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玩意裏的人生哲學

盧:小思(盧瑋鑾教授)
樊:樊善標教授

父母的收藏

盧:收集舊物在香港的居住環境來說,其實很「不健康」。除了因為地方小之外,香港人是不斷向前而不會滯留在同一點上的。在我成長的年代,物資匱乏,所用的物品會隨着人成長,隨着人變老,人想滯留也不行。例如小時候家中有和-圖-書一個銅煲,三年零八個月的戰爭在它身上留下了一道重要的痕迹:一塊炸彈碎片飛進家來,打在它身上,它就凹了一小塊,你說那時候的銅煲多結實?它只凹陷了一處,功能卻絲毫無損,我們照樣用它煮食。和_圖_書這個煲陪着我長大,當中的歷史痕迹,不是特意去收集回來,只是物品根本沒有壞,不會輕率換掉。
現在卻不同了,你想不換也不行!譬如有些日用品的配件不再生產,當它壞掉你便只能換掉,不可能修理。所以說戀舊物m.hetubook.com.com的情結,其實源自時代的需要。
我父母的習慣有點奇怪。我問過許多跟我同代的朋友,他們父母都跟我父母不同 。第一,我父母很喜歡剪報:我從小到大由未識字開始,父親便會圈下一些報紙資料,要我替他剪下來貼妥,hetubook.com.com母親則很喜歡抄寫。近來把舊物翻出來,我竟然發現許多媽媽年輕時寫的詩詞文稿。在她為人母後,她不斷抄藥方,還清楚註明是誰生病、病況如何和吃甚麼藥。這些行為,我肯定不是父母有意教育我的,但我從小到大看着他們這樣做,自然將這些行和圖書為模式「內化」成我生命的一部分,說不定這就是所謂的「薰陶」。
樊:盧先生——這是我們讀大學時對所有老師的敬稱,口頭簡稱「生」,寫出來就是「先生」——是以收集物件著名的,這個收集的習慣應該與父母的薰陶有莫大關係,這方面您可以跟我們談談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