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應該如何求出老朽設備更新判斷的基準呢?首先從結論來說,若能實施周密的保養,雖然花一些保養費用,比購買機械要便宜是可能的。
假若得到更新會比較有利的結論,須看清楚計算有沒有敷衍呢?還是保養的方法有錯誤。
如果為以往的保全方式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否滿足若干前提條件,就將不能獨立算出的損失金額,認為是絕對損失金額,就會發生不能作為判斷基準https://m.hetubook.com.com
使用的實際問題。
關於陳舊設備的更新,有許多經濟性的檢討方法。成本比較法、投資報酬率等方法,這些方法真的能活用於現場嗎?
設備的價值真的會減少嗎?就人來說,年資愈久,則人際關係亦愈深,可以說是價值愈大。但是機械和人的情況不同,因為沒有個性,所以一般都把老舊設備輕率的丟棄。但我一再提倡要重視老舊和_圖_書設備,就跟對待人的方式一樣。
昭和初期,購入的老設備,現在仍然保養得近百分之百的可動率,擔當生產的一翼,設備的價值一點也不少。反過來說,一年前剛購入的新機械,若為妥善的保養,若只有五十%的可動率,可說其價值已經減半了。
做經濟性比較時若缺乏論據,常以下列「恢復要求的精密度,技術上有困難」、「想分解整修卻沒有代用機械」等編造巧妙的理由,來論述www.hetubook.com.com
更新的妥當性。
不管如何,對一些即將損壞的設備,若不能實施周全的保障,利用這些方法就會得到「更新比較有利」的結論,是過份武斷。
設備價值不可憑著使用年數和型式的新舊來做決定,應該要由能夠維持多少工作能力來做決定才對。
例如,「這個設備早就折舊完畢了,本錢都撈回來,任何時候都可以把它丟掉」,或是「這種設備的帳面價值已經等於零,若在該設備花錢改造,https://m•hetubook.com•com無疑是賠錢,不如換部性能好的新機械。」諸多此類的論調,常常可以聽到。我認為,這種想法真是太差了,大錯特錯。
企業的會計用語中,如折舊費、殘存價格、帳面價值等等,均是會計上、稅法上人們為了方便而訂出的東西,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已經忘記了,這種用語跟實質上的機械使用價值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上述理由作為更新的妥當性論據是不行的。這些只不過是沒有經過思考,而想一下子擁有和圖書多餘的設備。這些是對還是錯,跟陳舊設備的更新一點關係都沒有,須從另外的情況判斷來決定。
這些方法在理論上的確是相當嚴謹,但是我們不可忽略這些方法是在某些前提條件之下才能成立的。
不論是機械的整修,或是更新老舊設備,若沒有做好充分的保養,致令其陷入瀕死狀態。再以模糊的判斷做設備更新的依據,必然會產生相當大的費用,若將這些算入「保養費」而沒有「保養費」增加所產生的實效時,是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