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街角.在光陰的故事中歇腳

澳門的老,老得有韻味。在巷弄中忽然現身的粉|嫩建築上、在那鋪滿石子路的街面上、在縱橫連結點的佈局上,在街角的藍白葡磚間,更在巷弄名字的內涵裡,旅居澳門的這幾天,我一直想著,這優雅,從何而來……

帶路人 溫學權 × 光陰在街道上的痕跡.這一天,我在澳門遊走間,閱讀。

意譯名稱的街道,如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把原本的Mesquita這位上校,以其中的一個音當開頭翻譯成了「美副將」,最後組合成了美副將大馬路這樣看似相同卻又不盡相同的翻譯法。而大三巴旁最具知名的巷弄「戀愛巷」(Travessa da Paixao)則是由Paixao這個有愛戀、迷戀及受難之意的字翻譯而來的。
由葡萄牙語直譯的街道,讓我想起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亞美打利庇廬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這條可說是澳門最熱門的道路,因其直譯之發音,總讓人念不出全名,我想也是因為繞口難唸,以至於後來才衍生出「新馬路」這樣的簡稱。
澳門街道之所以令人著迷,在於他濃縮了澳門400多年的精粹,一條又一條的街道,串起一段段澳門的歲月痕跡;從道路所在位置與命名背後的學問與探索,從中發現這濠鏡之地融合了時令文化的交流過程,也看見了整個澳門的位置演進,更多的是,政權交替時既新且舊的深厚寓意,好或壞、褒或貶、張揚抑或含蓄,都變成一段段歷史故寧靜地,在每個轉角,閃閃發光。
如果細細端詳這一塊又一塊的路牌,便會發現其中饒富趣味。海邊大馬路不靠海且四周高樓大廈林立、賣草地街不賣草、爛鬼樓街並沒躺著爛鬼,美女圍旁也找不到女孩身影、鹹蝦巷裡聞不到濃濃的蝦腥味……,而這些獨具特色的街道名,更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那麼戀愛巷内,是否真與戀人全然無關?
帶路人 Profile和圖書

戀愛巷內,連燈飾也都是浪漫的。

澳門街道之所以令人著迷, 在於他濃縮了澳門400多年的精粹
專長:與同為澳門理工學院之副教援林發欽博士,以研究與出版為主,共同探索著澳門街道的精髓。
那時候的南灣大馬路,還是看著海的界線~
老師更說:「接著進入澳葡政府與回歸後,由民政總署接管,道路的取名更多元,也多了許多以中國人名或是中文用語的街名;像是霍英東大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鄭觀應大馬路等都是中國文化下的體現、而何鴻燊大馬路則是經濟體上的表現了!」

澳門街與時光的演進


居民走遇的尋常風景,細細品味竟也有大學問。


瘋堂附近的巷子,取名大多與那時醫院或醫師相關。
https://m•hetubook.com•com

街名的微妙地帶

在陽光燦燦然的午後,我們遇見了溫學權老師與林發欽老師,彷彿打開一本澳門街道的百科全書一樣,展開一場對澳門街道的閱讀進行式。任職於澳門理工學院的兩人,在忙碌的授課閒暇之餘,仍致力於鑽研澳門街道的精采故事。說起澳門街道的種種,彷彿打開了兩人的話匣子。

短短一條街,取名卻可能乘載著巨大歷史意義。
「其實,現在的街名,就是老澳門歷史的最佳見證者!」擅長於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溫學權老師更補充著,並帶領著我們走上了南灣大馬路。「最直接能看見歷史痕跡的地方,就是這條『南灣大馬路』了,以前,南灣大馬路就是緊鄰著南灣,再過去就是海,所以南灣大馬路是老澳門土地與海的界線,此路也因此得名。」

以街與牆成爲界线的輪廓,围起了400多年的演变
https://m•hetubook•com•com
澳門的街道名稱是一個很有「學問的景點」,學問在一條一條巷弄的脈絡間,也在一個又一個奇異又特別的路名上。400年前葡萄牙的統治者,將葡式色彩匯入這個小漁村,更將街道賦予葡式獨特的名稱,我們在鑽過一條又一條只有澳民限定的路名身邊,發現著澳門有趣的街道故事。

小小的溴門,在不同中否文化交流之下,流轉著歷史
另外,中文與葡語完全不相同的則有:爛鬼樓巷(Travessa do Armazém Velho)葡文是舊倉庫巷之意、十字巷(Travessa do Muro)葡文的意思則是牆巷、虱乸街(Patio de Felicidade)葡文則為快樂之意……等等。
「至於大家都感興趣的中葡對照的街道名稱,經我們研究後共可歸成三種類型的取名法,第一類是葡譯、第二類是意譯、第三類則為互不相干的取法。」
而澳門街道名稱也同時代表著www•hetubook.com•com許多歷史意義的陳述,如「得勝馬路」即是為了紀念一場軍事勝利而取名;令我最好奇的十月初五街或十月初五大馬路,則是為了紀念葡萄牙人在1910年10月5日革命成功建立共和國而得名。
在拍了第一張路牌後,便著迷於澳門的街道文化,優雅而潔白的葡萄牙磁磚,襯上寶藍色系的圖樣與字體,中文與葡國語相對應,上下左右恰到好處的街道磚,出現在每個轉角處。
「若看到『海邊大馬路』,就能約略知道,昔日這條路再過去就是海邊了!現在的澳門,不斷地填海將土地面積擴大,才會形成南灣大馬路是在新市區的中央、而海邊大馬路也已不再靠海的情況!」
姓名:溫學權
細細追問著澳門街道的取名由來與歷史,我更想知道的是,除了趣味之餘,是否在澳門人的心中,留下些什麼樣的記憶?林發欽老師說:「澳門的街道名稱,從19世紀葡萄牙統治時期開始,即展開道路規劃。命名之依據則帶有當時濃濃的葡式色彩或對於葡萄牙國土之對應來取名。更有許多,是以舊時的澳都如『高士德大馬路』,或是以澳葡政府首長而命名的如『約翰四世大馬路』,也因為是以人名命名而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戀愛巷成了對澳門研究巷弄名稱的最佳起點。
小小的澳門,在不同中西文化交流之下,流轉著歷史,把這樣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時空轉換到街道的名稱上。漫步在澳門的街上還能發現有個特色,因本身地理條件的關係,幾乎所有街道的長度與寬度都很小。老師解釋說,這其實是在舊時為了能讓馬車通行而設定的寬度,以老城區為中心,成放射狀規劃,就成了澳門街道的橫縱由來。因著這樣短而小的街道特色,短短不過幾公尺就能夠成為一條「大馬路或馬路」,更小的還有「街或巷」、最小的街道稱「里」;另外,大的廣場稱之為「前地」,若是只有兩三棟建築圍起的空間則稱「圍」或者「坊」也由於同時擁有中西方文化共處,所有的街名也都以中文與葡文相對照,方便使用。

街道為歷史流轉的一頁篇章

職稱:澳門理工學院成人教育特別計畫中心講師。澳門街道觀察者,在理性分析與感性的感受間,見證著澳門街道之轉變。

街道命名似懂非懂

林發欽老師說:「澳門的街道與街道名稱,是一段見證著澳門歷史最好的故事題材,以街與牆成為界線的輪廓,圍起了400多年的演變,保護了城內,也劃出殖民時期兩種民族的界線。」自16世紀開始,澳門成了葡萄牙人的屬地,在大砲台山一帶築起了城牆和砲台,把城内的葡萄牙人與城外的中國人分隔開來,隨後的街道拓展,也就依循著城内與城外分隔兩區所形成的聚落,而這些歷史的痕跡,時至今日也都還能在街道曲直、城牆遺跡間尋見蛛絲馬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