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葡萄牙的統治下,華人是社會階層較低的一群,連居住的區域都被隔開。這座由葡萄牙人創建的慈善機構,它述說了在澳門歷史中,華人處於社會底層的辛酸。看著仁慈堂,讓我想起了「同善堂」,是座有著121年歷史的華人慈善機構,於是,我決定沿著新馬路往北走,到庇山耶街右轉,見到一座淺綠色建築,它就是「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前後棟間的天井,掛著一對澳門最長的長聯,寫於1895年的牌匾,有近120年歷史,是當時雲南巡撫黃槐森所題。從1924年開始辦免費教育,我們走上2樓看見當時的教室「上課前小朋友要在孔子神龕前拜一拜,是本地華人義學的傳統。」璟琳說,1937年由私塾擴展為小學,開設初小課程並開始招收女生,因人數變多,於1937年建成,同善堂小學。時至今日,同善堂仍有免費教育措施,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成人教育等。

粉綠色的同善堂2樓,我們穿過長長葡式走廊聽故事去。
而隨著科技進步,很多展示或陳列能利用電子系統來完成。大堂總共有5個電子導覽系統,很多歷史檔案都電子化,做成像電子書般,讓民眾閱覽。我坐在候診椅上,靜靜觀賞從清朝到現代,同善堂與澳門華人經歷過的大事件。豐衣足食的現代,很難想像過去的戰亂歲月,很多人靠著派放的粥米才能勉強度日,靠著義學才能識字……

同善堂药局的药材皆由专门师傅配取。

装有各式中药材的百子柜。
居於重要貿易位置的澳門,16世紀起已是兵家必爭之地,葡萄牙、荷蘭等都曾覬覦過澳門,在西方國家的爭奪下,原居於澳門的華人常是犧牲者,過著艱苦弱勢的生活。因此,同善堂是為了幫助華人同胞應運而生的慈善社團,從這樣的歷史m.hetubook.com.com中,我們看見一部華人奮鬥史……。
創立於1892年的同善堂,原址在議事亭前地,於1924年落成遷入此樓。展示了同善堂121年來的行善痕跡,連建築物都訴說著那年代的許多老故事。在過去,大部分華人都處在社會底層,較有能力的華人就想凝聚力量,幫助處於弱勢的華人同胞。因此助貧施濟、贈醫施藥、免費教育與托兒,就成了幾個慈善目標。
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地址:庇心耶街55號
電話: 853-2892-2022
開放時間:9:30 - 17:30
同善堂藥局
地址:庇山耶街60號
電話: 853-2892-0889
開放時間:8:00 - 18:00
在這棟建築裡,我看見了過去百餘年來,富有的華人如何幫助貧苦華人,就像門口的紅色對聯,寫著「同心濟世、善氣迎人」,一語道破同善堂的成立宗旨,至今仍在澳門進行著……
讓科技為歷史文物說故事

在古意建築裡,同善堂乘載著百年歷史。
https://www.hetubook.com.com璟琳更帶著我們,往歷史走去。「你看這個柱子,是用仿義大利手工去做的,用很多小石頭加進水泥裡,再用手工去磨成很光滑的柱面現在沒有師傅會這樣的工法了!」抬頭看大堂天花板,我看到個有趣鏤空,「這是修復時,刻意保留的建築展示。」她說,原本藏在假天花裡的建築木結構,透過挖空,讓民眾能更了解建築結構。而右邊牆面則是整面瓷相牆,「當時本地華人只要捐三百元以上給同善堂,就會做個瓷相牆感謝其善行。」
仲夏時分的議事亭前地,我漫步於波浪形碎石子磚道上,噴水池裡綻放著清麗荷花,背景是歐式風情的建築,一恍神,以為來到歐洲。純白色的仁慈堂大樓,遙想起16世紀時,初到澳門的賈尼路神父,一手建立了仁慈堂,開始邊傳教邊進行慈善事業。

諾大的空間裡,我們微步而行慢慢感受著。

同善堂館內的歷史文物收藏。
和*圖*書
滿滿一道牆,這是同善堂的輝煌痕跡。

同善堂2樓精雕細琢的樑柱。

同善堂2樓,这儿是早期的义学所在地。
如歌的光陰,我們始終在一起
贈醫施藥的善行也歷經演變,從2、3名www.hetubook•com.com中醫生看診,至今已有中西醫師、護理人員40多人,「但百餘年來不變的是,到同善堂看醫生是不用錢的,包括外國人也一樣,只要攜帶身份證明文件都可免費看診。」璟琳說。我看著一樓大堂一排排的木頭椅子,想像過去貧苦澳門人來此候診的情景,而今的看診服務,已移至後棟的新大樓。
走出陳列館,我們來到對面的同善堂藥局,濃濃中藥香氣撲鼻而來,「藥局有70多年歷史,免費看診後,施藥就由我們負責。現在也兼營中藥門市,所有盈餘都捐入同善堂。」藥局主管梁定堯說。看著幾乎有一個半人高的木頭藥櫃,我很好奇怎麼拿藥,他笑著打開下層藥櫃,一蹬而上說:「不用梯子!」這個藥櫃稱作百子櫃,全澳門只剩下兩個,而以此處的百子櫃保存得較好。看著同善堂歷史,我彷彿走入過去澳門華人的動盪歲月,歷經戰亂、天災,從清朝、澳葡統治、民初動亂、到回歸華人,這不只是一個慈善團體的歷史,我彷若看到一部華人奮鬥史。

同善堂内保留原味风貌的中药局。
華人相互扶持的艱苦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