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詞欣賞
(四)南唐中主詞欣賞
南唐二主詞的比較

中主性情溫和,爲人恬淡,有豐富的文學修養,所以詞格很高,句式很雅,意境來得沈鬱。後主爲人豪放,不受約束,喜歡採用歌謠式的白話,如「春花秋月何時了」、「沉檀輕注些兒個」、「一晌貪歡」皆是。但他用白話,並不庸俗,能以俗中見雅,表現魄力。後代詞人受中主影響的,只有晏殊和歐陽修。受後主影響的那就多了。蘇東坡、辛稼軒、李清照和清代的納蘭容若,都屬於他的系統。
現在我們試以後主這首詞來和中主的〈浣溪沙〉比較,你會發現中主詞表現的情感是廻旋式的,有如九曲廻腸,愈轉愈深。先寫荷葉的凋殘,次寫容光的憔悴,再寫細雨夢囘懷想征人的悽苦,最後逼出「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兩句。層層深入,異常沉痛。後主的〈虞美人〉詞所用的描寫法是直瀉式的。他遭受亡國的慘痛,精神上、物質上使他感覺到無比的苦悶;這種苦悶,鬱結已久,一旦不能控制,只好翻江倒海,噴薄而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你看他寫得多奔放,和中主詞境的含蓄深婉,顯然由於環境的不同(中主處境不像後主那樣惡劣),形成風格上差異的對比。
歸納起來說:中主和後主的詞,相同的是:
這是後主北上後最悲憤的一首詞。他遭受了亡國的慘痛,感到春花秋月所組成的時光,太長了,太使人厭倦了,他不願意再活下去了。「何時了」三字很沉痛!「往事」,卽「不堪囘首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往事,尤其在月明之中,囘想到往事,容易撩起更深的哀怨。
(七)中主詞給予後世的影響小,後主詞給後世的影響大。
有新奇的意境,高潔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描寫的手法,有如行雲流水,自然而不雕琢,所以能在「花間詞派」之外,建立了南唐特有的作風。
不同的是:
「憔悴」二字,由「愁」字輕輕一帶,點出觸景傷情的自己。「不堪看」句法雖短,筆力很重,這三個字,說它寫景可,說是寫他自己的心事亦可。
「香」下來一個「銷」字,「玉笙」下來一個「寒」字,「容光」下加上「共憔悴」三字,字面上似乎使你感到冷清的氣氛圍的因素,如「香銷」、「笙寒」、「細雨」、「綠波」……都是詩的意象。詩的意象,本來是零碎的,不成片段的;但通過中主綜合運用的手法,洋溢出那種沉痛的傷時感事的心聲,讓讀者隱約地觸到作者的生活氣息,這便是他的最高藝術手腕。
後主的詞,起筆突如其來,收筆忽然而止,用長句不用短句。如〈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烏夜啼〉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都是九個字連成一氣讀,所以筆勢來得奔放。
迴旋式與直瀉式
「又」字與「何時了」相承,他正叫著「春花秋月何時了」時,小樓偏又https://www•hetubook.com.com颳起了一陣東風,使他感覺到留在人地生疏的北方,又受了一年活罪了!
「菡萏」指荷花。荷花銷失了芳香,荷葉褪卸了翠色,渲染出那是一個景物蕭瑟的秋天。「愁」字用得妙。人如發愁,額上必有一絲絲皺紋;荷塘的綠水,被風吹動,也會泛起一絲絲微波。所以這個「愁」字,是景中有情,意涉雙關。蘇東坡詞,「微風萬頃鞾紋細」,寫西湖的水面,被和風吹動,泛起好似鞾紋的微波,可能從本詞化出。
這首詞經過這番分析之後,各位青年朋友,你會體驗到作者——南唐中主憑藉了清雅的字面,高潔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造成一派哀婉纏綿的作風,和「花間詞派」以富豔精工見長,有顯著的不同。再欣賞後主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主的代表作,我舉出〈浣溪沙〉,就是「菡萏香銷翠葉殘」那一首;後主的代表作,我舉出〈虞美人〉,就是「春花秋月何時了」那一首。先講中主的
(五)中主詞雅,後主詞俗中見雅。
二主詞的異同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鷄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https://m.hetubook.com.com
最後兩句,承上吹笙寄恨而言。多少淚珠,無限怨恨,齊集於小樓倚闌之際,寫得非常自然,也非常沉痛。(參看第三講)
(三)中主沈鬱,後主超放。
修辭的手法——賦比興
「雕闌」二句,卽從「故國不堪囘首」輕輕帶出,「應猶」二字用得很空靈,一本作「依然」便顯得平板。他惆悵地說:故國華貴的雕闡玉砌的建築,應該還存在吧,但是錦繡的河山卻改變了顏色,我的朱顏也隨著河山而變得更憔悴了!文天祥〈水調歌頭〉,「鏡裏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學得眞好。
「吹徹」意卽不斷的吹。這個吹笙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他吹笙的動機,在於寄託自己的怨恨。笙的發聲出於簧,簧浸在水裏,晚間氣溫降低,寒氣加重,影響笙的發聲高低不一,「寒」卽寒意之寒,指玉笙。

浣溪沙

(四)中主深婉,後主悲壯。
浣溪沙和虞美人

虞美人

中主的詞,由輕而重,層層深入。最難得的是——他以重筆作結,用短句,不用長句。如〈浣溪沙〉詞:「細雨夢囘鷄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一連三句都是七言,而以「倚闌m•hetubook.com.com干」三字作結。另一首〈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囘首綠波三楚暮」,也是一連三句都是七言,而以「接天流」三字結。這三字支持了上面二十一個字,筆力直可扛鼎,眞是奇絕!
再從使用修辭的手法來看。中主喜用比興,後主幾乎全用賦體。什麼叫賦?淺近的解釋,賦是直陳,是把眼前的物境或情境,照他原來的形式直接寫出來。比和賦不同,比是比喩,從意義上把甲乙兩種關係來加以比較。興和比也不同,興是寄託,是看到了相類似的事物,引起心情上的某一種感興。所以賦是修辭中的直敘法,比是修辭中的聯想法,興是修辭中的象徵法。象徵和聯想,事實上有時不容易分開,所以比興往往連用,賦則單用。中主的詞,如「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以及「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都是用的象徵和聯想的手法,比興兼用,所以意境來得深遠。至於後主描寫自己的心情,則多用賦體,如〈虞美人〉詞一開首便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點不遶彎子,不用比譬,所以氣象來得宏大。

今天的講題是「南唐二主詞的比較」。在未講本題之前,爲便於說明起見,先舉出他們的代表作來欣賞。
(二)中主的意境深,後主的魄力大。
「翠葉殘」寫荷葉,「綠波」寫水,「憔悴」「涙珠」寫人,在視覺上,你看得見他所描寫的人物的形象和色彩。
最後兩句,自爲呼應。「和*圖*書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九個字連成一氣讀,眞有魄力。後人學得最好的是李清照。〈武陵春〉詞:「聞說雙溪春正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是寫她從丈夫死後,憂愁之多,連一條船也載不動。還有一位是賀方囘。〈青玉案〉詞:「試問閒愁知幾許?一川烟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是寫他不得志時,閒愁之多,好似川原的煙草,滿城的飛絮,尤其像黃梅時節的毛毛雨。兩家詞境,顯然從後主化出,有後主描摹的技巧,但卻沒有後主宏大的氣象。
(六)中主結筆善用短句,後主結筆善用長句。
「細雨夢囘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誰都知道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但這兩句話該怎樣講?怎樣好法?卻很少人提到。最好笑的是俞平伯了,他說「細雨夢囘雞塞遠」,好就好在「細雨夢囘雞塞遠」。這好像一般人說聖保羅中學辦得好。好在什麼地方?而你的答覆是「聖保羅中學,好就好在聖保羅中學」,豈不滑稽?據我的揣測:「雞塞」卽雞鹿塞,在蒙古,用以喩他所懷唸的人,住在極遠的地方。當他從夢中醒來,天正下著細雨。而這位遠方的朋友,依然飄寄在寂寞的異鄕。《古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鄕。」不就是本詞的意境嗎?
(一)中主喜用比興,後主多用賦體。
「細雨夢囘雞塞遠」的「細雨」,「小樓吹徹玉笙寒」的「玉笙」,在聽覺上你似乎還聽到了聲音。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