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來何遲?
第三句「一朝所逢遇」和第四句「依然舊所識」重複了一個「所」字。一首詩字句可不可以重複,要看情形而定。如果重複能够加强某種效果,不但可以,而且值得取法;否則,還是不要重複的好。前者往往是故意的重複,後者則是無意的疏忽。試舉幾個古詩中爲了加强某種效果故意重複使用同一字句的例子:像「行行重行行」一詩,在開頭一句連續推出四個「行」字,立即給讀者一個印象:這位旅客已走過了漫漫長途。然後下文「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陸續登場,就顯得順理成章又像「上山采蘼蕪」一詩,詩中「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一再以「新人」「故人」並舉而言,不是加深了讀者對新人故人比較的印象?再像「孔雀東南飛」一詩,爲了強調女主角所受的良好教育,先是由女主角自己說出:「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後來又借她的母親之口說出:「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這種例子,在古詩中可說不勝枚舉。就以本文要談的這首詩來說,第一二兩句「一燕海上來,一燕高堂息」的「一燕」就是故意的和_圖_書
重複。因爲這首詩的詩旨,就是藉此「一燕」和彼「一燕」的對比表達出來的。但是第三四句的兩個「所」字顯然是無意的重複,應該避免。藝文類聚也收錄這首詩,三四兩句作「一朝相逢遇,依然舊相識」,依然重複了兩個「相」字,一樣不理想。理想的句子應該是「一朝相逢遇,依然舊所識」上一句用藝文類聚,下一句據玉臺新詠。
當你看完梁朝吳均的「贈杜容成」詩,我要問你一個問題。詩是這樣的:
詩的開頭四句是作者第三者的口吻敍述:有一隻燕子從遙遠的海上飛來,另一隻燕子一直在華堂之上歇息,根本未曾遠行。終於有朝一日,兩隻燕子遇在一起,彼此發現原來是早就認識的。
吳均這種感慨,在他之前的西晉左思也曾經有過。左思在他的代表作詠史八首的第二首就曾說過:
如今是民主政治人人平等的時代,一個人只要有才能,肯努力,無論出身如寒微,也會有在各行各業出人頭地的機會。但是無容諱言的,吳均這首詩所指出的人生不同境遇依然存在。可能你有一位同學,當年他在功課上遠不如你,甚至考試時還曾經向你發出求援訊號,但畢業之後,他靠着有財有勢的家庭背景,年紀輕輕的就身登高位,獨當一面。而你毫無人事關係,任憑自身如何hetubook•com.com努力,也仍然屈居他之下。這時你有何感覺?如果你讀過吳均這首詩,我想你一定會把你的同學比作「高堂息」的那「一燕」,而把你自己比作「海上來」的這「一燕」;他的一切都是事半功倍,甚至不勞而獲,而你,却已飽嚐了「風多飛無力」的艱辛。
但是我總不大情願本來整整齊齊的五言詩中間有一句被標點符號腰斬,因此盡可能不採用這種標點法。這兩句詩,上面省掉了主詞「牠」也就是那隻「高堂息」的燕子。「海上來」的燕子訴說:「牠問我怎麼這般遲才來到,又問我這一路飛來經過了多少關山——包括曲折繞道和直線飛越。」
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冑躡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
你是「海上來」的燕子?還是「高堂息」的燕子?什九決定於你的家庭背景,個人不大有機會作此選擇。但是,我還是想問問你,假使你有機會作此選擇,你願意自己是這隻「海上來」的燕子,去忍受「風多飛無力」的艱辛以獲得成就?還是願意自己是另一隻「高堂息」的燕和圖書子,一切坐享其成?這就是當你讀完吳均這首詩時我要問你的問題。
第五句「問我來何遲」,忽然出現了個「我」字,於是全詩由作者的第三者口吻敍述轉變成爲兩隻燕子中的一隻的第一人稱訴說。這個「我」,是「海上來」的這隻燕子自稱?還是「高堂息」的那隻燕子自稱?從下文看來,顯然答案是前者。所以這首詩如果單看前四句,兩隻燕子在此詩的地位無分軒輊;但是從第五句看下去,「海上來」的燕子成了主人翁,「高堂息」的燕子淪爲搭配。
從吳均這首詩的題目看,詩是贈送杜容成的。杜容成不詳爲何許人。但梁書吳均傳記載吳均「家世寒賤」,由於他「好學有俊才」,先後擔任過主簿、記室等草僚職位,一生甚不得意。由此可以想知,詩中的「一燕海上來」正是吳均自況。這個推想正好用來解釋爲什麽此詩前四句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敍述,第五句開始忽然轉變爲第一人稱的口吻。原來第五句「問我來何遲」的「我」字,既是「海上來」的「一燕」也是吳均自身。我想杜容成多半也是吳均一流人物,吳均贈這首詩給他,正寓有同病相憐之意。
風多飛無力。」
同樣的,第七八兩句也可以標點成:
你看,長在澗底的巨松枝葉如此鬱鬱(鬱鬱,茂密貌),長在山上的樹苗枝葉如https://www.hetubook.com.com此離離(離離,下垂貌),但才有一寸粗莖幹的樹苗却把百尺巨松遮蓋住了。這好比世家子弟沒有才幹也能官居高位,寒門子弟縱有才幹也只能陸沈下僚。爲什麼會有這種事?原因很簡單,「地勢使之然」!樹苗長在山上,澗底松無法和它比高;人生在高門,貧寒才士同樣無力和他競爭。此事「由來非一朝」。左思這首詩開頭四句也像是寓言,但接着四句把寓意完全點明,毫無保留,痛快是痛快,但讀者可以回味之處却相對減少。
關山幾迂直?」
這首詩是很富有寓言意味的。作者的目的不在講二隻燕子的故事,而在借這二隻燕子的不同遭遇說出人生的不同的遭遇。在吳均那種崇尚門資的時代,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人家,對他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生在帝王之家,他可能就是儲君,至不濟也是一位親王。生在高門巨室,也可以門蔭得到一官半職。這些都無需先天才華,無需後天努力。假使出生在漁樵之家,休說仕宦而至將相難如摘星探月,連讀書識字的機會都不容易得到。卽使祖宗積德,出生寒門而有幸勤讀詩書,這一介寒士要在功名事業上和貴族子弟一較短長,眞是談何容易。吳均有感於此,就寫了這首詩來說明這番道理。詩中的二隻燕子,一隻一hetubook.com.com直棲身於華堂之上,安逸無比;另一隻則經歷了千辛萬苦,飛越了重重關山,才來到華堂之上。這隻燕子還算是幸運的,不知道有多少「海上來」的燕子因「風多飛無力」而力竭倒下哩!
最後四句,不必當作「海上來」的燕答覆「高堂息」的燕的話語,當作「海上來」的燕抒發一己感慨的話看即可。牠訴說:當我向海上飛去,春風剛吹進帷帳,人們剛開始裁縫羅衣;現在我飛囘華堂,桑蛾已薄樹而飛,連夏天都已近尾聲了。這一去一來,費了春夏兩季。
答言:「海路長,
第五六兩句,也可以標點成下列形狀:
一燕海上來,一燕高堂息。
一朝所逢遇,依然舊所識。
問我來何遲,關山幾迂直。
答言海路長,風多飛無力。
昔別縫羅衣,春風初入帷;
今來夏欲晚,桑蛾薄樹飛。
——玉臺新詠卷六
我也以同樣的理由,不採用這種標點法。「答言」之上也省掉了主詞「我」,就是這隻「海上來」的燕子。「我」回答「牠」說,海上的程途太長,風又多,逆風而飛,十分吃力,因此來遲了。