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何無家?

白叔叔由他第一份工作,在製衣廠裏的生活開始聊起,他說他那時候是做包裝的。那時候正值黃金時期,他曾經因為客人臨時加單的緣故通宵工作了五晚。「那時候連貨運司機都來幫忙包裝,因為實在太多,沒有辦法。若果我們延誤了,他的貨車在碼頭那裏又要排多一整個晚上。」聊起生活起居的時候,白叔叔特別提及那時候的工錢雖然不多,大家都很貧窮,但起碼每個月的收入穩定,足夠他可以生活有餘。後來經歷金融風暴,如同前一章提及,結構性失業下,許多工人被解雇。「其實現在還有一些工廠在造衣板,但那些已經是很少數。」
文仔天生有讀寫障礙,學校裏面的老師卻以為他是懒惰、不努力,所以文仔一直以來都得不到適當的教育和協助。事實上,他自己是一個勤快的人,家庭關係出現問題,錢銀上也十分緊拙的時候。文仔找散工自力更新,曾經夜晚在大學裏當清潔工人,但外判商沒有請足夠的人手,以致他們這些半夜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十分龐大。後來文仔就毅然辭職,轉而當跟車工人。大致上勞動性的工作也一直跟隨著他。到了最近半年,他終於租到了一個劏房單位,從此脫離了露宿行列。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二〇一二年)

無力再走

一次在通州街公園的自發平等分享行動後,認識了文仔。這時的文仔正熱心帶著不同的人來探望深水埗的無家者。「我是過來人,我十分明白他們的感受。我睡過觀塘碼頭。每個月到了月尾這個時候,錢通常都用得七七八八。」遠看文仔只是一個二十幾三十歲的青年人,和-圖-書怎麼也想不到他也曾經經歷過無家可歸的生活。
及後,劉先生已經不再住在尖沙咀文化中心,這趟露宿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個星期。看來他已經入住了單身人士宿舍,並且打算在那裏待過冬天以後再作打算。

露宿非自願,工作及住屋困難才是主因

在尖沙嘴文化中心的斜柱子裏的一角,這天晚上睡著劉先生。劉先生以前是一個工廠工人,九七的來臨對他來說是一場浩劫。九七前後,許多資本家不是轉移到海外就是北上發展,劉先生所屬的工廠也不例外,那一年工廠北移上內地。「那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市道不好,自己學歷又低,很難找到工作。」後來,他找到另一間電子零件廠,在那裏待了幾年。直到二〇〇三年沙士的來臨,又使他再次失業。
但究竟為何會選擇露宿生活呢?文仔細心的慢慢解釋:「通常單身人士都在輪候公屋,但公屋的輪候時間十分長,聽過有些已經超過八、九年的時間,還沒有輪候到公屋。如果一個單身人士拿綜援,基本金額二千元左右,加上租金津貼約一千五百元,這些合起來就是政府支援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和租住開支。但由於現在平均一個劏房單位的租金達到二千多到三千元,因此怎麼算也生活不了。所以許多時候我們都想找工作,不過很難找到足夠支付生活費和房租金的工作。」
研究發現,百分之五十八點八的露宿者因為失業才被逼露宿,而因為開工不足的亦有百分之十一點八,這表示近七成的露宿者因為工作困難才導致露宿;而亦有百分之二十七點五的露宿者表示租金太貴是引致露宿的原因。而真正因個人選擇而露宿的,www.hetubook.com.com只有三人,即百分之二點九。市民常誤以為露宿者是因為個人選擇而露宿,更有參與探訪義工詢問「點解露宿者有樓唔住,要瞓街呀?」事實上,露宿者大多為低收入人士或領取綜援人士,即使是本研究的受訪者,他們的入息中位數亦只有港幣五千元,難以負擔現時高昂的租金,因此無奈露宿。
今天,一句問候、關心和聆聽是一件你和我都懂得做的事情,但事實上又有多少人會真的去做?
倘若有一天,香港的金融中心被上海取代,金融行業不再成為熱門,而是被淘汰的行列。各位全職投資的先生太太們,你們失去收入來源是「活該」嗎?
看來這一位伯伯已經心灰意冷,最重要的根源是已經沒有動力再找工作。今天倘若我們講到貧窮問題,富有人家可能會說:「沒問題,我有多少錢可以捐到社福機構」,也有人會反過來說:「長貧難顧!沒辦法解決的啦!」但究竟多少人會明白:「其實他們不單是肉體上的缺乏,還有心靈上的缺乏。」
為什麼一個人會選擇露宿的生活?從有單位搬到街上,當中為何會如此取捨?是他們的選擇?還是沒有選擇?
一個時代的興旺,有人登峰造極,有人平穩度日,甚至想一直做到退休。這本來只是生活態度的不同,但怎樣也不能想到有朝一日,保守才是最大的風險。經濟轉型,工廠往北遷移,劉先生沒有一門賺到錢的專業或是手藝,往後的日子就只能靠打幾份散工,過著一天有工開、一天不挨餓的生活。
九七回歸以後,我們聽見了一個很新的字詞,叫結構性失業。這種失業有別於一般的失業。一般的失業是我們個人失去了工作,然後m.hetubook.com.com正在尋找另一些同行的公司,希望獲得他們聘請。結構性失業,是指一整個行業在社會轉型下被淘汰,員工們被逼轉行,尋找其他工作,以繼續維持生計。
九十年代及至回歸前後,香港漸漸由工業社會轉型成為商業社會,香港的工廠也漸漸北移,以致大量工廠工人失業。這就是結構性失業的現實例子。
無家者、貧窮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成長時期正值香港的工業時代,那時候基本上肯努力就會有穩定收入,有大志肯拼搏,要上位、要創一番事業也不困難。許多人會說,貧窮又無家的人是因為懶惰,或者做錯了事,所以招致邊緣化。當我聽到劉先生在工廠的職位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躍升時,我便好奇詢問他為什麼沒有想過前路。他回應我說:「當時候實在沒有想太多,那時候的薪金已經足夠我生活有餘,自己也認為工作能夠養活自己一輩子,所以從來都沒有轉工的意圖,也沒有攀升的野心。」

活着並不活該……

因此今天露宿的人士當中,有一些人是因為無力繳交租金,被房東踢出來,正在存錢,努力嘗試搬回劏房生活。另外有一些人則已經失去了盼望,覺得人生已到黃昏,生存也只是倒數日子,與其要找劏房,還不如等待獲派公屋。在一些傷病纏身的無家者當中,他們比較容易會有後者的想法。
事實上也難怪,一個追求知識化的社會,中學畢業生最多只能夠做銷售員又或者勞動性行業,例如搬運工人、跟車工人。劏房單位根本算不上是理想居所,而要住進這個不甚理想的居所,就要收入穩定的工作來支持生活。因此貧困人士確實沒有任何出頭的希望和夢想可和_圖_書言。加上許多露宿者就如文仔一樣,面對著家庭關係的問題,根本不會有家人的支援。到了最後,也許露宿才能短暫紓解生活開支,尤其因著租金上升的壓力。
「我也曾經是工廠工人。我告訴你,我露宿,我可沒有拿政府的一分一毫。我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而生存,露宿是我的選擇,但不是我想的選擇。說實話,這條路已經回不了頭,人生已經走到這裡,什麽培訓、什麽自力更新,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意思。」七度下的文化中心很冷,但也不及這一位接近退休年齡白髮滿臉的伯伯的内心冷。(姑且稱他為白叔叔)
也許現在有許多自認「很努力」的富有人士仍然堅信,露宿者的選擇是基於個人的問題。這個論調我部分同意,事實上,每一個露宿者也有他自己的故事,也有他自己正在逃避或是面對的問題。但試問我們有誰面對問題從來不會想到逃避呢?勇於面對固然是值得嘉許,但難道逃避的人就應該被稱為活該?
「我其實一早打算好,現在只要儲到足夠的錢,就可以入住一些單身人士宿舍,在那裏度過嚴寒的冬天。」在深秋的時分,劉先生已經覺得半夜十分冰冷,因此有此一著,希望在嚴寒的冬天可以暫時入住單身宿舍。但往後的日子又可以怎樣走呢?他也只能繼續盼望可以找到一份能應付他生活開支的長工。
這個城市的孤單,透進了每一個睡在文化中心的露宿者心中。一個人,由失望到沒有力氣,再到沒有盼望,當中應該是經歷了一個相當孤單而長久的歷程。
工廠工人曾幾何時是社會勞動階層的一大要素,到了今天卻陷入被邊緣化的危機。劉先生算是比較樂觀、對生命比較有盼望和計劃的人,他還能夠撐起自己的hetubook.com.com鬥志,白日送外賣,夜晚當保安員來存錢上樓。從他的生命,可看出他那一代人堅強鬥志的表現。容我在這裡我向這份堅毅不屈的獅子山下奮鬥精神致敬。

做好幾份工……

但為什麼會選擇睡在這裡呢?白叔叔臉色微微一沉,他說是因為家庭關係破裂加上失業,對他構成了很大的心理打擊。也從此覺得若要再培訓自己,再找一份工作,然後找一個單位租住,倒不如睡在街上,這樣的生活負擔也相對的輕省。
其實工廠工人不能再拿到穩定收入,是因為社會轉型下,被社會慘烈的淘汰。就算劉先生能擁有一技之長,以致能夠找到一份長工,但租金昂貴仍是一個十分大的難關。
今天的文仔幸好能夠「上樓」租住劏房,但事實上入住劏房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因為入住之前必須繳交三期約一萬元的按金。此外,劏房單位的水電煤費也相對昂貴。
在這一章,我們會探望三位露宿者,當中有兩位都曾經在工廠工作過,後來再轉行尋覓生計。我們會瞭解他們為何正當生命的壯年,會選擇睡在街頭。另外一位則是較為年輕的露宿者,我們會試圖從不同經歷和年紀的人,看看他們對生存的盼望和出路有何分別。
但為何會選擇無家的生活呢?劉先生的回應是通貨膨脹,加上租金昂貴,基本生活所需已經佔去薪金的一半,剩下的,也僅僅足夠交租和水電煤各項的雜費。加上,他的學歷只有約中三程度,找過許多服務性行業都不獲招聘,所以只能打幾份散工度日。現在的他白天在餐廳送外賣,有時夜晚當保安。但由於散工的工作時數不穩定,令他在沒有穩定工作前,都不敢租板間房住,生怕入住時交的三個月訂金會泡湯。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