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七十年代末,港人的集體記憶,事情距今不遠。紅白藍膠袋的出現,連繫中港兩地關切的人情,那時候,關道算開通了,港人袋袋日用必需品,飽含溫情,連年往內地送去。在六十年代和圖書的一輩記憶裏,在紅白藍膠袋出現之前,還該有布袋郵包。
忽然,紅白藍,成了香港文化的象徵顏色。
內地一場大躍進運動之後,自然災害大饑荒,弄得人民無衣無食。和_圖_書在港有親友的還算幸運,每月獲得接濟。接濟方法很特別,為了通得過海關,郵包大小重量都要依足規定。港人聰明,用層層花布縫成小包,包住要寄的食物,白布或白毛m•hetubook.com•com巾作最外層,上面寫收件人姓名地址,就到郵局去郵寄。別小覷那層層小布包,收件人拆開後,再逐幅縫連,便稍緩無衣之苦。包內的油鹽糖更是營養必需品,救活許多人。當年郵局堆www.hetubook•com.com
滿布郵包,每月我也用毛筆為人寫上許多地址,記憶深刻。
不是法國國旗,不是理髮店外的滾筒,是香港特具風格的膠袋。外國藝術展場中,紅館演唱會裏,活在西九的本土維權活動中,設計師心中hetubook.com.com時尚製品等等,耀目得很。對年輕一代來說,恐怕沒多少人會認識紅白藍膠袋背後的故事。
二零零七年四月廿二日
在紅白藍膠袋之前,應該還有這另一種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