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問題不碰它了。耳邊響著「嘆多啲世界,啱晒!」「做老千好過做皇帝」的呼號;眼看熒光幕上強調左擁右抱的生活方式;歪口歪臉的輕佻表情,「好奇咩」的口吻……就會覺得不是道德不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蹩腳理玉匠在操斧。
兩個朋友在爭論:香港的學生是不是「璞玉」?有甚麽可以爭論的?小和*圖*書孩子該都是璞玉。可是,那又有什麼辦法?遇上蹩腳的理玉工匠,把玉開得七零八落,終歸還是不成器,愈是好玉,愈叫人心痛。
一九七五.二.七
一個小小海島上,住的是純樸人,但亂人心神的攤檔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之後m.hetubook.com.com
,小島就蒙污了。島上又有個怪習慣,許多在學校唸書的小孩子,都有銀行儲蓄戶口,存摺帶在身邊,多多少少零用錢就在裡面,要用時自己去銀行提。一天,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偷去同學的存摺,冒簽他人的名字去提款。第一次向銀行提的款,在小賭檔花光了。第二次,和-圖-書差點兒「成功」,給識破了,追問他幹嗎要錢。他說這次不是自己要,想想失存摺的同學袋裡零用錢快完,會找存摺去拿錢,嚷起來不見了就麻煩,所以,拿點錢放進他筆袋裡,這樣子總可拖延一些日子,自己便能在不惹銀行注意的情況下,逐漸把戶口內的錢全部提光,三年級的孩子,有這樣轉折心思,實https://m.hetubook.com.com在不簡單。學校好容易找到他那整天不在家的家長,告訴了一切和請做家長的代償子債。家長把臉一沉說:「我不管,我不還錢。你拉他去坐牢好了!」像兒子不是他的,轉身走了。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璞玉不璞玉?給粗心的理玉匠,喀喳一敲,變了個歪相出來。
整個社會環境,是把磨得鋒利的開玉大斧;大人和圖書們操着它,眼界要準,心思要好,如琢如磨,璞玉自然成器。看,現在那把利斧,是該利的地方不利,不應利的地方又尖銳起來;理玉匠多是近視眼和心神不屬,浪費璞玉已經是尋常結果了。可憐有些竟然以為自己琢磨出來的,都是難得珍品;有些又埋怨璞玉原是石頭,不成器是命中注定,與人無尤,有些卻下手太重,玉都碎了,還說什麽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