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意思」
看號碼知地區——香港舊時電話號碼
香港開埠初期,固網電話號碼只有五個數字,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地區碼,香港島的是「5」(代表符號是H),九龍的是「3」(代表符號是K),新界的是「12」(後改為「0」,代表符號是N),撥打區內電話只需按五個號碼,但致電到其他地區就要先按地區碼,才按電話號碼,所以人們撥打電話號碼時,要先弄清楚對方的居住地區,否則就得「號」無所用了。
隨着家居電話日漸普及,五個數位的電話號碼供不應求,電話號碼曾改為六個數位,直至一九八九年地區字頭取消,全港的固網電話就劃為七個數位。到了一九九五年,所有電話號碼前都加上「2」字,變為八個數位,這個號碼長度一直沿用至今。
和圖書https://www.hetubook.com.com電話方便到如斯地步,青年一代恐怕不能想像電話曾經如何難得。讀五十年代通俗小說(也可當作散文)《懵人日記》,說到安裝電話之艱難,要付一筆和-圖-書數目驚人頂手費(轉讓費),但一旦擁有就身價百倍。文中提到同屋大人小孩都來「欣賞」一番。這不是誇張描述,乃真實情況。記得一九五一或五二年,我家裝上了電話,左鄰右里上下樓層的街坊,都來看看兼常借用。商鋪為了生意,都裝電話,但那矜貴程度,簡直令想借用的人難堪。有店主把電話用木箱藏起來,也有標明「電話恕不外借」,(最近也見茶餐廳門外標出「廁所恕不https://www.hetubook.com.com
外借」)偶有可借的,借用者飽受店員冷眼,比借錢還要淒涼。
從前接聽電話的開始語是:「喂,搵邊位?」撥電話者的開始語多為:「喂,唔該請某某聽電話。」現在則不必查詢是誰,一接通即說:「你𠵱家喺邊度?」我非竊聽者,可是用手提電話的人,往往毫不顧慮私隱問題,在公眾場所高聲講電話,十分張揚。旁人被迫聆聽別人的家庭故事、人際是非。我還發現許多人公然說個和-圖-書小謊,明明所乘電車正駛近銅鑼灣,他卻說「我𠵱家喺中環」。至於肢體動作,幾乎與手提電話相依為命,旁若無人。
今天,恐怕「沒有了手提電話」才是不能想像的「災難」。萬一忘記帶電話,那天的生活秩序立刻打亂。真恐怖!
二零一一年七月九日
科技可以完全改變人的生活形態。例如自從幾乎人人一具手提電話後,語言與肢體動作都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