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吃本不固執,甚麼菜式都樂於嘗試。反正香港早慣融和,豉油西餐正是好例子。但近來融和菜玩花樣多於真味,既不融也不和,這恐怕是掌廚的既不精通甲種菜又不大懂乙種菜,只求新奇,把兩種菜式強行配搭,吃起來,在味覺上總生怪異,吃不出真章來。
二零零八年八月廿三日
日前,看到港式茶餐廳廣告介紹「夏日飲品crossoverhetubook.com.com」,趕快看內容,究竟甚麼新鮮東西要趕上潮流?哦!原來不過是幾十年前,我們唸初中已流行的:可樂加雪糕、忌廉加鮮奶,只是如今多了些不同品種,加來加去罷了。這算不算越界?香港人用了本來不粗俗的「溝」字(可惜給市井用鄙俗了),兩樣物質渾成一樣另類東西,該是融和還是越界?
無論越界或融和,都不應失去原物的優質,否則,必然失去良好hetubook.com.com效果。
「小意思」
美麗的誤會——與瑞士無關的「瑞士雞翼」
一些我們常吃的菜式,單從名字看來,甚有「融和菜」的異國風味,但原來其烹調方法,卻與菜名無關。這些菜式的由來,大都難以追尋,有些追尋下去,卻發現原來是個美麗的誤會。經典例子有「瑞士雞翼」,它並不是瑞士原創的菜式,傳說是一名外國人到香港一所餐廳吃過一道甜滷水雞翼後,以英語大讚食物甜美(sweet),口耳誤傳下,sweet變成Swiss(瑞士),餐廳更改稱這道菜為「瑞士雞翼」。自此,用這種甜滷水汁烹煮的菜式,例 如瑞士汁炒牛河,一概給「瑞士化」了。其他的例子還有星州炒米,星洲是新加坡的別稱,不過在新加坡卻找不到星洲炒米這道菜,它的做法跟馬來西亞的炒粿條(即炒貴刁)倒是十分相似。難道這名字也來自一個美麗的誤會?
m.hetubook.com.com
和*圖*書講起融和,坊間食肆流行fusion菜,即甄文達口中的融和菜,中西合璧的飲食越界。我請教食家,他們一聽fusion,就很不以為然,搖頭慨歎,認為不是融和,而是擾亂正宗菜系。每地各因天時地利、因食材、口味大不同,自訂菜式,本難與其他菜系融和,但人和-圖-書口流動,文化互動,各地菜式,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記憶中,五十年代,莫可非老師帶我去銅鑼灣渣甸街有家川菜館吃擔擔麵和粉蒸排骨,那正式川味,至今難忘。如今川菜,多與香港人口味融和,完全不是當年逃難初來港的川民家鄉手藝了。
依常理,食材各有特質,又會產生化學作用,要配搭得宜,不能亂檔。民間慣例,吃蟹不能吃柿,吃參不可吃蘿蔔,我們也記住醋不應溝牛奶。可是,總有人天不怕地不怕,說吃下肚去,還不是融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