光的出版家,實在說不上。那時一般人生活費用很難籌措,誰還有閒錢來買書?所喜我那時的待遇是第二三流的薪水了,還有閒錢讓我去書店東搜西集,爬爬坡鍛鍊身體的健康啊。就在這買書十分困難的時候,我還擺了一書架子的文藝書籍,我一直到今天還懊悔的是一部《吉訶德先生傳》,爲了相差四元的書價,過了兩天就被別人搶購去了。
我在重慶的丟書,生活動盪也是原因之一。今兒東,明兒西,搬來搬去實在不便。之後,我買書也限制自己了,能免的就在計劃中刪去,非買不可的,或是我想搜集的仍然不省那筆支出。這樣無形中也打個不小的折扣啊。
《綠窗集》,正中書局
一九六八年版
到了南京,已是兵荒馬亂,還談買書?那不是笑話。之後,整天在搬遷的等待中,也忘了買書這回事。現在很想靜下來讀讀書,才懊悔那時沒有買些精hetubook•com•com神食糧來啊,弄得手頭無一本值得讀兩次以上的書,你說,多慘。
作者還有一個值得借鑑的習慣,那就是他「買書一定要買全集」,因為「要讀全集,是為了可以了解作者的整個的人生哲學」,這個觀點很可以提醒我們自「見木不見林」的陋習中走出來,養成整體性觀念的建立;不止限於理解某一個作者,事實上對其他事物與思想的考察也應該有如此的精神。
宣建人 (1914-)江蘇儀徵人,「軍委會戰幹一團」第一期畢業。曾主編《海軍月刊》、《海訊》、《幼獅月刊》等,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綠窗集》、《抒情小品》、《玫瑰之歌》、《抒情散曲》等書。
在本文中,我們讀到了作者本身的潔癖,他不僅不願意將心愛的藏書借予他人,也不喜向朋友借閱書籍,因為在經驗中兩者都可能帶來不悅。島影盟曾經在《讀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讀書的整理,第一步是在要點的旁邊劃紅線,這不僅便於以後再閱讀,並且可使印象深刻,而能把握書中的梗概,容易記憶。https://m.hetubook.com•com倘若以紅藍線表示共鳴與疑問,更能一目瞭然。」可是本文作者卻不採取這種精讀的策略,因為他不僅愛書的內容,也愛書的版本,而不能忍受任何加諸書籍紙張的塗抹,這同時是他不蒐藏舊書的原因。
我這苦心搜集來的一架書,怎樣丟得精光的?這就是借書的朋友們沒有能履行諾言,我也愛惜情面。老張借書不還,阿李借書照樣不還,我又沒有登記手續,日子一久,書像貓啣魚般的少下去了,天曉得,我的「全集計劃」給破壞無餘,剩下來的零零落落。等到爆竹一響,乾脆送人,到上海全部買新的,還有一些是土紙本的,看來眼睛吃虧太大。因此,書全丟光了。
還有,我不喜歡買舊書,尤其討厭的是蓋上書主人的「印」或寫上名字,我認爲是損了書的美觀、整潔,並且人家看了那以後,還以爲我是從何處「不告而取」呢。重慶的米亭子一帶的舊書店,我是七年未光顧一次的。
我買書爲何一定要買全集,這個也許是我的一種想法。我要讀全集,是爲了可以了解作者的整個的人生哲學。否則,我也要買一個作者的代表作,雖不能包括作者完整的思想,但也可見一二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