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為梅咨嗟

梅花落本是漢橫吹曲,但漢曲不傳。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收了十三首梅花落,都是南朝至唐的作品;鮑照這一首放在最前面。這十三首梅花落,只有鮑照這首從梅的節操上着眼,其餘十二首都在「落」字上大做文章,完全無視於梅之所以異於雜樹之處。例如吳均說:「獨有梅花落,飄蕩不依枝。」陳後主說:「拂妝疑粉散,逐溜似萍開。」徐陵說:「燕拾還蓮井,風吹上鏡臺。」張正見說:「落遠香風急,飛多花徑深。」盧照隣說:「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劉方平說:「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寫梅花如此寫法,與寫桃李寫楊花有何不同?吳均甚至在另一首梅花詩中說:「梅性本輕蕩,世人相凌賤。」眞是豈有此理!這使我想到,如果一個紈袴子弟在路上遇見孔子,他不把聖人看成糟老頭子才怪!一個登徒子在路上看到一位烈女,也有把她當作娼妓的可能。世界上多的是有眼無珠的人。
如今,在中華民國,梅花被看成國花。對梅花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榮譽。古時候雖然愛梅人不少,但說起國色天香,總歸是牡丹花的事。就因爲中華民國一直在苦難中長成,華貴而受人供奉的牡丹和我們的國運不再相稱,只有不懼寒風無畏冰雪的梅花才能代表我們的立國精神。加之梅花三蕾五瓣,正好用來象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自然而然,國人認定梅花是我們的國花了。眞的,我愛我們的國花。比起我們的國花來,別的國家的國花諸如英國的薔薇、法國的百合、美國的山杞、日本的櫻花等等都是鮑照那首梅花落中所謂的雜樹。你也許認爲我這種論調是本位主義,我覺得一點也不!你試着把近代的世界歷史回顧一下,那些國家在國際局勢和_圖_書上所作所爲,不是雜樹是什麼?我有充分的信心,在未來的日子,領導全人類邁向人類理想生活境界的,絕對是我們炎黃子孫。這一天假如我看不到,我相信我的子孫總有一天會看到。我把我的信心寫在這裏,讓後人去印證。
中庭雜樹多,
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
徒有霜華無霜質!」
  ——鮑參軍集卷七
且不談令我掃興的詩,來談談我愛讀的鮑照那首梅花落吧:
如今,「梅花」一曲幾乎每位同胞都能唱,一唱百和,歌聲響徹雲霄。這也和目前我們國家的處境大有關係。在這種處境,人們對梅花特别有認同感。我願還不會唱「梅花」的同胞也學着齊來唱「梅花」。我更願每一位高唱「梅花」的同胞,使自己堅強起來,讓梅花愈冷越開花的精神從自己身上發揚,匯集成一股莫之能禦的力量,凝結爲中華民國萬世不移的基石!
這首詩前六句讚梅花,末二句刺桃李。前六句相當於鮑照的「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末二句相當鮑照的「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但鮑照用梅「能」耐霜露而雜樹一遇寒風就零落相對比表現詩旨,而韓偓却用梅花「不肯」傍春光寧願與風雪相抗與桃李「盜天和氣作年芳」相對比表現詩旨,顯然後者更深入,更能發揮梅花獨立自重不畏强暴的美德高操。www.hetubook•com.com可以說,韓偓說到了鮑照沒有說到的地方。而今日我們人人會唱的一首「梅花」中,「愈冷它愈開花」「冰雪風雨它都不怕」等對梅花的讚詞,韓偓的「風雖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兩句早已說出這層意思。韓偓怎麼能如此了解梅,因爲韓偓本身就具有梅的節操。在唐末亂世,像韓偓這般有爲有守的忠直之臣,能有幾人?當時朱全忠挾帝自重,權傾朝廷,滿朝文武趨炎附勢唯恐不及,只有韓偓從不虛與委蛇,處處表現得風骨凛然。單是這一股正氣,就够令人心折。所以這首梅花詩,詩中有人,詩中有品。說得更具體一點,他明明就在以梅自況。我在前文把鮑照稱爲梅的第一位知己,那麼,韓偓應該是梅的第二位知己了。
我從我讀過的詠梅詩中獲得如下的印象:以個人來說,一個有理想有節操而不隨波逐流俯仰由人的君子,對梅容易產生認同感。因此,詠起梅來,特別強調梅的精神。以國家來說,當國家遭遇橫逆,需要作艱苦奮鬪時,梅就受人注意,詩人作起詠梅詩來,也特別強調梅的精神。
很多國家都有國人所認定的國花。例如:英國人以薔薇爲國花,法國人以百合爲國花,美國人以山杞爲國花,日本人以櫻花爲國花。我們中華民國則以梅花爲國花。
看完了對這首詩的解釋,你一定已經感覺到詩的主旨不僅僅在梅和雜樹的對比,而在以梅和雜樹各比擬一類人。梅比擬堅貞正直的君子,作者對君子讚美有加;雜樹比擬沒有節操的小人,作者對小人毫不客氣地加以譏評。在如今國家面臨着新的困境之際來讀這首詩,我的感慨更多於平時。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片面宣佈和我國斷交,同胞們立即www.hetubook.com.com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慷慨激昂,出錢出力出血,表現出無比的愛國情操;另一種則喪魂落魄,氣急敗壞地奔走搶購黃金,準備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在平時,這兩種人究竟誰愛國並不容易分辨,後一種人喊愛國的口號可能比前一種人喊得更響亮;可是一到國家面臨巨大衝擊之際,眞愛國假愛國就判然有别了。我多麼希望同胞們個個有梅的節操,這樣,我們以梅花爲國花,才能問心無愧。
雲從龍,風從虎,梅配君子。能够賞識禮讚梅的人,往往也具有梅一樣的節操。這首梅花落的作者鮑照,就是這麼一位君子。我不想在此介紹鮑照其人其事,你只要看他在擬行路難中的兩句詩:「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你就不難想知他是何等樣人了。
在少數幾個能發揚梅花高尙節操的唐代詩人中,韓偓是最值得一提的一個。在他的集中,有四首詠梅的詩,他無疑是作詠梅詩最多的一位唐代詩人。我特别要抄錄他下面這首作品: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豔陽。
龍笛遠吹胡地月,燕釵初試漢宮妝。
風雖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應笑暫時桃李樹,盜天和氣作年芳。
唱吧——
梅花梅花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和-圖-書
我曾花一天時間把整部全唐詩的目錄翻閱了一遍,意外發現在中唐以前,詠梅詩出奇的少。晚唐五代,才略有增加;但數量還是遠不及詠松柏詠楊柳詠菊詠竹的多。我又把全唐詩中的詠梅之作一一找出來看,發現大多數作品仍然無視於梅的高操,能够像鮑照一般獨具慧眼的少之又少。像晚唐來鵠那首詠梅詩說:「枝枝依檻照池冰,粉薄香殘恨不勝。占得早芳何所利,與他霜雪助威稜。」第一句平平。第二句庸俗得很。三四兩句,簡直把梅花說成助紂爲虐的傢伙了。無論來鵠是否別有用意,如此詠梅實在大殺風景。由此可見,梅的高操不像蒼松修竹很早就被世人認定。從這個觀點看,在松竹梅所謂「歲寒三友」中,梅只能算是小老弟。
首兩句謂庭中雜樹雖多,但却「偏爲梅咨嗟」咨嗟是讚歎之意。是誰「偏爲梅咨嗟」?當然是作者本人。詩歌由於句法精簡,主詞常常被省略;特别是當詩句敍述的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或動作時,把主詞省掉更是理所當然的事。第三句代雜樹發問。「君」指作者。「然」卽如此,指「偏爲梅咨嗟」這件事。當然,你也可把「問君何獨然」講成雜樹自己向作者發問。在詩人眼中,草木蟲魚都能和人一般有喜怒哀樂。庭中這麼多的樹,作者偏獨對梅垂靑,難怪雜樹覺得不是滋味,要發出不平之鳴。接下去五句是作者的答覆,也是這首詩的重點所在。可以說,作者作這首詩,目的就在表現這五句所顯示的道理。這五句詩,以梅和雜樹對比,通過對比說明自己爲何「偏爲梅咨嗟」前二句讚美梅之可貴,由於梅能在嚴冬的霜露之中開花結果。「其」字指梅。後三句貶抑雜樹之可鄙,由於雜樹不能耐寒,不能堅持操守。「https://m.hetubook.com.com搖蕩春風媚春日」說雜樹只能在春天的和風中搖蕩弄姿,在春天的陽光中獻媚鬥艷。「念爾零落逐寒風」的「爾」指雜樹。「逐」,隨也。這句是說,當寒風吹起,你們這些雜樹就殘花敗葉紛紛飄墮,隨風而散。爲什麼你們如此差勁?因爲你們「徒有霜華無霜質」。「華」指外表,「質」指本質。徒有耐霜的外貌,沒有耐霜的本質,怎經得起寒風吹襲、霜露煎迫?
梅出現在詩人筆下,由來已久。但特地作一首詩來讚美梅花,恐怕要數劉宋詩人鮑照的一首梅花落爲最早。因此,我願推鮑照爲梅花的第一位知己。詩經召南有一篇摽有梅,以梅子熟透落下比喻女子已到待嫁之年,呼喚男士趕快來追求迎娶。因之後世就以「摽梅」一詞來指稱女子當嫁的年齡。這首摽有梅把急於嫁人的女子心事和盤托出,讀來頗有妙趣。但這首詩的作者說到梅時只說梅子不提梅花,又未免使我掃興。我寧願他寫「摽有桃」「摽有李」,「摽」照樣作落地解釋,「有」照樣作語助詞,桃子李子熟透落地,不是一樣可以比喻女子成年該出嫁了,何必一定要「摽有梅」?梅之可貴,在嚴寒中怒放的梅花,不在使人一想起就心酸酸的梅子。這位詩人如此用梅,很有點大材小用,使梅不勝委屈。
當然,梅還有第三位知己,那就是宋初的高人林逋。這位高人以梅爲妻,以鶴爲子,可見他對此二物喜愛之深。他詠梅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知曾使多少詩人梅友愛不忍釋。只是自韓偓之後,詠梅詩數量日增,梅的高操也漸漸被一般詩人認定。詩人詠起梅來,多數能把握梅的精神,不再把梅花當作桃李等一般花卉看待。因此,這位梅的第三知己反而不像第一第二知己那樣顯得突出可貴。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